正文

1933年3月7日 - 張學良引咎下野

(2008-03-07 12:53:18) 下一個

讀書頻道_新浪網

                                張學良與蔣介石在一起


  1933年3月7日,由於熱河淪陷,舉國一致譴責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及張學良,南京政府監察院高一涵等6名委員,對失職者提出彈劾案。

  3月7日,張學良致電國民黨中央,表示引咎辭職。他說:“熱河之變,來逾旬日,失地千裏,固有種種原因,釀成惡果,要皆學良一人誠信未孚,指揮不當,以致上負政府督責之殷,下無以對國民付托之重,戾愆叢集,百喙奚辭,”“應懇迅賜明令,準免本兼各職,以示愆儆。”

  張學良雖然發出引咎辭職電,但這時的他仍想堅守長城一線,擬親率東北軍,反攻熱河。然而,這一切顯然都是徒勞的。張學良本來是興衝衝地想再去打日本,哪裏知道蔣介石實際上已在準備他下台的後事,因為在蔣介石的妙算裏,戰必敗,那隻有犧牲張學良來了局。

  3月6日,蔣介石由南昌飛往漢口,再偕宋子文乘專車北上石家莊。何應欽等前往石家莊迎接。蔣介石問何應欽等人,對張學良的請辭有何意見。蔣介石同何應欽等人談完之後,即電約張學良到保定會晤。

  1930年5月,蔣、馮、閻的中原大戰爆發,兩派都派人聯絡張學良,張學良權衡再三,出兵幫助蔣介石打敗了馮、閻聯軍,蔣封張學良為陸海空副總司令,並把華北大權交給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淪喪,華北受侵,張學良根據蔣介石的電令節節敗退,替蔣介石背了不抵抗的罪名。蔣介石為了平息全國民眾的怨情,逼張學良引咎自辭,張學良隻得於1933年3月11日通電下野,出國去療養,蔣介石安排何應欽接替了張學良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的職務。

  3月8日晚,張學良偕顧問端納,副官處長湯國禎,秘書王卓然、周從政前往保定。9日晨5時,張學良專車抵達保定。蔣、宋等原約定同時到達,但此時仍未到,車站上也無消息。張學良親自到站長室向石家莊要電話,宋子文接電話說:“蔣先生有一項重要意見,要我先來保定與你商談。因為太重要,電話中不便談。我即來,見麵再詳細商量。”張學良放下電話回到車上,麵色陰沉。約10時,宋子文的專車來到保定。張學良立時登車與他接洽,約30分鍾後,張學良匆匆下車,神情緊張。王卓然、端納等人趨前急問。原來,宋子文對張學良說:蔣介石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守土有責,會受到全國民眾的攻擊。中央政府更是責無旁貸,蔣自己首當其衝。這正如同三人乘坐一隻小船,本應同舟共濟,但是目前風浪太大,如先下去一人,以避浪潮,可免同遭沉沒。將來風平浪靜,下船的人仍可上船。若是互守不舍,勢必同歸於盡,對自己對國家皆沒有好處。

  張學良隻好告訴宋子文,當然自己先下去了。宋子文立即向石家莊方麵打電話,告訴蔣介石說,漢卿態度很好,一切服從委員長的命令和安排,請委員長速來見麵。

  蔣介石與張學良會見時,是講了一套為“不抵抗政策”做辯護的“理論”,說什麽“根據目前情況,我們無法戰勝日本,如果再打敗仗,我們的責任將更重大,目前的做法隻能是穩定局勢,和緩敵人,做好準備,長期抗日”。蔣介石以此來應付張學良,張學良無可奈何,惟命是從。此時的張學良一心想奪回失地,他對蔣介石說:“我想日軍必很快進攻華北,以遂其並吞整個中國的陰謀。國聯列強各懷心事,決不可靠。我看委員長應考慮動員全國與日本宣戰。目前,應急調中央勁旅與東北軍配合反攻熱河,以阻止日軍前進。”

  對張學良的請求,蔣介石點頭稱“是”,但內心是反對的。蔣介石說:“現在全國輿論沸騰,攻擊我們二人。我與你同舟共濟,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國憤怒的浪潮,難免同遭滅頂。”接著試探性地對學良說:“現在全國輿論集中攻擊我們兩人,我們好比在大風浪中同乘一條小船,必須有一人下去,否則就要翻船。”張學良說:“當然我下去。”其實並非張學良真心話,天真地認為老蔣不會拋棄自己。沒想到對自己的托辭正中蔣介石下懷。蔣迫不急待地回道:“我決定同意你辭職,待機會再起。”3月11日,張學良向全國發表了下野通電。在張學良向全國通電時,東北軍將領義憤填膺,曾欲聯名通電,表示與張學良共進退,以示抗議,但被張學良婉言勸止。張學良的下野通電一發出,南京政府立即照準。蔣介石為了保全自己,又一次利用了張學良的忠誠,逼他下野出國,張竟忍辱負重代蔣受過,再一次蒙受嚴重打擊。”

  就這樣,在蔣介石示意下,張學良引咎辭職。3月12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批準張學良辭去各兼職,命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代理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張學良於當日飛往上海,準備出國。所留東北軍改編為4個軍,由於學忠。萬福麟、何柱國、王以哲分別任軍長,歸北平軍分會指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