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新東方時評:20080711星期五

(2008-07-13 11:30:49) 下一個
最新東方時評:20080711星期五



薩科齊:抵製北京奧運不是國家元首應有作為【綜合消息】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周四上午舉行的,歐盟議會聽證會上,就歐盟對華政策、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問題,重點回答了歐盟議會議員的提問。周四上午,法國總統薩科齊前往位於法國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的歐盟議會,就法國從7月1日開始接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將要推動實施的歐盟共同內政、外交政策回答了歐盟議員的提問。由於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薩科齊就對華關係、出席奧運開幕式等問題,作出了重點回答。法國總統薩科齊說:“我們如何能夠,在向中國提出要求,要求其幫助我們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的同時,抵製中國舉辦的奧運會——這是一場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盛會。這種抵製行為,是不理智、不負責任的,也不是一個身為國家元首的政治人物,所應有的作為。” 薩科齊並強調了中國的重要國際地位,以及中國在地區和國際安全中的作用。他說:“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我們在達爾富爾問題上,有求於中國,因為中國對蘇丹有影響力,我們也需要中國在伊朗問題上合作,讓伊朗不能擁有核武庫。中國按照既定時間表,談判解決了香港問題,再看看澳門,中國通過對話的方式,也解決了澳門問題,我再將目光放遠一些,看看台灣問題今日的進展,胡錦濤主席在此問題上的對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 “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應該選擇與中國展開真誠、開放、直接的對話,還是使用侮辱中國的手段?我認為,解決問題需要對話、坦誠和勇氣。” 【時事點評】在具體解讀這則新聞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G8峰會上的一些花絮。 ●“中美歐(法)”與“歐(法)美日”之間,都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剛剛結束的“G8峰會”上,不論是“中美歐”三角關係之間,還是“歐美日”三邊關係之間,都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更有意思的是,這一幕都是圍繞北京奧運話題展開的:首先,美國總統布什在記者招待會上就北京奧運開幕式一事表示:自己一定會出席,並將“回避”開幕式“定性”為“是對中國人民的一種侮辱”;事後,在舉行“ 胡布會”時,布什還開玩笑地向胡錦濤主席索要“中美藍球比賽”的門票;而日本首相福田也正式宣布他將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並放風稱“出於節省的目的,他將搭乘日本自衛隊的軍機去北京”。(在這裏,我們提請大家注意這個細節,稍後還會談到這個問題)。其次,由於法國第一夫人拒絕出席G8峰會,已經讓東道主日本“非常失望”了一回;會議期間更是爆出薩科齊拒絕與福田舉行雙邊會談的新聞,不僅如此,薩科齊還提前回國,自視甚高的日本人,沒想到會在自己家裏被“撞傷”了、被傲慢的法國人傷得著實不輕!一時間,“法日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也就成了國際社會普遍感興趣的話題。 ●在表示“歡迎”之餘,胡錦濤主席沒有“忘記”中法之間的“不愉快” 最後,在中國安排中美元首、中日領導人會麵之餘,也安排了胡錦濤主席與薩科齊的會麵。輪任歐盟輪值主席、在日本人麵前表現得極其傲慢的薩科齊,在胡錦濤麵前卻放軟了身段、並明確表示:他將代表法國及歐盟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但是,向來主張“向前看”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表示“歡迎”之餘,顯然沒有“忘記”中法之間的“不愉快”,當著薩科齊的麵明確強調了這樣一個立場,既:中法關係近來出現問題的責任不在中國。 ●要搞清楚“明確責任”的真正意義,應結合薩科齊事先“開價”的“小聰明”去看,結合“三邊撕裂”、“南北撕裂”的大背景去看明眼人一聽就明白,這種公開“明確責任”的做法,有三層意思:其一,由於薩科齊政府在北京奧運問題“上躥下跳”,並在是否參與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問題上公然拿西藏問題向北京“開價”,“明確責任”的做法當然是在讓薩科齊好看。但必須強調的是,這決不是主要目的。 ●“明確責任”的做法是在強調北京要“聽其言,觀其行” 其二,“明確責任”的做法是在強調北京要“聽其言,觀其行”。也正因如此,隨後也就爆出中國駐法大使嚴辭警告薩科齊“如會見達賴後果嚴重”的事情。其三,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要搞清楚“明確責任”的真正意義,應結合薩科齊事先“開價”的“小聰明”去看,特別是應該結合朝核問題、伊核問題,或者是“三邊撕裂”、“南北撕裂”的大背景去看,也要結合俄歐“如期啟動”有關簽署“新的俄歐關係協定”首輪談判的最新情況去看。事實上,從上麵這則新聞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答案。