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吟寒:蒙氏教育在美國

(2005-11-17 08:31:42) 下一個

蒙氏教育在美國

吟寒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營>>>



第一次聽朋友提起蒙氏教育是幾年前,女兒剛出生不久。當時孩子還小,離入幼兒園還早,可我卻從此將蒙台梭利這個名字記在心裏。這些年我一直沒有放棄對蒙氏教育理念的追蹤,渴望對此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今年10月,我借著搬入鳳凰城的機會如願以償地將已經四歲的女兒送進了附近最好的一家蒙氏幼兒園。從此,蒙氏理念真實地走進了我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你了解蒙台梭利和她的教育理念嗎?



瑪麗亞·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納,後遷居羅馬。26歲時在羅馬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羅馬乃至意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那一年是1896年。後在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職時,開始對低能兒童的研究發生了興趣。1901年,蒙台梭利再入羅馬大學深造,學習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1907年,在羅馬聖羅倫佐區貧民窟創辦第一所“兒童之家”,接納3至7歲兒童,將自己多年來研究的教育法運用於正常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兒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給孩子發展機會的“環境”,它是“公寓中的學校”,不僅具有家的內涵,“如成員的彼此關愛、輔助,環境中的一切設備也都符合兒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兒受教育的場所。“家”裏的大人們必須經常致力於“學校”環境的改造,使它們適合於兒童的各項發展。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國,受到愛迪生等名人的歡迎,她的教育法在舊金山博覽會中的展示得到了大會唯一的兩麵金牌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特梭利雖被迫離開她的祖國到了印度,但她的“兒童之家”和師資訓練單位,在戰後卻迅速傳遍了世界各地。蒙台梭利不但致力於兒童早期教育,並就此發表許多論著,諸如《運用於“兒童之家”的幼兒教育的科學教育方法》、《高級蒙台梭利方法》等。其中《蒙台梭利手冊》是應美國教師、家長和教育家的請求而寫作的。它不僅是運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和教具的指南,而且是指導教師設計和製作教具的參考書。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論不但在意大利得到推廣和肯定,並日益受到國際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最終成立了國際蒙台梭利協會。這位優秀的兒童教育家於1952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則包括自動或自由原則和義務或責任原則。所謂自由原則,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以孩子自由活動和自主發展為主。除去必要的指導,老師一般對孩子們的生活不加幹涉。蒙氏認為無論老師或家長,對孩子都不可發號施令,也不必施以獎懲,而是在自由的環境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為了實現自己這一套理論,蒙台梭利創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預備好的環境”、“精神預備好的老師”和“蒙氏教具”。孩子要自由發展首先需要一個適合他們成長和活動的環境,這個環境是特為兒童所設。我所理解的“精神預備好的老師”不但是蒙氏學校的教員,也包括父母本身。我們不但要做觀察者、示範者、還要給孩子們提供對周圍世界的解釋,為孩子們預備他們所需要的各種環境,在生活中彼此溝通,在學習中指導,更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放棄專製,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改進。蒙氏認為兒童的本質是工作,他們喜愛工作甚過玩具,他們可以通過參與工作達到學習的目的。

蒙台梭利和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教育家盧梭一樣強調孩子們的個性和自由,自主的權利。蒙氏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盧梭創立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影響。盧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所謂自然人,就是絕對平等、自由和善良的人。在他看來,培養自然的人,就是要順應兒童天性的發展,以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秩序為基礎,讓兒童自然地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他認為不應為兒童確立不可及的目的,不能迫使兒童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應當讓兒童自由自在地生活,隻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隻想他喜歡做的事,因為自由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蒙氏則善以教具來引起孩子們自由活動和自動學習的精神,以此來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們的內在潛能。為了養成孩子們自由與獨立,蒙氏強調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照顧自己,照顧周圍環境,待人接物的能力。

女兒在蒙氏幼兒園裏學習,我則伸長了自己的感覺觸角在觀察、在琢磨、在聆聽——


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預備好的環境嗎?



