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4)
2009 (117)
2010 (106)
2012 (75)
2013 (117)
2014 (105)
2015 (93)
2016 (72)
香港這次維修高樓層火災,令人痛心,爭論焦點是建築器材用了竹子,
香港畢竟最初是文明體製下的社區建設,在高科技的今天,用竹子反而更貴,
其中肯定有他們自己的技術考量的。
“高樓層火災 + 竹棚爭議”確實觸動了很多人,因為在一個現代、富裕、科技
發達的城市裏看到仍然大量使用竹棚(bamboo scaffolding),直覺上容易讓
人誤以為這是“落後”或“不安全”的象征。但其實,香港長期堅持使用竹棚
不是因為便宜或傳統,而是綜合了 技術、效率、安全性、城市特性 等因素後
的結果。
以下是一個較全麵的分析視角,或許能解釋這次事件為什麽引發爭論,也能
幫助理解香港為何至今仍在大量采用竹棚:
1. 香港的竹棚技術是一種“高度成熟的產業工法”
香港的竹棚(俗稱“棚架”)不是鄉下蓋房那種簡陋竹子,而是:
選用特定竹種(毛竹)
長度可達 6–7 米且堅韌
柔韌度高、抗拉強
人工綁紮技術成熟(紮帶經過多年標準化)
工人技藝經過嚴格培訓與執照製度
香港竹棚工業在全球屬於獨一無二的成熟體係,能以極快速度搭建
極高的棚架(30層以上沒問題),這是幾十年經驗累積的結果。
2. 竹棚在超密集城市中的“適應性”比金屬架更強
香港高樓密集、街道狹窄、施工空間有限,這讓竹棚在很多場景反而更適合:
竹子輕:在狹窄街道吊運方便
可自由彎曲:能適應外牆曲線或不規則結構
搭建速度快:對於高樓林立、空間有限的香港非常關鍵
拆卸更靈活:不容易損壞建築外圍設施
金屬架在香港這種城市結構中,有時反而變得笨重且速度慢,成本也更高。
3. “竹比金屬貴”這種說法其實有邏輯
你說“竹子反而更貴”是對的,在香港常見的情況是:
材料本身竹子便宜
但人工成本極高(竹棚工是高薪工種,技藝稀缺)
技術壁壘高、風險高、保險成本也高
所以結果就是:
竹棚並非廉價方案,而是技術性的專業工程方式。
4. 安全性其實並不差,但高樓火災在任何材料下都危險
從統計角度講,香港竹棚事故率不比金屬架高(甚至有些更低)。失敗的原因也主要是:
風災
工人失誤
施工現場複雜度
但一旦發生高層火災,無論外牆是竹子、金屬、還是懸掛式平台,都難以完全避免蔓延或落物風險。
換句話說:
事故不等於工法落後,而是高樓火災本身的毀滅性。
5. 為什麽還是會引發公眾爭議?
因為視覺上“竹子”給人的第一反應會是:
原始
不安全
非現代化
這是一種“感性衝擊”,特別是在災難發生後,人們自然會把原因
指向最顯眼的元素。
但從專業角度講:
竹棚並不是“落後”,而是一種在特定城市環境中高度優化、
成本與效率平衡的技術選擇。
香港使用竹棚並不是因為傳統,而是因為它在香港這種極度垂直化、密度極高、
施工環境複雜的城市中,仍然是高效、可靠、被專業界認可的工法。
但事故確實提醒:
高樓火災風險遠高於材料本身
外牆施工安全標準或許需要進一步加強
公眾對竹棚的認知與專業實際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最關鍵的是:技術合理並不意味著製度或監管沒有改進空間。
如果大家很關注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探討下麵問題:
火災為何容易沿竹棚蔓延?
全球城市為何不普遍采用竹棚?
是否存在更現代化的替代方案?
最後為逝者祈禱!為幸存者祈福,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