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條新聞有這麽幾個看點:第一,薩科齊的這番話是在周四上午(當地時間)舉行的歐盟議會聽證會上說的。我們想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這個“時間點”恰恰介乎於剛剛結束的日本北海道 “G8峰會”與將於13日在巴黎舉行的“地中海峰會”之間。第二,薩科齊在為自己轉向辯解的時候,說了一句大實話,既: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我們在達爾富爾問題上,有求於中國,因為中國對蘇丹有影響力,我們也需要中國在伊朗問題上合作,讓伊朗不能擁有核武庫。 ●必須爭取到“中俄美”中“大多數”的支持顯然,不論是薩科齊講話的“時間點”,還是那句“大實話”,其實都揭示了薩科齊為什麽要頂著國內民眾的巨大壓力(據法國媒體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法國人反對薩科齊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90%的法國人支持會見達賴)、最終決定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的“現實動機”:由於“中美俄”三國通過不同的渠道,都對阿爾及利亞、埃及、特別是利比亞這些個事關“地中海峰會”能否成功舉辦、甚至“地中海計劃”能否正式啟動起著關鍵作用的非洲國家有著“特殊影響力”,因此,不論是眼下的“地中海峰會”還是整個“地中海計劃”、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爭取到“中俄美”中“大多數”的支持。真實的情況就是,卡紮菲在6月10日“高分貝”地聲稱:利比亞不會參加7月13日在法國舉行的“地中海聯盟”進程高峰會議。而為了“說服”利比亞改變態度,薩科齊於6月26日委派一名總統特使--總統府秘書長蓋昂對利比亞進行工作訪問,結果訪問失敗。就如我們之前所說,要想讓卡紮菲“立刻參加”一個不受“中俄美”中“大多數”所待見的“地中海聯盟”,其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知道,6月25日,麵對利比亞始終不表態是否參與“地中海聯盟”進程會議,法國總理菲永公開表示:法國是冒著風險組織“地中海聯盟”進程會議的,我們不能確定在第一次就使這個艱難的創舉達到成功。顯然,在歐盟外交旗手--法國於圍繞伊核問題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上、比如阿富汗問題、巴基斯坦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問題做出最終選擇之前,要想讓“中俄美” 中的“大多數”支持地中海計劃,那是不現實的。 ●於公於私法國都有求於中國我們知道,“地中海計劃”是法國力推的,它既承載著法國(歐盟)的政治雄心、也暗含有法國(歐盟)的經濟利益;而作為一個整體,歐盟決定推進該計劃更是法國從德國手中奪得“歐盟外交旗手”、正式擔任“歐盟外交部長兼發言人”的重要標誌。再加上法國剛剛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其言行必須考慮到歐盟的整體利益,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是出於公心(歐盟)還是著眼於私利(法國),法國都有求於中國。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在之前的點評中,結合中日達成共同開發東海的“原則共識”、中美能源合作,及美國承諾修改國內法,以方便中國金融進入美國市場的“新情況”,我們就曾經明確地下過結論,既:在中美關係、中日關係被一一注入重大信號之後,是歐盟向中歐關係注入重大信號的時候了。 ●薩科齊的“肺腑之言” 在搞清楚這一背景之後,我們再去審視薩科齊的那番辯解,既:“我們如何能夠,在向中國提出要求,要求其幫助我們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的同時,抵製中國舉辦的奧運會——這是一場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盛會。這種抵製行為,是不理智、不負責任的,也不是一個身為國家元首的政治人物,所應有的作為”,也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恐怕是經過一番較量之後,薩科齊麵對殘酷現實所吐露的“肺腑之言”。顯然,從薩科齊180度的大轉彎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國(歐盟)已經明白,在地中海聯盟的問題上,“中美俄”中“大多數”不支持的必然後果就是:今天可能隻有一個利比亞不參加“地中海峰會”、明天保不齊就會有個敘利亞、或者阿爾及利亞、甚至埃及不參加;不僅第一次成功不了,就是第二次、第三次也成功不了、還會更加失敗。 ●為了組織“地中海峰會”,法國(歐盟)開出了“承兌支票” 另外,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強調的是,在邀請到敘利亞、阿爾及利亞、以及埃及參與第一次“地中海峰會”的背後,法國(歐盟)是開出了“承兌支票”的,那就是要“切實促進”中東和平進程。作為一個量化指標,法國(歐盟)的第一批“政治任務”就是要協助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實現和平,促使以色列解除對加沙的封鎖,並維護黎巴嫩的局勢穩定。 ●法國(歐盟)已經確定了“大多數”的具體名單,其“工作重點”在於爭取“中俄”的支持非常清楚,這些政治任務完成得“好與否”,將與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是否繼續參加“地中海峰會”直接掛鉤,由於這些政治任務完成得“好與否”的評判標準,本質上與“美以”讓步的“多與少”直接掛鉤,而具體評判這些政治任務完成情況的“裁判人”,當然是“中俄美”中的“大多數”。