走進女兒的新教室,和其他幼兒教室相似,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在教室當中。但環繞周圍的全都是低矮的櫥櫃和架子,沒有任何教具或圖書放在孩子們夠不到的地方。圖書分門別類,盡量都能讓孩子一目了然,從而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而不是一本本插放在書架上。玩具同樣是各得其所,並都有單字標簽說明,這樣孩子們在每一次拿起一樣教具時,就在重複接觸一個單詞,久而久之就了解了抽象的單詞和實物的聯係。這也許就是所謂在自由活動中學習吧。

如何在自己家中給孩子營造一個預備好的環境呢?家庭畢竟不是學校,除了孩子的學習和活動,還要照顧正常的家庭生活。

現在的孩子誰沒有成堆的玩具?很多家庭都是把玩具收在玩具箱裏,根據蒙台梭利對環境的要求,玩具箱不如玩具架。玩具塞進箱子裏,每一次翻找都很麻煩,擺在架子上則一目了然。當然,空間是個問題。那麽就把玩具分成幾批,架子上放孩子最近階段最喜歡的玩具,其他收在箱子裏,隔一段時間換上一批玩具,那麽不但節省空間,還讓孩子保持新鮮感。這個來自校方的建議確實給我解決了一大難題。女兒的玩具圖書比比皆是,感覺總是收拾不清楚。紙箱、壁櫥、大小盒子都被我們利用起來放玩具,丈夫甚至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專門放玩具的櫃子。可女兒似乎並不喜歡,因為她覺得不方便,想找一個玩具總要翻箱倒櫃地費半天勁。如今我開始有意識地將常用和過時的玩具分門別類,家中玩具架雖然不多,但我把過道裏一個帶格子的大壁櫥騰出來做了女兒的玩具庫,這一來不但節省空間,而且方便女兒隨時挑選。

孩子的臥室裏可以布置一張小矮床,一個小梳妝櫃,隻在其中放入當前季節的小衣服。最好在臥室裏還有一張小書桌,幾個低矮小書架擺放孩子的圖書文具。衣櫃裏也有講究,可以自己動手把高處的衣帽杆降低到孩子的高度,這樣孩子可以自己整理衣服。上麵多出的空間則可以改裝成架子,放置不常用的玩具箱和衣箱。廚房裏、衛生間裏都給孩子準備一個小矮凳,以便孩子開關水龍頭,自己洗漱,無需幫忙。現在家庭的居住條件都比以往寬敞,孩子也少,一般家裏都有孩子的遊戲間。但試問:有哪個孩子喜歡自己呆在遊戲間裏玩耍?幾乎沒有。孩子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當個小尾巴。既然如此,何不省了那個遊戲間,而在家裏的每個房間都給孩子布置一個小小的遊戲角呢?比如,客廳裏可以有孩子一張帶抽屜的小桌子、一把小椅子,抽屜可以用來放孩子的畫筆畫書和紙張、甚至父母的臥室裏也可以放一些孩子的圖書玩具。其實,怎樣布置空間並沒有一個標準,隻要是方便孩子,適合孩子自由活動和學習,那就是預備好的環境。

有一個蒙氏示範家庭曾經談到鼓勵孩子去做所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提供給孩子最方便的生活環境。而這樣的“方便”也許違反了我們正常思維的方式,比如他們專門從廚房比較低矮的櫥櫃中騰出一個改製成孩子的衣櫃,由於掛衣杆和孩子的個頭差不多,這樣孩子就可以方便地整理自己的衣物。

按照這些建議,我把女兒的玩具圖書畫冊等等都重新找了安置處。客廳的電視機櫃裏騰出一部分空間擺放女兒每天學習時需要的習字本、益智類練習冊、和幾本圖書;休閑廳的茶幾櫃裏是女兒的繪畫和手工工具;小臥室的衣櫃裏幾個架子用來做書架,圖書都不再並排插放,盡量能使不太會閱讀的孩子從封麵的圖片上一目了然其中的內容。




你是否懂得孩子更需要尊重?



