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6年3月14日 - 西北歌魂王洛賓

(2008-03-14 19:38:34) 下一個




1996年3月14日,當今在中國大陸被尊稱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在新疆軍區總醫院逝世。

王洛賓,原名榮庭,字洛賓,1913年12月28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職員家庭,7歲入北京“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學習,12歲考入北京通縣潞河中學,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學習,1934年因母親病故家庭生活困難,肄業於北師大藝術係。

七七事變後北京淪陷,他南下參加八路軍,並改名為王洛賓。

1938年,他創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的介紹,加入西北抗戰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個月。

1939—1941年,王洛賓到青海回教中學任教,其間他經常深入民間采風、參加鄭君裏的《祖國萬歲》電影攝製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馬車夫》、《達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優美動聽、流傳極廣的民歌。

1941年因宣傳抗日,王洛賓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蘭州沙溝監獄達一年。

1949年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任命為第一兵團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1950年1月任新疆軍區文藝科科長,翻譯出版《蘇聯最新歌曲集》。1950年5月,王洛賓請假到西寧探親,攜家屬到蘭州工作,因家庭困難得不到解決,寫信給新疆軍區政治部要求辭職。1950年11月攜家屬回北京居住,並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選為北京市音教聯常委等。

1951年6月,根據新疆軍區要求,王洛賓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驚嚇臥床不起,留下三個無人照料的兒子離開了人間。1952年2月,新疆軍區軍法處以散布謠言、長期逾假不歸為由判處他兩年勞役。服役期間,他完成了話劇《豐收》的譜曲並創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釋放後,他被安排到南疆軍區文工團任教員。1960年4月,王洛賓又因曆史問題被關進烏魯木齊第一監獄長達15年之久。獄中,王洛賓以驚人的毅力,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對照寫出的《共產黨宣言》組歌、《毛主席語錄》組歌及8首歌曲等。
  
1975年5月,他被刑滿釋放,這時他已62歲。

1979年4月,應蘭州軍區政委蕭華之請,王洛賓到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幫助工作,他在那裏創作了大型歌劇《帶血的項鏈》,該節目參加建國30周年文藝會演並獲二等獎。1979年11月29日,烏魯木齊軍區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新疆軍區於1981年7月6日為王洛賓舉行了平反大會。次月,《新疆藝術》登出新華社記者趙全章的文章《便從今日譜新曲》,這是王洛賓出獄後新聞單位對他的第一篇報道文章。此後,王洛賓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行出來,他的歌曲在音樂會上頻頻亮相,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而他本人則被人們敬稱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王洛賓的歌曲優美、舒展,深受群眾喜愛且富有民族風味。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王洛賓的作品極為豐富,光收集入冊的創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還創作了8部大型歌劇及大量其他音樂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為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創作不止的敬業精神。在他發表的歌曲中,有63首創作於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創作於他80高齡以後,其最後兩首歌曲創作於1996年1月6日入住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治療以後。1996年3月 14日,王洛賓因患膽囊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王洛賓曾製定過一個500年藝術生命計劃,並且說:“一個青年人問我,一個人隻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計劃?我解釋這是藝術生命計劃,要寫出最好的歌,讓大家傳唱500年。”可以這樣講,王洛賓畢生為之奮鬥努力要去實現的,正是這樣一個計劃。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鬥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吭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鬥誌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  

王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作的西部民歌著稱於世,他在各個曆史時期所創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我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


————————————————————————————————

王洛賓墓誌銘 
   
王超海撰文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淩晨洛賓仙逝,二十日向遺體告別,二十二日送骨灰進京,邊城烏魯木齊三降大雪。天公為其誌哀,世人無不稱奇。王洛賓原名榮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北京,三四年肄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傳,輾轉千裏,駐足青海。四九年參加解放軍進入新疆。樂壇耕耘六十餘載,創作歌劇六部,搜集、整理、創作歌曲千餘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恰神,中外沸揚,殊才飾疆、懿範流光。洛賓名重。其歌獲國家金唱片獎,《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二十世紀世界華人音樂經典,《達阪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國外辦音樂會與講學,聯合國總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樂學院音樂教材和世界歌星羅伯遜保留曲目均有其歌。洛賓重誼。為學生幼兒譜曲,為邊關將士揮筆,為工農大眾抒情,為海外華人合唱團贈歌,情深意切,眾口皆碑。洛賓謙遜。對民謠之父、音樂大師、西部歌王等稱謂淡然處之,卻將新加坡友人贈其“傳歌者”三字視為珍寶。洛賓愛國。兩次鐵窗之苦,未斷其雲遊樂海、振興民樂之夢,終生致力於讓中國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願。洛賓大誌。先生舍愛妻黃玉蘭及三幼子在京隻身西進。五一年妻病故後獨身苦將三子養育成人,髦耋之年堅持自理,拈米舔骨節儉之至,樂騎單車至八十有二。
   
