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4)
2009 (117)
2010 (106)
2012 (75)
2013 (117)
2014 (105)
2015 (93)
2016 (72)
一、具體事件— 廣東田徑賽/ 全運會裏的冷門
爆冷事件: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田徑項目中,廣東選手劉景揚在女子100 米欄決賽中奪冠。這個結果被媒體稱為“驚天冷門”。
比賽中,她以12.81 秒的個人最好成績奪冠,戰勝了被看為熱門的選手吳豔妮、林雨薇和夏思凝。
賽前,這幾位熱門選手獲得了較多關注,而劉景揚並不被廣泛認為是奪冠熱門。她自己也說,這是一場用“青春做自我實現”的比賽。
對於吳豔妮(熱門之一)而言,這是連續三屆全運會未能奪金,全運冠軍夢再次落空。
二、對這一事件以及我的看法的分析和評價
我說:“這就是開創了新時代,其實西方都是家庭成員當教練而成為冠軍的多,離開體製的製約和受壓迫,好事。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可以從幾個層麵分析。
1. 個人奮鬥與體製突破
劉景揚這個例子確實具有象征意義:她在體製內長期訓練(她是廣東田徑隊成員),但不是絕對熱門選手,卻在關鍵比賽裏“爆發”。
這種“黑馬”勝利與傳統強者形成對比,給人一種突破固有體製或預期的感覺。
這種突破可以被視為體製內競爭活力的體現,也可能激勵其他長期在邊緣的運動員爭取機會。
2. “離開體製”的觀點
但嚴格來說,劉景揚仍在體製(廣東省田徑隊/全運會)體係內競爭,這跟“完全脫離體製、家庭成員當教練”等西方式傳奇並不是完全一樣。她的成功更多是“在體製裏以弱為強”,而不是“體製之外”的反叛式成功。
如果說是更廣義地希望有更多非傳統、非精英路線的運動員能崛起(例如家庭教練、自主訓練、非國家隊路徑),那確實這類冷門勝利是一個積極信號。
但目前這個例子還不能完全說明“體製被解構”。
3. 製度多樣性vs 結構公平
這種冷門勝利能帶來正麵意義:說明競技體育中並非隻有被大力支持、被寄予厚望的選手才能奪冠。這對整個田徑生態是有利的,有助於鼓勵多樣性和競爭性。
另一方麵,也可能存在偶然性:一次冷門勝利不一定說明製度已經被根本重塑。為了“開創新時代”,我們還需要觀察是否有持續性的結構改變:更多基層支持、更多資源下沉、更多非熱門選手被培養。
4. 對比西方家庭教練製度
確實,在一些西方國家,有很多成功運動員是由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教練、管理,他們可能沒有完全依賴國家體製。
這種模式更靈活、多元。
但中國體育體製有其優點:資源集中、專業訓練體係成熟,對基礎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非常係統化。要完全複製西方“家庭教練+ 體製外”模式,也要考慮到資源、訓練環境、政策支持、社會資本等因素。
5. 需要補充
我的看法強調“脫離體製是好事”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從個體自主性和創新路徑來看。
同時,我認為我們還需要看到製度內的改革潛力:冷門勝利不僅是個體努力,也可能是體製內部競爭更加公平、機會更多元的體現。若製度允許更多有天賦但不被主流看好的運動員崛起,這就是健康的發展。
總體:這類冷門勝利確實值得慶祝,它可能促進更多選手的信心和參與,也可能推動體製更開放、更具包容性。但是否能徹底改變中國田徑(或體育)的體製結構,還要看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