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精神隨處都在,並不隻滿足於他的那些玩具。比如,孩子對媽媽在廚房的各種活動充滿好奇,而我們一般都不讚成孩子在廚房範圍內活動,因為潛在著許多危險。而蒙氏的觀念是永遠不要對孩子說“Don’t touch(不要動)”,如果你這樣對孩子說,那就等於對孩子說“Don’t learn(不要學)”,孩子也許會從此不自信。示範家庭建議在廚房裏專門給孩子設置一套適合他們的廚具,比如不太鋒利的小餐刀,不易碎的餐具,而且很明確地讓孩子知道這些都屬於他,由他支配。讓他體會到參與家庭事務的快樂,更感受到父母對他的respect(尊重)。

蒙氏理念特別強調對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說話時要避免使用指令式的語言,要盡量用第一人稱“我”同孩子交流。比如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最好不要說“不許哭”這類字眼,換一個方式“我覺得你這樣哭不但影響別人,而且也讓你自己更難受。如果你堅持要哭,請你到你自己的房間裏。等你平靜下來,再來找我們。”

要尊重孩子,就必須學會觀察並理解孩子。“永遠不要期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到像你自己做的時候一樣好”,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忽略這關鍵的一點。比如,你讓孩子掃地,他絕不可能像你做得那樣又快又好。成人在做事的時候注重一個結果,而孩子在享受整個過程。孩子掃地的時候動作緩慢輕柔,那是他把掃地當作遊戲的。即使在孩子做過後你必須再返工,也要鼓勵他做得好。無論孩子在嚐試的時候怎樣失敗,都不能去製止他或笑話他。就像當我們的孩子在最初學步的時候,也許第一次他隻能邁出一兩步就跌倒了,可此時有誰不依然為此歡呼呢?所以,當我們的孩子遭遇挫敗的時候,就讓我們想想他們邁出第一步時的情形,讓我們以同樣的喜悅給他們鼓勵。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不承認,西方父母要比我們中國父母做得好。中國傳統式的家長,講究的是威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是被許多舊式父母奉行的規則。殊不知家長威嚴的維係靠的不是專製式的管教,尤其是對待處於逆反期的孩子。棍棒下長大的孩子“聽話”是因為懼怕,在尊重中成長的孩子“聽話”卻因為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懂得以同樣的尊重回報父母,回報給周圍的環境。尊重不但體現在父母和子女的言談上,更體現於對家庭事務的參與中。即使孩子小,父母也需要養成征求孩子意見的習慣,是否采納並不重要。我們剛搬家,臥室需要粉刷,我習慣問一下女兒喜歡什麽顏色,選好顏色後,再問她覺得怎麽樣。女兒雖小,但她喜歡參與意見,也並不在意自己的意見是否被采納。最初,丈夫總是說“她那麽小,知道什麽顏色好?”我提醒他,這是鼓勵她參與的辦法,要讓她感到爸爸媽媽在乎她的意見。在給她的小臥室裏掛照片的時候,丈夫主動征求女兒的建議,看照片掛在什麽地方好看。女兒個頭小,就願意掛低一點,這樣她能看到。雖然這樣掛也許影響美觀,但有什麽關係呢?那是她自己的房間,我們尊重她。


你給了孩子足夠的選擇自由嗎?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是蒙氏理念中又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體現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每天早晨上學去穿什麽衣服,搭配哪雙鞋子,午餐要帶什麽,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並在頭一天晚上就準備好,以便早起不至匆忙。如果孩子的選擇有不合適的地方,父母可以給予指導,並解釋不合適的原因,而不能簡單直接地說:“就應該這樣,大人說的沒錯!”所謂小孩子性情如夏日的天氣,有時不易捉摸。尤其是在一整天的忙碌後,孩子的情緒會變化很大,父母上班勞累一天,耐心也大打折扣,麵對孩子的“鬧”就難免會“惱”。怎麽辦?給孩子選擇。比如,你要求孩子練琴,可孩子拒絕。此時請記住“永遠不要和孩子爭論,因為那樣你肯定是輸家。”這種情況下不如提出讓他去畫畫或者做手工,由他自己選擇,等孩子的情緒恢複了,再練琴。長此以往,會在孩子心裏形成一種概念,你尊重他的權利,那麽他也要尊重父母的建議。

以前,我也會犯過於主觀的毛病。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做練習冊上的練習,其中內容從最簡單的字母,數字到,讀音、拚寫、算術、直到最後的簡單閱讀。我想教她學習讀音,女兒跟著我念了幾個字母,填了幾個空,就開始自顧自把練習冊朝後翻去,最終停在圖文並茂的閱讀理解一章,執意要我給她講故事。我看她不按我的思路學習,就有些急躁。孩子有她自己的想法,而且時常比父母更執拗。我無奈,看了看文字內容,發現這些小故事都非常簡短,每個故事之後有兩個小問題,啟發孩子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我接受了孩子的建議,但講故事有個小條件,就是要用英文來講。女兒很爽快地答應了。幾個故事講完,效果非常好。不但幫助她練習了英文的聽說,還讓我更好得掌握了她的理解能力。