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歐盟啟動“俄歐新關係首輪談判”、及薩科齊吐露的“肺腑之言”來看,法國(歐盟)已經確定了“大多數”的具體名單,其“工作重點”在於爭取“中俄”的支持。 ●隨著“地中海峰會”的召開,在伊核問題上角力的“中歐俄美”的各自角色都有了點兒微妙的變化如此一來,第二次、第三次“地中海峰會”能否維持“目前規模”,或者有所擴大(利比亞也參加),那就要看法國(歐盟)是否有本事去擠壓“美以”、並搞好與 “中俄”的關係了。敏感的讀者可能會立刻發現,隨著“地中海峰會”的召開(13日,在巴黎),在伊核問題上角力的“中歐俄美”,各自的角色都有了點兒微妙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進行展開,我們有必要對之前的幾個觀點進行簡單的梳理。 ●我們曾經給出的幾個觀點大家知道,在之前的點評中,結合中國緬甸跨境輸氣管道開始籌建、中土天然氣合作項目進入實質性工程建設階段等相關“經濟新聞”,結合巴基斯坦外長訪印,希望巴印兩國和平進程取得成果、格魯吉亞建議同俄在阿布哈茲劃分勢力範圍之類的“政治新聞”,我們曾經給出了這麽幾個觀點:第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方麵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分別從緬甸(印度洋)、土庫曼斯坦(中亞)、巴基斯坦(南亞)“三個戰略方向”去補充“中國能源輸送圖 ”其意義在於“全麵接球”;第二,在我們看來,這個“球”是華盛頓通過“對朝核問題大讓步”的方式主動拋出來的,意思就是:華盛頓“不排除”將來默認北京力主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甚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乃至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一旦如此,也就是意味著華盛頓正式選擇“向東亞經濟、或者亞洲經濟慢慢交出全球經濟霸權”的模式。顯然,“一旦如此.....”的警告意味非常濃厚,這個“球”既是做給東亞經濟圈之內的日本看的,更是做給環太平洋經濟圈之外的歐洲看的,還是做給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在歐盟、環太平洋兩大經濟圈之間大打能源牌的俄羅斯看的。 ●“美俄之間在經濟層麵的戰略矛盾”較中美、歐美之間的戰略矛盾更容易“量化”與“切割” 第三,俄羅斯曾經是個超級大國,是個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各種實力於一身的世界大國,在俄羅斯決策者的眼裏,俄羅斯的複興絕不是一個“經濟增長率”就可以全麵概括的,因此僅僅憑借一個能源生產、出口大國的身份,是無法實現其“全麵複興”之夢想的。顯然,大國“全麵複興”的基礎必須構建在一個全麵、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上。對俄羅斯而言,達此目的的關鍵是“先”拿到“全球能源的生產、供應、銷售渠道 ”的決策權,之後再憑借這一權力將俄羅斯的政治資源、軍事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不可替代地”嵌入“歐亞大陸經濟圈”,並在嵌入的過程中全麵提升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確保俄羅斯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為俄羅斯的文化輻射、科技進步、特別是軍事實力、政治能力的“全麵複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站在華盛頓的角度看問題,比起尚需要“大量時間”去處理“大量戰略衝突”、之後“才有可能”慢慢理出頭緒、並慢慢落實的“中美能源合作十年協議”來,現在弄一份“美俄能源合作建議書”、起碼在“可操作性”的問題上要容易得多。顯然,這種“可操作性”集中表現為“美俄之間在經濟層麵的戰略矛盾”較中美、歐美之間的戰略矛盾更容易“量化”與“切割”。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一度強硬得抓扣俄羅斯軍人的格魯吉亞政府,事後突然向俄羅斯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衝突的建議”,主題是準備與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劃分所謂的勢力範圍,且劃分標準是“.....大部分地區劃歸俄羅斯,小部分劃歸格魯吉亞”。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讓格魯吉亞拿出這份明顯損害格魯吉亞國家主權的“劃分標準”,也是華盛頓做“球”的一部分:這隻“球”的背後赫然貼有一份“美俄能源合作”的“建議書”。第五,我們認為,就在華盛頓從東北亞、東歐分別向“中俄”拋出兩個試探球的同時,第三個球也一同拋給了歐盟,這顆球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其一,一旦華盛頓“頂不住”、被迫在45天內摘除朝鮮的支恐帽子,從而正式確認“不再阻礙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甚至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正常運轉,那麽,歐盟是否願意麵對東亞、或者亞洲經濟、或者中國的全麵崛起?並麵臨能源的持續短缺?歐盟是否能維持對亞洲、或者中國的經濟優勢?