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端午節》
2008-6-8
在中原的家鄉,小時候,也過端午節的。
端午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據說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的屈原。這個風俗是什麽時候傳到中原的,就不得而知了。
孩子們的端午節,從大清早就開始了。當你一覺醒來,就會發現,枕邊多了一個香布袋。香布袋通常是黃色、手工縫製的,有萬字三角四方千奇百怪的形狀、也有小狗小貓小老虎各式各樣的圖案,最好玩的香布袋是小人形狀的,一條腿翹著,腳被逢在襠部,不知道有什麽寓意。香布袋用紅色棉線串著,要貼身掛在脖子上,和現在的項鏈一樣。香布袋裏麵,裝了些許雄黃朱砂等藥材,味道怪怪滴,說實話,難聞的成份多,香的成份少。
還沒起床,大人就會在你的額頭胳膊腿上,抹上雄黃等調製的藥酒,那顏色很難洗掉。起床後發現,窗口門口,交叉地掛著新鮮的艾葉,也是超級難聞的。不過據說這樣,可以保證你在一年之內,不受蚊蟲叮咬,即便是毒蛇蠍蟻,見了你也會逃之夭夭。那艾葉,通常要掛很久很久,一直等到葉落枝枯。
早上要吃煮雞蛋的,不加調料的雞蛋,忒難吃。還有更難吃的在後麵,是一整粒煮熟了的大蒜,也是不加調料的。這些,是必須吃的,小孩子們通常被訓斥:就是當作藥,也要吃下去!而這樣做釀成的後果,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和一個同學吃飯,席中她驚慌失措跳了起來,指著一盤菜大呼小叫如臨大敵。驚動了服務生過來一看,並沒有蒼蠅螞蟻樟螂蚊子之類的異物,隻是小小的一片用來做配料的蒜而已——顯然她是吃傷了。
雞蛋和蒜,都是和粽子一起煮的。吃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目,而買茳米打粽葉的準備工作,在端午前幾天就開始準備了。我們一夥兒孩子,曾經騎車四十多裏,到一個偏遠的知青點去打蘆葦葉。結果,失望而歸。不過,知青姐姐招待我們,在那裏吃了午飯。沒良心地說,心意絕對是領了,那頓知青麵條的超級難吃也是真的。
打蘆葦葉,算是體力活,也考驗膽量,通常是男孩子的份內之事。對我來說,黑色的稀泥和偶爾竄出的水蛇,是一種恐懼。比較惡心的,是蘆葦葉上的膩蟲,黑色的、小小的,密密麻麻,洗不掉、抹不脫,弄不好還有一種難聞的氣味。但你必須摘那種有膩蟲的或者它附近的葉子,因為光光鮮鮮的葉子,通常有農藥殘存。後來,蘆葦葉實在供不應求了,土產公司就從南方采購過來竹葉,又寬又大,用完了洗幹淨,第二年還可以重複使用。不過,蘆葦葉和竹葉的粽子,味道還是差了三分的鮮。
包粽子,算是技術活了,女孩子當仁不讓。當然,家裏的大人是主力。其實,粽子沒什麽難包的——那泡好的茳米,撈進折成小筒的粽葉裏,放上兩顆紅棗花生之類、也有放醃好的肥肉的,然後七繞八裹,總之不讓米漏出來就成了,最後用棉線綁緊。包出來的粽子,通常是四角的——三角形的底麵,立起來一個錐形。我覺得,頂級的粽子製作,理論上是可以不用棉線綁起來的,應該通過粽葉的纏繞而自緊自鎖。不過我至今沒有看到這樣的粽子,當初的屈原,恐怕也不是醬紫裹的。
粽子的口味,當然是各有千秋了。口味這種東西,因人而異,自己覺得好,就是好。我本人喜歡加肥肉的,因為粽子在煤火上,通常會煮很長時間,肉汁滲透到了米粒的深處。那葦葉的鮮、那豬肉的油、那調料的香,咬一口,哇。。。
吃飽了,除了上學,當然就是玩啦。我們那一代人,比上比下,都是很會玩的。當然,我們的玩和現在孩子們的玩不一樣。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了,孩子們在舒服的房間,一台電腦,就擁有了整個宇宙。而我們,隻好老老實實地玩實在的。就說龍舟吧,小時候中原很少。現在也開始玩了,玩龍舟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