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過端午,傳授中國文化 端午節前一周的周末,因為要去朋友家爬梯,琢磨帶點什麽吃食,老公建議我包點粽子,正好家裏有現成的幹粽子葉。我說你以為包粽子跟拌涼菜似的,半小時就得麽?那可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差事,光那幹粽子葉就得泡兩天才能用呢。不過他倒提醒我可以包點粽子,眼前的爬梯是趕不上了,但可以給我的美國學生們嚐嚐,讓他們對這中國端午節傳統食品有親口體驗。 我往年很少包粽子,嫌太麻煩,因為總會有朋友送幾個,自家解饞也夠了。但今年教的學生比較多,要讓他們都吃上,還得自己動手才能滿足。因為不常做,我包粽子並不在行。有華人朋友出主意說,其實粽子葉不需要泡好幾天,要趕時間的話,先煮一下葉子就軟了,費工夫的是煮粽子需要幾個小時,最好用高壓鍋。 我覺得煮粽子葉倒是個省時間的竅門,不過葉子的清香不是提前就煮掉了麽?記得當年看外婆包粽子,葉子都要用石頭壓住先泡幾天的。外婆是我心目中傳統中國女性的典範,很多中國食品,我要麽不做,要做盡量回憶外婆的方法。因此我還是先泡了粽子葉。不過當年外婆包的是什麽口味用什麽佐料我都記不得了,就來個推陳出新,自己創意,分別包了三種口味的:豬肉蘑菇花生、紅棗鶴莓葡萄幹、還有紅豆沙。 第一天包了肉的和棗的,因為要給眾多學生朋友品嚐,得考慮葷素搭配,照顧甜鹹口味。覺得光是肉太單調,就放了點蘑菇和花生,用醬油之類醃幾小時。光是紅棗也太孤獨,看見果盤裏的美國鶴莓幹葡萄幹,就抓了點放進去,味道甜酸的還挺受美國人歡迎。而我自己喜歡豆沙的,因此後來專門熬了豆沙,又包了一批豆沙粽子。到了端午前夜,因為帶爬梯給學生送朋友加自家吃,第一批肉粽子消耗得差不多了,老公讓我再包點,這次的醃製調料中還加了一點辣豆瓣醬,別有風味。送了四個給一個湖南籍的台灣朋友,她居然一口氣都吃了,說比買的還好吃。可是女兒卻不太喜歡加辣醬的肉粽,真是眾口難調啊。 好多年沒自己包粽子了,今年包粽子的過程,還總結出兩條懶人竅門。 竅門之一:電飯煲煮粽子。因不同味道的粽子要分別煮,以免串味。我家沒有高壓鍋,第一次包了鹹甜兩樣,用一隻大鍋煮肉粽子,上麵要用東西壓住。棗粽子隻好放到電飯鍋裏煮。這一下,歪打正著倒摸索出好方法了:電飯煲煮粽子——好吃又省事。隻要放粽子到電飯煲裏,加滿水煮過夜不用管,第二天一早,水熬幹了,粽子還溫的,糯軟噴香很好吃。後來我又做的豆沙和肉粽子,就專門用電飯煲了。電飯煲還有一好處,如果用普通鍋煮粽子,需要用石頭等重物壓實,免得水沸騰時把紮得不夠緊的粽子咕嘟散了,而用電飯鍋就沒有這種擔憂。這是電飯煲煮出來的粽子。 竅門之二:包粽子別紮得太緊。這回才發現女兒愛吃肉粽子,朋友送的自製廣東粽子,個頭很大,裏麵內容很多——臘肉、香腸、鹹蛋黃、豆類等等,可女兒卻不喜歡,偏愛吃我做的普通肉粽。人家的粽子包得特別緊,糯米也很瓷實有咬頭。而我其實是技術欠佳而紮不緊,反而因為糯米有膨脹空間而鬆軟。老公女兒都說更好吃。這倒讓我又摸索出一條經驗了——包粽子別紮得太緊。有人說包不緊的話,煮的時候會漏米或散開。我的經驗一是根據粽子葉尺寸少包點內容,就不太會漏。而且小巧玲瓏的粽子也適合帶出去趕爬梯喂學生送朋友。再就是用加熱溫和的電飯煲來煮粽子,還要盡量塞滿一鍋,就不會把粽子咕嘟散架了。 另外,我覺得粽子葉還是得浸泡,而提前煮軟有點急功近利,省時間的代價是損失竹葉的清香。我後來又包豆沙和肉粽子時,粽子葉已經浸泡了若幹天,更柔軟順溜,好包多了,包出的粽子模樣也就更好看些。看來前人的經驗還是有道理的。然而,糯米不要泡太久,提前一二小時即可,隻要別把粽子捆紮太緊巴,照樣能鬆軟。 我今年之所以花了幾個晚上包粽子,可不是僅為了自家人和朋友解饞,而主要是向美國學生們傳授中國文化。 早就發現,人們對吃食的印象特別深刻,要認識學習一種新的文化或語言,得先從吃的入手。給他們講過100遍,不如讓他們見識和嚐試一遍。中國節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部分,而任何中國節慶都有某種傳統食品。給外國人或在海外長大的華裔學生介紹中國節慶文化時,一定得讓他們親自品嚐一番這些食品,要是能讓他們親手實踐做一下就更好了。 有些外國學生不大敢品嚐新奇食物,這就要看當老師的如何引導。反正我的美國學生們每學一個中華節日,就向往那些來自傳說的吃食,急不可待地想親口嚐一嚐那滋味。待他們吃過了傳遞信號的月餅、做過了矯治凍耳朵的餃子,就對中秋節和春節記憶猶新。端午節來臨,該讓他們嚐嚐粽子的味道。 正好端午節前學校為歡送來自中國的交流師生,在一個美國寄宿家庭舉行爬梯,我就帶了剛做出來的粽子前去。中國師生們當然見到家鄉食品很驚異,一些美國家長也曾吃過粽子,點著名要找肉的。對於跟我學中文的學生,則趁機又現場教導一番。很多美國人不愛吃粘呼呼的食物,因此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吃這黏米粽子,但都有興趣品嚐,很快一盆粽子就見底了。有位去過中國交流的美國老師拿到最後一隻棗粽子,吃得津津有味,還遺憾沒嚐到肉粽。看到爬梯的桌上那盤剩了沒幾個的粽子和旁邊的粽子葉嗎? 今年的端午節正逢周日,節前的星期五,我帶了三種口味的粽子到學校給中文班的學生們吃,大家每種都可嚐一點。給學生們吃東西要考慮有的人吃素,有的人對花生等過敏,因此不能隻準備肉的或帶果仁的,一定要有多樣選擇。有幾個學生喜歡豆沙的,這也是我的最愛。記得前年有的美國學生拿到粽子不知如何解剖,想用刀隔著粽子葉直接切。現在這些學生起碼知道怎樣剝開這東西了。 在書本中和課堂上,美國學生們已經學了端午節和屈原的故事,以及當年人們為何用葉子包了米丟到江裏,而這包的東西日後就成了中國人慶祝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但這Sticky rice wrappedwithleaves到底是啥樣的東西呢?不請他們親眼看到親口嚐到,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明白的。不管是否每個人都愛吃粽子,起碼他們對這種中國食品有了概念,對端午節有了感性認識。 教學生們做真粽子太麻煩,那麽可以教他們做紙粽子,也是端午節的裝飾品呢! 2008年6月8日(農曆端午) [ 本帖最後由 樓蘭 於 2008-6-9 06:52 A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