其二,美國的另一份選擇就是與世界第一能源生產國--俄羅斯進行戰略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是否有能力維持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地位?如果不能,歐盟能否接受俄羅斯加入歐盟?如果還不能,歐盟能否接受走向徹底瓦解?其三,作為世界問題核心的伊核問題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在美國分別向中美、美俄關係注入重大信號之後,歐盟需要迅速決策,現在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大概就是北京奧運開幕之前的這段日子。第六,我們認為,如果俄羅斯在輸華石油管道問題上、特別是在中亞能源合作的問題上進一步放下自己的小九九、拿出一個“支持”中國在周邊地區建立相對獨立、足夠的能源供應體係之戰略態度的話,那麽,作為合作,北京可以在“能源產、供、銷、特別是結算”的問題上戰略性地策應俄羅斯,以對“歐美”施加更大的戰略壓力。具體做法之一就是提前放出“願意參與”建設俄羅斯能源期貨交易所的風聲,看看處於“三邊撕裂”之中“歐美日”將做何反應?看看“歐美”、“歐俄”、“美日 ”關係做何調整?看看科索沃問題是否提前激化?看看日本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問題上是否有實質性動作?在簡單回顧了上述觀點之後,我們不妨接著閱讀幾則新聞片段,看看在上述“六大問題”上,在G8峰會之後,在“地中海峰會”之前,又取得了什麽進展!《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http://www.dongfangtime.com 朝鮮同意8月11日前著手驗證核申報內容【北京消息】據韓國媒體報道,朝鮮接受美方要求,同意在支恐除名時限8月11日以前著手就核申報內容進行驗證。預計由美國主導、六方會談其他各方參與的驗證活動將於下月中旬以後全麵開始。報道稱,六方會談各方計劃11日上午舉行團長會,確定無核化工作組將要討論的“驗證方針”,並著手討論通過工作組製定《驗證計劃書》的方案。另悉,朝鮮還將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核危機時的核查對象——2處液體廢棄物存儲地,列入申報清單,作為驗證對象。據某核心消息人士11日稱:“朝鮮將廢棄物存儲地列入申報清單,具有重大意義。想要查明過去朝鮮核活動的真相,必須對這些設施進行核查。” 10日下午,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各方代表團團長再次會聚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內,重啟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方代表團團長、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發言時,將這次團長會稱作是全麵落實第二階段行動的“加油站”,推動六方會談邁向新階段的轉折點。報道稱:六方會談就對朝補償援助期限達成初步一致【綜合媒體消息】據日本共同社報道,11日據多名相關人士透露,六方會談與會國上月通過在板門店召開的經濟與能源合作工作組會議等場合已初步達成一致,其他五國將在10月底前完成對朝鮮的重油援助,此外能源相關設備與材料的采購合同最遲將在8月底前簽訂。朝鮮外交部發言人4日發表談話,稱“截至目前五國僅履行了40%左右的補償援助”,要求加快援助步伐,因此相關國家希望通過敲定援助期限,敦促朝鮮盡快完成核設施去功能化作業並積極配合核計劃申報驗證工作。報道稱,六國原本希望在配合團長會議而召開的此次經濟與能源工作組會議上製定具體的援助計劃,但日本以綁架問題為由而未出席。該工作組會議主席國韓國的政府負責人透露,朝鮮主張“如果日本不出席,就應由其他四國來解決”。據相關人士透露,有意見認為最終隻能由美韓兩國接替日本的工作。據悉,在剩餘的15萬餘噸援助重油中,美俄將分別負責5萬和10萬噸。美國團長、助理國務卿希爾10日表示,希望包括補償援助在內的無核化進程“第二階段 ”措施在秋天之前全部完成。中國哈薩克斯坦天然氣管道7月9日正式開工鋪設【綜合消息】中國哈薩克斯坦天然氣管道7月9日正式開工鋪設,該項目是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公裏,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據新華社7月10日報道,中哈天然氣管道9日正式開工鋪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出席典禮並致詞。中哈天然氣管道是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公裏,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斯坦,穿過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公裏。其中,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和中烏天然氣管道已分別於08年6月27日和30日開工建設。至此,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已全線開工。管線建成後,土庫曼斯坦將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另據了解,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4國籌劃鋪設一條中亞至南亞的天然氣管線項目,該項目耗資約76億美元。管線從土庫曼斯坦的道拉塔巴德天然氣田開始,經阿富汗進入巴基斯坦的木爾坦,最終到達巴印邊境小鎮法自卡。