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朗打響攸關生死的“保衛戰”

(2007-09-01 10:57:01) 下一個
伊朗打響攸關生死的“保衛戰”


2007年08月31日 人民日報

唐誌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室主任


這張由伊朗伊斯蘭通訊社發布的照片顯示的是2006年4月3日,伊朗革命衛隊的艦船在波斯灣水域參加軍事演習。新華社/法新

近一段時期,美國與伊朗的對抗逐步升級。布什政府在伊朗周邊采取了一係列行動,加強對伊的圍堵和遏製。而伊朗也針鋒相對,外交活動頻繁。伊總統內賈德日前相繼訪問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阿塞拜疆四國,就是伊朗反擊美國威懾的重大舉措。此次出訪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伊美在中亞的鬥法,是伊朗打響的一場攸關生死的後方“保衛戰”。

中亞是伊朗的近鄰,和波斯灣一起構成了伊朗外交關注的兩個重心。如果說波斯灣是伊朗的“前院”,那麽中亞以及高加索地區則是“後院”。冷戰時期,伊朗在北部隻有蘇聯和阿富汗兩個鄰國,蘇聯被伊朗視為主要的安全威脅。蘇聯解體後,伊北部出現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諸多獨立國家。由於這些國家與伊朗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化和曆史等方麵具有諸多天然的聯係,它們的出現不但為伊朗擴大自身影響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為伊朗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為此,伊朗當年在外交上率先承認了這些國家,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它們在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上的聯係,並提供大量援助,參與調解地區爭端,努力將中亞打造為伊朗穩固的大後方和勢力範圍。



8月28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總統府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回答記者問題。內賈德當日說,伊朗核問題“已經了結”,伊朗已是一個擁有完整核燃料循環體係的“核國家”,將繼續推行其和平利用核能的計劃。 新華社記者徐儼儼攝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伊朗與中亞國家建立了良好而穩定的關係。雙方高層往來頻繁,經貿合作密切,宗教、文化交流活躍,伊朗逐步成為在中亞地區事務中具有重要發言權的外部力量。但是,“9·11”事件後,中亞的地緣政治圖景發生重大變化,伊朗在中亞開始麵臨諸多嚴峻挑戰。在反恐的名義下,美國向一些中亞國家派駐軍隊,並積極推行“大中亞政策”,策動“顏色革命”。這些行動,使伊朗感受到一些中亞“兄弟”被人拉走的現實威脅。此外,俄羅斯、歐盟以及土耳其、印度等在中亞的政治競爭、能源爭奪日趨激烈,也讓伊朗感受到強大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由於伊朗在核問題上拒不讓步,美國全方位加大了對伊朗的圍堵,竭力拉攏一些中亞國家加入反伊同盟,甚至有傳言說,美可能把一些中亞國家當作對伊動武的平台。這就更加深了伊朗的擔憂。

“前院”波斯灣一直是美國以及其中東盟友的天下,如果“後院”再起火,伊朗便陷於腹背受敵的險境。於是,鞏固“大後方”,改善北部的安全環境,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伊朗的當務之急。內賈德不久前的中亞之行,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和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擴大以能源和交通為中心的合作,精心編織一個以伊朗為中心,連接中亞、東亞、波斯灣甚至歐洲的商業和交通網絡;二是爭取中亞國家在核問題上支持伊朗,遊說它們不支持美對伊製裁或參與美可能發動的軍事打擊。

從訪問成果看,內賈德還算不虛此行。訪問期間,內賈德分別與所訪問國家的領導人舉行了會晤,就雙邊關係以及地區和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在提升雙邊關係,進一步加強地區合作等方麵達成了諸多共識,簽署了數十項合作協議。經內賈德遊說,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國領導人均同意年內出席在伊朗舉辦的裏海峰會。這些成果對伊朗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外交勝利。
編輯:龍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