然而,選擇並不代表妥協,尊重孩子的個體權利也決不意味著遷就。比如,孩子拿著筆在桌上亂畫。嚴厲的製止經常適得其反。不如心平氣和地告訴他“筆是在紙上畫畫的,如果你堅持要在桌上畫,那麽我隻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今天你不能繼續畫畫了,你可以去玩別的玩具。”但是這樣做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等孩子接受了你的建議後,要加深他對此事件的印象“以後畫畫你該怎麽做?”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讓孩子懂得接受行為規範,並自覺自願地遵守。



你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生活嗎?



孩子是喜歡規律生活的,有章可循會讓他們覺得快樂而自信。散亂的生活隻能讓孩子無所適從。和孩子一起製定家庭成員都應遵守的規章、每日的作息時間等等。而且,這規章一定要全家人一起維護和遵守,這樣在孩子犯規而受到懲罰的時候,你才能做到底氣充足。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我們這樣要求孩子,那麽即使電視裏正播放最精彩、不容錯過的節目,吃飯的時間,我們也要主動關掉電視,直到全家都吃完飯。一個家庭有章可循,就如一個國家有法可依,誰犯規誰就要為此負起責任。這也是培養孩子為自己言行負責的途徑。比如,我們要求家庭成員互敬互愛,不得隨便亂發脾氣。如果孩子無理取鬧,我們就可以說“我們誰也不能亂發脾氣,這是你自己認同的規矩。我希望你能停止哭鬧。如果你繼續,請你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不要影響他人。”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懂得自己的行為需要由自己負責,並且主動理解和考慮周圍人的感受。這一點在他今後越來越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尤為重要。以前,我們以為美國人都很我行我素、個人主義,其實這種看法很偏頗,有失公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念實際上滲透於他們的行為規範中的方方麵麵,因為隻有尊重他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走出家庭,社會生活也需要我們遵守一定的規律。蒙氏雖然提倡自由發展和自主活動,但幼兒園裏依然有很多的“規矩”要遵循,並非一個無紀律的自由王國。孩子們早上到學校一定要熱情地向老師問好才能走進教室,放學時即使家長已經等得心焦,孩子們得不到老師允許是不得擅自步出教室的。女兒在學校學到的餐桌禮貌已經很自然地帶回家裏來,比如嘴裏含飯時不能說話、雙臂胳膊肘以上部位不得放在餐桌上、不得將碗端起來吃飯等等。有時候,我們自己注意不到,女兒還會很嚴肅地對我們發出警告。這些細節也許在家庭中不算什麽,但走入社會,就因小而大,最終形成整個社會的良好秩序。


你是否過於包辦孩子的生活?



我們中國的父母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包辦”,尤其是家裏有老人的時候,這“包辦”幾乎涉及到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麵。蒙氏的理念則是隻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盡量不要幫他做,給與指導,但不幹涉,讓孩子自由愉快地參與家庭事務。也許是因為女兒從小就由我自己帶著,工作和家雙重壓力讓我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包攬孩子的一切。於是,女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比較好。自己整理玩具圖書、自己穿衣吃飯、早晚的洗漱基本都能自己獨立完成。洗好衣服,女兒能夠挑出屬於自己的衣物,並折迭整齊。如今我做飯的時候,女兒也會主動要求來幫忙,幫我洗菜,拿小餐刀切菜,收拾餐桌,孩子都非常樂意去做。院子裏澆水除草、房間裏粉刷牆壁,都是女兒特別感興趣的。這樣做不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更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和父母一樣承擔著家庭義務。

很多父母注意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立能力,卻忽略了社會生活中孩子同樣需要自主自立。比如,對興趣班的選擇。麵對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我們在為孩子選擇的時候是不是主觀得決斷了呢?看看周圍朋友家的孩子都在學鋼琴,是不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就盲目得隨了潮流呢?女兒三歲多的時候,我自作主張為她報名參加了舞蹈班。看到別人家的小姑娘穿這芭蕾舞裙的美麗模樣,我就心癢癢。沒有顧及孩子的喜好,也沒有更多地考慮到舞蹈班的實際情況,結果女兒學了兩次就不愛學了。征求了女兒的意見,我重新為她報了遊泳班和體操班,因為是她自己的選擇,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每次上課都是樂趣。


自由自主是否等同於“放任自流”?