【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兩段文字,原文分別是:第一,中國哈薩克斯坦天然氣管道7月9日正式開工鋪設,該項目是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公裏,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第二,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斯坦,穿過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公裏。其中,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和中烏天然氣管道已分別於08年6月27日和30日開工建設。至此,中國至中亞天然氣管線已全線開工。管線建成後,土庫曼斯坦將在 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開工鋪設的時間選擇在“7月9日”絕不是巧合,因為這是G8峰會結束的日子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哈將中國哈薩克斯坦天然氣管道正式開工鋪設的時間選擇在“7月9日”絕不是巧合,因為這是G8峰會結束的日子。顯然,聲稱“要將現行世界經濟、特別是金融體係推倒重來”的俄羅斯,在G8的框架內與享受“現行經濟、特別是金融體係巨大好處的”美國人話不投機,更關鍵的是,麵對俄羅斯的要求,美國拿不出、也不可能拿出俄羅斯想要的東西去滿足。 ●為“中俄”進一步強化經濟、特別是能源層麵的戰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結合“第二段原文”,我們已經不難發現,隨著中哈天然氣管道的正式開工鋪設,“上述第一、及第六個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答案,那就是,就“事實”而言,中國在周邊地區建立一套相對獨立、足夠的能源供應體係的問題上在繼續取得進展;對此,盡管俄羅斯“不高興”,但起碼“沒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不然,中土、中哈天然氣管道的開工日期還會再拖一段時間。這樣一來,就為政治、軍事合作良好的“中俄”進一步強化經濟、特別是能源層麵的戰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俄羅斯而言,可以指望的是,有朝一日,北京會在“能源產、供、銷、特別是結算”的問題上戰略性地策應俄羅斯(比如建立俄羅斯能源期貨交易所),以對 “歐美”施加更大的戰略壓力。下麵,再請大家注意另一段文字,原文是:第一,朝鮮外交部發言人4日發表談話,稱“截至目前五國僅履行了40%左右的補償援助”,要求加快援助步伐,因此相關國家希望通過敲定援助期限,敦促朝鮮盡快完成核設施去功能化作業並積極配合核計劃申報驗證工作。第二,據悉,在剩餘的15萬餘噸援助重油中,美俄將分別負責5萬和10萬噸。美國團長、助理國務卿希爾10日表示,希望包括補償援助在內的無核化進程“第二階段”措施在秋天之前全部完成。 ●“美俄”對“朝鮮同意建立核計劃申報驗證工作”都給予了熱烈的期待通過上述兩段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兩個事實:朝鮮將“核計劃申報驗證工作”與能源援助直接掛鉤;在“剩餘的15萬餘噸援助重油中”,美俄則做出了“將分別負責5萬和10萬噸”的“承諾”。通過這兩個事實,我們也不難感受到這麽一點,那就是“美俄”對“朝鮮同意建立核計劃申報驗證工作”都給予了熱烈的期待。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關注第一則新聞的兩段文字,原文是:第一,據韓國媒體報道,朝鮮接受美方要求,同意在支恐除名時限8月11日以前著手就核申報內容進行驗證。預計由美國主導、六方會談其他各方參與的驗證活動將於下月中旬以後全麵開始。第二,中方代表團團長、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發言時,將這次團長會稱作是全麵落實第二階段行動的“加油站”,推動六方會談邁向新階段的轉折點。 ●“加油站”中的“油”字,恰恰揭示了推動朝核六方會談邁向新階段的“現實動力”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發言時將這次團長會稱作是全麵落實第二階段行動“加油站”的說法非常有意思,當然了,這也許純屬巧合,但是,“加油站”中的“油”字,恰恰揭示了推動朝核六方會談邁向新階段的“現實動力”,那就是能源,準確地講,是所謂的一大串的“能源合作可能性”:什麽中美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中俄能源合作的可能性,美俄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中日能源合作的可能性,歐俄能源合作的可能性,等等。 ●華盛頓在繼續拋“球”,在向“方方麵麵”進一步強調美國“不排除”將來默認.....的“可能性” 隨著“朝鮮同意在支恐除名時限8月11日以前著手就核申報內容進行驗證”,“上述第二個大問題”也就有了初步進展。顯然,華盛頓在繼續拋“球”,在向“方方麵麵”進一步強調美國“不排除”將來默認北京力主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甚至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乃至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可能性”。前麵說了,這個“球”既是做給東亞經濟圈之內的日本看的,更是做給環太平洋經濟圈之外的歐洲看的,還是做給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在歐盟、環太平洋兩大經濟圈之間大打能源牌的俄羅斯看的。 ●這個“球”顯然砸痛了日本 首先,我們先來看日本的反應。