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一則新聞:6月14日,北京大學正式發布《視覺形象識別係統管理手冊》,並推出了修改後的北大校徽標識——新的北大標誌,源於魯迅先生的設計,以“北大紅”為特定色,挺有味道。我注意到,那個標識上,還有“北大”“1898”“PEKING UNIVERSITY”的字樣。
北大真的NB!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做學問的地方,連校徽也是這樣高深莫測——硬是不讓咱老百姓一眼看個明白——“北大”這倆字,俺費了老鼻子勁兒才猜出來,也許是傳說中的“魚骨體”;“1898”,大概是北大開店的年份;“UNIVERSITY”,似乎是英語,“大學”的意思。那麽,“PEKING”是什麽?
網上可以搜索出來很多資料,比較可信的說法是——“PEKING”屬於郵政式拚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符合1906年清政府製訂的地名轉寫規範,類似的地名還有“NANKING”“TIENTSIN”等。這種郵政式拚音一直使用到197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範了中國地名的拚寫標準。現在,所有的地名轉寫,統一采用《漢語拚音方案》。
北京,解放前叫北平,以前被翻譯成“PEKING”,可早在1978年就改成“BEIJING”了——地圖改了、街道改了、機關改了、一切都改了。“PEKING”改成“BEIJING”,符合國際標準規範,中國人知道、外國人知道,地球人都知道。沒想到,北京大學竟然不知道。這堂堂高等學府、做學問玩文化的地方,一直咬定“PEKING”不放鬆!
據說,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朝的“太學(國子監)“、晚清的“京師大學堂”,民國後改為“北京大學”保留至今。追溯其曆史,甚至和“西漢太學”(公元前124年)頗有淵源。這樣說來,北京大學已經兩千一百幾十歲了,其懷古情結可以理解。
可這是一個簡單的地名翻譯問題,“北京大學”之名,本來就是因其所在地而得。現在已經改了,又有標準規範,北大為什麽堅持不改?這樣明目張膽地違反國家標準,有關部門的監督執法何在? 北京大學這樣“一意孤行”,無外乎是表示自己“獨樹一幟”。可惜,一個文化機構在這方麵嘩眾取寵,顯然是把功夫用錯了地方。北大最近惹來非議不少,多是針對其文化學術方麵的。所以,“北京大學”叫做“PEKING UNIVERSITY”,雖然表示顯得老朽,但“唬”不住百姓,也顯不出多“能”。
既然現在是漢語拚音轉譯地名,我怎麽看著,翻譯過來翻譯過去,就等於: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屁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