其作品通俗樸實大氣,蓋源其品性也。
   
千裏駒兮雜於馬群,需伯樂兮相而拔晉。西部曲兮流於民唇,承洛賓兮識而傳真。駒無伯樂兮無以幹裏,曲無洛賓兮中外寡聞。民間瑰寶兮擷之於民,人間絕唱兮得之於心。傳歌之誌兮可嘉可欽,洛賓之功兮青史永存。




在那遙遠的地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洛賓與三毛的故事

??王洛賓和三毛的“黃昏戀”,社會上出了不少書,洋洋數十萬言,寫得繪聲繪色,似乎神乎其神,其實兩人見麵的時間並不多,其“戀情”達到什厶程度?撲朔迷離,隻有當事人才知道,本文隻是擺事實,讓讀者去分析吧。

??(一)

??一九八九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過王洛賓後,在《台灣日報》發表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很受讀者歡迎。

??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反城的姑娘》,並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當她看到夏婕報道王洛賓近況的文章,非常感興趣,並向夏婕要了王洛賓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地址。

??一九九○年四月,三毛參加一個台灣的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遊覽。當到烏魯木齊時,她離隊按地址找到王洛賓。

??王洛賓對三毛一無所知,隻聽說她是台灣名作家,但到底寫了什厶書,他一本也沒看過。出於禮貌,他仍和三毛握手、拍照,並簡單介紹自己的歌曲和經曆,他對三毛的印象是“像個大孩子,天真活潑”。

??晚間,他到賓館為三毛送行。當王洛賓向服務員詢問三毛時,驚動了賓館上下。原來,三毛登記住宿的證件使用陳平的名字,未引起注意;如今王洛賓一聲“找三毛”,男女服務員奔走相告,抱來一大堆三毛在大陸出版的書,請她簽名,王洛賓才知道這位大作家的號召力,可因為人多,沒有機會再傾談。

??分手時三毛答應∶“九月份我一定再來看望您,請給我寫信。”

??(二)

??三個多月時間,兩人往來六封信。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隻能當做拐杖用,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後來王洛賓遲複三毛的信,三毛責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八月份,三毛在北京為電影《滾滾紅塵》補寫旁白。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三毛搭乘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飛機,傍晚抵達烏魯木齊,王洛賓穿著精致的西裝,打著領帶,走到機艙口,迎接三毛。兩人並肩把臂,緩緩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獻花。

??這隆重的歡迎禮,使三毛大吃一驚。後來才了解到這是烏魯木齊幾位年輕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正在籌劃拍攝一部反映王洛賓音樂生涯的紀實性電視片。聽說三毛要來,便策劃這段歡迎情節,以壯聲勢。但此事並沒有事先告知三毛,她很不高興。

??三毛到烏魯木齊後,就住進了王洛賓的家,她還穿上了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學起《在那遙遠的地方》女主角卓瑪的打扮,想引起王洛賓的注意。她還和王洛賓各騎一輛腳踏車,奔走烏魯木齊街頭,進出百貨公司、瓜果攤、菜市場,買菜做飯給王洛賓吃。可王洛賓忙於拍電視片,早出晚歸,他雖然仍熱情招呼三毛,卻無法領悟三毛對他深沉的愛。

??三毛明白了∶近八十歲的王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還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傷,三十多歲的年齡差距造成無法填平的鴻溝。王洛賓不可能做他的情人,但卻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輩、民歌大師、老者。

??後來三毛病了,王洛賓請來醫生為她診治,並請來一個女孩子照顧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

??九月七日淩晨,三毛要走了,王洛賓特地到機場為她送行。

??(三)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毛從台灣來信,王洛賓直至十二月底才收到。沒想這卻是一封絕筆書。

??一九九一年一月五日淩晨,當王洛賓從收音機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靂,令他悲痛不已。這一段時間他開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

??他感到很對不起三毛,辜負了她的愛。在王洛賓家門廳的前台上,擺放著一張三毛的大像,還有用白絹包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發,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賓家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本內的遺物。

??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請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續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摘自香港《大公報》李遠榮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10月25日第八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