從日本拒絕向朝鮮提供能源援助的情況來看,這個“球”顯然砸痛了日本,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日本在徹底回歸東亞一體化的問題上仍然在三心二意,因此,被砸痛的日本必須做出反應,要麽在“東海模式”的實質化的層麵上做點動作、向華盛頓施加壓力;要麽,就在鞏固“美日軍事同盟”的方向上弄出點動靜、給美國人一點兒緩衝空間。 ●如果屬實的話,就說明福田政府有意往華盛頓身上“回靠”一下最新消息顯示,日本自衛隊準備跑到美國去試射“標準三”,如果屬實的話,就說明剛與北京達成“東海原則共識”、對美施加了強大壓力的福田政府,這次有意往華盛頓身上“回靠”一下,以實際行動給美國一個緩衝、避免華盛頓在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問題給“坐實”了、從而讓日本徹底失去戰略回旋空間。 ●如果美國選擇“默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那麽,作為東北亞經濟圈的一部分,俄羅斯表示“歡迎” 其次,我們再來看俄羅斯的反應。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俄羅斯承諾“繼續向朝鮮提供重油”是一種反應,但這隻是在東北亞方向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美國選擇“默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那麽,作為東北亞經濟圈的一部分,俄羅斯表示“歡迎”;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 下麵我們再來閱讀一則消息。《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http://www.dongfangtime.com 賴斯說美國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第比利斯消息】美國國務卿賴斯10日在與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說,美國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方針,支持格魯吉亞領土完整。據俄塔社報道,賴斯說,“我想讓所有人都知道,美國堅決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方針”,美國正積極努力盡快使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賴斯說,“美國支持格魯吉亞的領土完整”,“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衝突應當在格魯吉亞領土完整的原則基礎上解決”。她說,美國對俄羅斯在阿布哈茲地區的某些行動表示擔憂,這包括俄羅斯4月16日關於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建立直接關係的決定。薩卡什維利說,希望在今年12月北約會議上解決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問題。他還呼籲俄羅斯“尊重格魯吉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在國際公認的邊界範圍內和平解決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衝突”。薩卡什維利同時表示,“格魯吉亞希望與俄羅斯建立正常和互利的關係”。近年來,美國積極推動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引起俄羅斯強烈不滿。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4月11日在莫斯科說,如果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在邊境地區采取保障自身安全利益的行動。阿布哈茲是格魯吉亞的自治共和國,南奧塞梯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都與俄羅斯接壤,它們在蘇聯解體後分別自行宣布獨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與格魯吉亞中央政府長期處於對抗狀態。【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賴斯訪格是歐盟“置格魯吉亞局勢突然緊張”於不顧,決心與俄羅斯一道啟動“新關係協議首輪談判”之後進行的,這就是說,不論是歐盟、還是俄羅斯,都將“歐俄能源合作”放置在“歐美、或者俄美能源合作”之前。 ●賴斯的聲稱是一種“被拋棄”後的“報複” 在這種背景下,賴斯10日在與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聲稱“美國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方針,支持格魯吉亞領土完整”,也就成了一種“被拋棄”之後的“報複”。 ●賴斯在格“指桑罵槐”,但“被罵的人”早就做出了反應事實上,賴斯對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還說了一句重話,賴斯聲稱“伊朗不應對美國致力於保護盟友免受襲擊存在任何疑問......(美國)將堅決捍衛盟國利益,任何國家都不應對此感到疑惑”。明眼人是一看就明白,伊朗怎麽會威脅格魯吉亞?賴斯顯然在指桑罵槐,其實“被罵的人”早就做出了反應,有消息稱,就在賴斯到訪格魯吉亞前一天,俄羅斯戰機就出現在格方南奧塞梯自治州領空、進行了“武力示威”。 ●北約的另一半--歐盟一聲不吭,儼然一副中立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俄羅斯戰機在格魯吉亞以“武力示威”,賴斯在格魯吉亞“用口水示威”的同時,北約的另一半--歐盟卻一聲不吭,儼然一副中立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動輒拿北約的名頭向俄羅斯施加壓力的華盛頓,也就隻能獨自上陣,一個人去“堅決捍衛盟國利益”了。