這些日子,我一直注意觀察蒙台梭利學校,我的擔心是太過自由化的教育讓孩子們變得沒有團隊觀念、以我為中心,擔心老師強調孩子的自主學習,而缺乏足夠的指導。前兩天,我為此每天提前一會兒去學校接女兒,通過教室的one-way window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和學習情況。我發現這裏的老師對孩子們甚至比其他學校更加認真負責。女兒由於是中途插班,一開始有點跟不上教學進度,Mrs. Ginny老師每天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單獨對她進行輔導,女兒坐在老師身邊,一字一句地跟著老師學習英文發音,沒幾天進步就已經很明顯。不但如此,當我向Mrs. Ginny詢問女兒的情況,她主動地邀請我教室裏,給我展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掌握和學習的內容,詳細介紹在家裏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我和Mrs. Ginny約定每月麵談一次,以便學校和家庭雙方更好掌握女兒的各方麵發展情況。這樣有張有弛的教育環境值得家長信任。

蒙氏教育雖起源於上個世紀初,但經過許多年的不斷完善,蒙氏的教育法和她們所關注的焦點已經觸及到現代兒童生活的更多細節。比如關於看電視對孩子的負麵影響,女兒學校的校長就經常地提醒家長注意。在如今這個電子時代,不允許孩子看電視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節製,有選擇性地觀看節目。在這方麵,做家長的一定要給與正確的指導。看電視損害得不隻是孩子的健康,還有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電視,讓孩子們被動的接受,長此下去,勢必會阻礙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性和創造精神。還有,如今充斥於市場上的各種戰爭玩具、暴力電子遊戲,這些的確能讓孩子們投入地玩很久,而大人則可不受打擾地做些自己的事情,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危險的遊戲在孩子心中種植的卻是暴力和血腥。接近年底,各大商家更大力地做這類玩具和遊戲的廣告,但校長在給家長的信中很誠懇地寫道:“請你們在為孩子選擇節日禮物的時候慎之又慎,尤其是父親,避免給孩子買這樣的暴力遊戲。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這個社會未來的安寧,請遠離這些有潛在危險性的玩具。”可見,蒙氏的自由學習理念也是建立在指導的基礎上,有益的誘導才能達到自由學習的初衷目的。

女兒進入蒙氏學校以來,各方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學習和生活的自覺性提高了。這是很令人驚異的變化。自由自主的教育環境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以前女兒喜歡看動畫片,每次播放的時候就會聚精會神,眼睛好像長在電視上一般。而如今,四歲的女兒就知道看電視不得超過一定時間,她自己知道掌握,一般看了十五分鍾左右,就主動地關上電視開始進行其它有益的活動。晚飯後稍事休息,就開始拿出習字本寫字。有時晚上外出,女兒總不忘在睡前說一聲:“媽媽,今天忘了學習呢!”

你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嗎?



什麽是父母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名牌高檔的服裝?眼花繚亂的玩具?的確,這些能換得孩子片時的快樂,但隻有“愛”能讓孩子得到最大的幸福。蒙氏理念不但強調自由,更強調愛。不但要愛孩子,更要愛家人。父母彼此相愛,家庭幸福美滿,這是為孩子準備的受益一生的最好的禮物。工作的煩惱不要帶回家裏,麵對孩子,時常愉快地微笑。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快樂的,生活是輕鬆愉悅的。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多一些時間參與孩子的遊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讀書。假日裏,帶著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和孩子一起安排家人的假日旅遊,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有可能,每周安排一次家庭聚會,家庭成員可以暢所欲言,讓交流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良好的家庭氣氛能夠讓孩子感到輕鬆,不但作孩子的家長,更要做孩子的朋友。我曾經聽人說過“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其中所取的就是一個“平等相待”,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那麽孩子會以同樣的愛回饋給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與人為善的品格。


如今蒙台梭利學校已經遍布全球,在中國也是方興未艾。注重教育,不但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的責任。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如蒙氏教育法中提出的那樣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尊重,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會有一個美好的將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雪坊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介紹和分享, 我受很大的啟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