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祝 豬年福祥! 轉載: 1955年高級將領授銜淺析

(2007-02-17 19:36:38) 下一個
1955年軍銜製,是軍史愛好者永恒的熱門話題。
一、1952年幹部評級與1955年授銜的關係 ;
相當一部分愛好者對1955年授銜情況津津樂道、耳熟能詳,但並不很清楚1955年授銜基本原則依據。所以經常有某人是否低授、某人是否高授的評判,有的多少有理,有些則謬之遠矣。這主要是他們不了解1955年授銜基本以1952年幹部評級為依據的緣故。
(一)1952年幹部評級 :
1950年11月全軍第一次幹部大會決定:我軍幹部先評定排連營團等軍隊級別。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幹部評級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全軍所有幹部評定個人級別,並為今後實行軍銜製度奠定初步基礎。主要評級依據是“德、才、資”。1952年3月確定軍隊幹部級別分9等 21級:
一等: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
二等: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
三等: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
四等: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
五等:正師級,副師級,準師級
六等:正團級,副團級,準團級
忤|?
七等:正營級,副營級
八等:正連級,副連級
九等:正排級,副排級
_萴N摥瘕_
部隊及領導幹部評級幅度(軍委委員級及以上未作具體規定)
職務與評級標準 _: 9_篩
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一般應在正副準兵團級內確定,個別資深的副司令員、副政委得評為軍委委員級。
大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一般應在正軍級至準兵團級範圍內確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正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副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一般應評為正軍級至準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一般應評在準軍至正軍級範圍內評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軍、師、團三級幹部:各按正、副、準三級評定,各級正副參謀長、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應評為準級;副職幹部一般應評為副級;正職幹部一般應評為正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亦可按現職高評或低評一級。
營、連、排三級幹部:各按正、副兩級評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可酌情按現職評高或評低一級。

(二)當時高級將領評級情況如下(僅列舉1955年9月27日授銜者):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3人):
朱 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彭德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林 彪(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7人):
劉伯承(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賀 龍(西南軍區司令員)、陳 毅(華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長兼中南軍區第一政委)、徐向前(總參謀長)、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中南軍區代司令員)。
軍委委員級(8人):
粟 裕、徐海東、黃克誠、陳 賡、譚 政、蕭勁光、張雲逸(據說因資深高評為大軍區司令員級,待考證)、羅瑞卿
正兵團級(36人):
王樹聲、許光達、蕭 克、張宗遜、王 震、許世友、鄧 華、 
楊成武、傅 鍾、蕭 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王宏坤、
蘇振華、劉亞樓、陳錫聯、陳士榘、宋時輪、葉 飛、楊得誌、
黃永勝、謝富治、楊 勇、李 達、周士第、韋國清、朱良才、
王新亭、周 桓、李誌民、趙爾陸、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
徐立清

副兵團級(42人):
李克農、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 濤、傅秋濤、王 平、
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
劉 震、陳伯鈞、鍾期光、唐 亮、李天佑、蕭向榮、張經武、
張 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
劉道生、陶 勇、吳法憲、成 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
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賀晉年

準兵團級(57人):
賀炳炎、萬 毅、王 諍、孫 毅、朱 明、王宗槐、蔡順禮、
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誌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

二、1955年評銜
(一)評銜標準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應以幹部1952年評定級別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編製軍銜的規定,進行全麵衡量。規定: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大校;
副師、準師級,多數可評為上校;
正團級,多數可評為中校;
副團、準團級,多數可評為少校;
正營、副營級,多數可評為大尉;
正連級,多數可評為上尉;
副連級,多數可評為中尉;
正排級,多數可評為少尉;
副排級,擔任軍官職務的可評為少尉,擔任軍士職務的可評為準尉。
另根據蘇聯軍事顧問意見:首次授銜應壓低一、兩級,為以後晉升留餘地,不過誰也沒想到將官居然10年不晉升。
(二)幹擾因素
從後來實際授銜結果來看,90%以上的高級幹部是按照本人1952年評定的軍隊級別並參照編製軍銜規定執行的。出現例外不外乎是以下幾種情況:
1、將官名額限製:1955年授銜時將帥名額是有限製的,從後來結果看,1955年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高級將領合計250 名;少將800名(其中1955年9月27日授798名,年底授2名)。所以並不是所有夠級別的人都能獲得同級主要編製軍銜,總會有人作出犧牲。
2、山頭派係平衡:典型的如王樹聲、許光達,級別正兵團,按資曆、戰功應該授上將,因為照顧紅四方麵軍、紅二方麵軍兩個大“山頭”被授予大將軍銜。
3、個人條件及其它因素:同級別幹部,因個人“德、才、資”及其它原因,高評或低評一級軍銜都屬正常。如賀晉年、段蘇權等在授銜時因受一些問題牽連導致低授。
(三)評銜結果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全部被授予元帥軍銜;軍委委員級全部被授予大將軍銜。
36名正兵團級幹部中,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徐立清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33人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42 名副兵團級幹部中,李克農、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 濤、傅秋濤、王 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劉震、陳伯鈞、鍾期光、唐 亮、李天佑等19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蕭向榮、張經武、張 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 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等22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賀晉年1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57 名準兵團級幹部中,賀炳炎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萬 毅、王 諍、孫 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誌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裏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恒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 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等5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袁也烈、解 方、段蘇權等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203 名正軍級幹部中,王尚榮、蘇 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 耀、鄧逸凡、湯 平、餘秋裏、陳慶先、劉 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 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誌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餘立金、吳富善、黃誌勇、
胡奇才、周 彪、彭 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 鵬、劉金軒、張達誌、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範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 健、鮑先誌、皮定均、周誌堅、張祖諒、廖容標、劉 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 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等96人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107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副軍級幹部215名、準軍級345名全部被授予少將軍銜。

(四)統計數據(限1955年9月27日授銜者)
被授予大將軍銜的10人中,軍委委員級8人,正兵團級2人。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55人中,正兵團級33人,副兵團級19人,準兵團級1人,無軍隊級別2人。
被授予中將軍銜的175人中,正兵團級1人,副兵團級22人,準兵團級53人,正軍級96人,無軍隊級別3人。
被授予少將軍銜的798人中,副兵團級1人,準兵團級3人,正軍級107人,副軍級215人,準軍級345人,正師級125名,無軍隊級別2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