至於“.....任何國家都不應對此感到疑惑”的問題,這恐怕做就不好說了,沒有了北約(歐盟)的支持,或許美國人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 ●俄羅斯的戰機、賴斯的口水,已經針對上述“第三、四兩大問題”給出了答案不管怎麽樣,俄羅斯的戰機、賴斯的口水,已經針對上述“第三、四兩大問題”給出了答案。前麵說了,站在華盛頓的角度看問題,比起尚需要“大量時間”去處理“大量戰略衝突”、之後“才有可能”慢慢理出頭緒、並慢慢落實的“中美能源合作十年協議 ”來,現在弄一份“美俄能源合作建議書”、起碼在“可操作性”的問題上要容易得多。顯然,這種“可操作性”集中表現為“美俄之間在經濟層麵的戰略矛盾”較中美、歐美之間的戰略矛盾更容易“量化”與“切割”。前麵還說了,之前一度強硬得抓扣俄羅斯軍人的格魯吉亞政府,事後突然向俄羅斯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衝突的建議”,主題是準備與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劃分所謂的勢力範圍,且劃分標準是“.....大部分地區劃歸俄羅斯,小部分劃歸格魯吉亞”。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讓格魯吉亞拿出這份明顯損害格魯吉亞國家主權的“劃分標準”,也是華盛頓做“球”的一部分:這隻“球”的背後赫然貼有一份“美俄能源合作”的“建議書”。事實證明,格魯吉亞局勢的突然緊張,與俄羅斯不理睬“格魯吉亞願意與俄在格劃分勢力”、並啟動“俄歐新關係協議”進程密切相關。 ●所謂的“俄格勢力劃分標準”,其實就是一份“巴傑管道”“開關管理員”的委任狀由於向美國、特別是向歐盟供應裏海石油的“巴傑管道”橫穿格魯吉亞,因此,本質而言,格魯吉亞就是“巴傑管道”的“開關”。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指出,那個所謂的“俄格勢力劃分標準”,其實就是一份“巴傑管道”“開關管理員”的委任狀。在我們看來,通過這份委任狀,可以看出三個問題:其一:非常清楚,美國“不排除”讓俄羅斯進一步控製世界(歐盟)能源運輸渠道的“可能性”,恐怕就是“美版美俄能源合作”的主要內容。 ●相對計劃耗費10年功夫的“中美能源合作協議”,“巴傑管道”“開關管理員”簡值就是一份“既開既用”的快餐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比內容空洞的“中美能源合作十年協議”要實用得多。僅從時間上看,相對打算花費“十年”時間進行“協議”的“中美能源合作框架”而言,“巴傑管道”“開關管理員”簡值就是一份“既開既用”的快餐。 ●簽發委任狀的華盛頓顯然是在向“俄歐”雙方同時發問其二:簽發委任狀的華盛頓顯然是在向“俄歐”雙方同時發問:已經相當程度地控製了歐盟能源供應的俄羅斯,是否願意更上一層樓、去出任這個“開關管理員”,從而進一步控製世界(歐盟)的能源輸送渠道?在能源問題上已經受製於俄羅斯的歐盟,是否願意讓俄羅斯出任“開關管理員”、從而進一步控製歐盟的能源供應? ●華盛頓似乎將“美俄能源合作”的核心層次定位在“能源輸送渠道”的層麵其三,從其一、及其二來看,由於俄羅斯本就是世界第一產油大國,暫時無力改變這一現實的華盛頓(注:布什政府已經一再要求美國國會批準開采美國自己的石油資源,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既有布什、切尼石油利益集團的私利,也是在顯示美國有繼續控製國際石油價格的能力,因為就以目前的產量計,美國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似乎將“美俄能源合作”的核心層次定位在“能源輸送渠道”的層麵,顯然,這種設計也就“試探性地”回避了“能源定價權”、特別是“石油美元體製”問題。但值得強調的是,雖然俄羅斯是世界石油的頭號生產大國,並相當程度地掌握了中亞國家向歐洲輸送能源的管道,但因為沒有“能源價格定價權”、也沒有自己的“ 能源結算方式”,俄羅斯經濟目前不僅對美國經濟不構成任何威脅,相反,不論是從曆史上看(美國施展石油武器是前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從現實上看(能源貿易是俄羅斯近年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如果能源貿易的“標價權”始終掌握在美國人手裏,也就意味著俄羅斯財政的“計算權”、俄羅斯綜合國力的“確定權”始終掌控在美國人手裏,俄羅斯始終都擺脫不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在這種威脅下,既然有“綜合大餐”可吃,俄羅斯自然不會對“快餐”感興趣! ●賴斯跑到格魯吉亞去“大噴口水”也就成了必然因此,盡管立刻就任“開關管理員”的好處不小,但是,在歐盟置格魯吉亞局勢迅速惡化於不顧、決心“如期啟動”有關簽署“新的俄歐關係協定”首輪談判,從而意味著俄羅斯“可以指望”從“歐俄新關係”中逐漸獲得較“開關管理員”大得多的利益之後,華盛頓咬著牙簽下的這份“開關管理員委任狀”也就不值錢了,賴斯跑到格魯吉亞去“大噴口水”也就成了必然。 ●所謂“大得多的利益”應該包括這麽幾層值得強調的是,所謂“大得多的利益”應該包括這麽幾層:歐盟“可能會有條件支持”建立莫斯科能源期貨交易所的建議(條件可能是俄羅斯要支持歐元結算、至少是非美元結算體製,並在科索沃問題上幫助歐盟維持局麵穩定),不排除歐盟會用支持盧布結算的方式策略性地換取俄羅斯出麵挑事兒,從實質上加速“美元霸權” 的終結進程。