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迪: 自由選擇的樂趣

(2004-11-16 11:03:46) 下一個

自由選擇的樂趣

 

明迪

 

 

以前常常抱怨國內的教育製度對專業選擇限製得太死,幾乎沒什麽自由挑選的可能,中學就分文科班、理科班,高考報名時就得填好學校誌願和專業誌願,進校後若想改專業,機會微乎其微。剛來美國時最大的感受是“這裏真自由啊”,除了必修課以外,選修課幾乎想選什麽就選什麽。後來向本科生一打聽,發現他們更自由,從天文課到音樂課,五花八門,到了四年級還可以重新選專業,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成了新一代移民,安居樂業後孩子漸漸長大,便發現美國正在放棄一些原有的“自由選擇”,而是在向中國式的教育製度學習,越來越早地讓學生鎖定將來的主修專業。

 

我女兒剛上小學二年級時,她班上就有兩個同學轉到所謂的快班學校,一個專攻語言,一個專攻數學,三年後那兩個孩子一個看心理醫生、一個性格孤僻,我很慶幸我女兒在一個很好的小學裏得到了正常的教育。但是這種快班和智力學校對孩子們卻有著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似乎能進這種學校或班級就象征著比別的孩子聰明許多、高出一籌。初中時我女兒進了一所專門培養數學和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重點初中,當初完全是因為離家近我才給她報的名,開學後考試分班,她被分在快班中的兩個榮譽班的A班,回家後很得意,而我卻為她擔心,因為我想起她小學的那兩個同學後來的“下場”。不過兩年下來,她還沒有變得脆弱或孤僻,我這才有所放心,看來中學生比小學生承受能力強一些。

 

最近很多專業高中到我女兒的中學去介紹情況,有專攻數學或化學的,也有專攻生物和醫學的,還有表演和美術專科中學,據說這些都是新名堂,帶有試驗性質,目的是讓學生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重點學習某一專科知識,為大學培養“專業”學生。這其中的部份原因我能理解,因為美國特缺數理化老師,而音樂藝術人才也應從小就培育。但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從小深受“專業培訓”之害,對美國教育體係的這種改變極為反感,我破費了不少口舌,才說服了女兒讓她將來安心地去一個好高中全麵地學習,不要考慮什麽“專科”高中。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她當然不會聽我的,於是我給她舉例,讓她自己比較、自己分析,我知道她將來的選擇還得看她自己了。

 

美國教育係統的這種“逐漸走向專科化”趨勢,據說是因為研究單位發現來自亞洲國家的外國留學生成績普遍比美國本土的研究生好,而研究的結果是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很早進行專科訓練。這種片麵的研究結果誤導性很強,殊不知來自大陸的研究生一路專攻某個專業,十幾年下來對所學專業厭惡至致,“博死”後紛紛改行,從數理化跳到計算機、會計或工商管理,有如轉世投胎般的痛快。

 

我周圍就有不少這種過去深受“專業”其害、現在“重新做人”的朋友。這些人多半是學理科的,當初因為獎學金的原因而來美繼續深造,“碩死”“博死”後工作幾年,突然覺得自己研究多年的東西枯燥無味,自己的興趣和誌向並不在此,而有了美國綠卡後跳槽方便多了,於是重新進修,改做其它行業。也有的人一畢業就失業了,不得不改學比較實用的專業,以養家糊口。還有些在大學工作的人覺得教書這碗飯吃起來既乏味又不輕鬆,還不如在工商界掙的薪水多,想穿了,覺得還是硬本事比軟本事有用,但已不再年輕,改行為時已晚,後悔不已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讓下一代從小多接觸各方麵的東西,培養廣泛的興趣,長大後根據愛好而學習、根據誌向而工作。

 

生命有限,能夠學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生活的樂趣就會更多一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