對俄羅斯這個石油、天燃氣出口大國而言,盡早建立、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莫斯科能源期貨交易所(或者別的名稱)實在是太重要了;首先,在經濟層麵,它對俄羅斯最終參與“國際能源價格定價”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旦成型,不論能否實現盧布結算(不排除用歐元結算),它都可以令俄羅斯徹底擺脫“石油美元體製”對俄羅斯經濟的桎梏;其次,在安全層麵,如果“歐俄”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建立一個“非美控製”能源期貨交易所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即便它最終是用歐元進行結算(對俄羅斯而言),即便它最終是建立在俄羅斯境內(對歐盟而言),那麽它也意味著北約這個最為龐大的軍事集團被抽掉了“經濟基礎”、並在“歐美”戰略利益的強大張力下走向瓦解,也就意味著俄羅斯初步破解了來自北約軍事集團的整體壓力; ●布什也一度拿“幫助俄羅斯建立一個能源交易所”作胡蘿卜,想換取俄羅斯的“伊核讓步” 也正因為如此,布什政府也一度拿“幫助俄羅斯建立一個能源交易所”作胡蘿卜,想換取俄羅斯的“伊核讓步”,但是,建立“非美能源交易所”絕非小事,這意味著美國自願放棄“石油美元本位製”,此外,“沒有伊核也就根本不存在這根胡蘿卜”的道理俄羅斯也清楚得很,結果自然就是“俄羅斯的伊核政策永遠不會改變,美國幫助俄羅斯建立能源交易所的承諾永遠不會實現”。 ●“中歐俄”可以騰出手來處理手上的急務顯然,隨著“歐俄”啟動“新關係協議首輪談判”,從而將“歐俄能源合作”放置在“歐美、或者俄美能源合作”之前;隨著中哈天然氣管道的開工建設,中國、或者俄羅斯在中亞能源合作的問題上也算是解開了一個心結;特別是,隨著法國總統用那番“肺腑之言”向中歐關係注入重大信號,“中歐俄”有望在伊核問題保持協調、並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進行合作,並在此基礎上,對彼此間的重要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給予關切,在這種情況下,“中歐俄”一邊合力維持伊核問題,一邊也就可以騰出手來處理手上的急務:對中國而言,就是迅速打通通往中東、中亞方向的能源通道、穩固東亞10+1模式、並牽引“10+3”模式。(可以預期的是,一旦這段時間過去了,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或者伊朗-巴基斯坦-中國)能源管道建設,就會提上議事日程);對俄羅斯而言,是趁機要求“中歐”支持其有關“能源定價權”的計劃,並全麵阻止格魯吉亞、特別是烏克蘭加入北約,逐步擠壓美國在獨聯體國家的勢力,並伺機瓦解北約;對歐盟而言,就是趕快推進“地中海計劃”,並在推進過程中向中東方向全麵擴展勢力。不難看出,在如何“高效”挖掘美國全球戰略牆腳的問題上,“中歐俄”必須保持充分地合作;而在如何擴展自己戰略空間的層麵上,“中歐俄”就各有各的辦法了。從印度與巴基斯坦軍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突然交火”、以及以色列公然暗示要核打擊伊朗的情況來看,華盛頓已經意識到形勢不妙了、又在玩“準備破罐子破摔”那一招!問題是,這一招嚇不倒“中俄”,這一招擺一擺倒還可以,但美國一旦將招式“玩實”了,最大的受害者除了當事國,就是美國自己,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 中俄”。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其實比誰都要理智。事實上,局勢演化成今天這副模樣(指歐盟強行啟動了地中海計劃),就是華盛頓在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的代價。顯然,讓北京吃了“入聯公投”這顆蒼蠅的華盛頓,反手就吃了“伊朗申請加入上合、伊核問題隨時可能失控”、從而令“歐盟順勢在阿富汗問題、巴基斯坦問題上與美國劃清界線”,並在莫斯科的“支持”北京的不反對中、“強行啟動”地中海計劃----這顆更大的蒼蠅。 ●地中海計劃、由於涉及了中東諸多關鍵國家,勢必嚴重衝擊美國的中東政策僅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站在歐盟的立場上看問題,那麽,歐盟新旗手--薩科齊在“中歐角力”中、為了歐盟利益丟點兒臉還是值得的!值得強調的是,強行啟動的地中海計劃、由於涉及了中東諸多關鍵國家,勢必嚴重衝擊美國的中東政策,從而給一直謀劃著全麵跳進中東的“中俄”以機會。這一點,不久就會有消息傳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恐怕才是“中俄”現階段“不反對”地中海計劃的真實意圖。 ●中國駐法大使公開警告薩科齊的底氣值得強調的是,在“地中海計劃”的問題上,歐盟啟動歐俄新關係談判已經成功換取了俄羅斯的支持,而薩科齊的“肺腑之言”也暫時換取了北京的“不反對”,這種“不反對”的態度就是一種“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也是中國駐法大使公開警告薩科齊的底氣。至於嚴重後果是什麽?薩科齊比誰都清楚!德國總理墨克爾也一樣清楚,對歐盟而言,可能關乎到“地中海計劃”的夭折問題!對法國而言,可能關乎到“歐洲外交旗手”再次易幟的問題。顯然,一旦地中海計劃無法推進,“歐洲外交旗手”再次易幟,德國重掌“歐盟外交旗手”(盡管法國是歐盟輪值主席),那麽,由於德國本來就對地中海計劃極其不滿,認為“它太早了”、會過早激發了“歐美間的戰略衝突”,到時多半會對它“喊停”。因此,在薩科齊是否會見達賴的問題上,北京的態度就是:一邊要“聽其言,觀其行”,一邊就讓“歐盟利益”去管薩科齊,讓“法國國家利益”去管薩科齊。另外,由於薩科齊非常狂妄,且不講信用,孔泉對他進行一番嚴詞警告、拉高他的“違信成本”、給他一個沉重的教訓也就非常有必要了。事實上,自拿到了薩科齊的“肺腑之言”之後,特別是,在做了這些旨在“聽其言,觀其行”的準備之後,至於薩科齊是否會見達賴,是否出席北京奧運,在北京眼裏根本就不重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