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幸福劇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可怕!比豬瘟更猛,終於來了......

(2019-11-14 09:50:32) 下一個
雷火論壇 今天

瘟疫肆虐,隨之而來的,不是救助,而是令人絕望到發瘋的...習慣絕望比絕望本身更令人灰心喪氣。---阿爾貝·加繆。

 

 

前言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鼠疫》等。

 

《鼠疫》(La Peste)是阿爾貝·加繆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以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麵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那些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絕望不頹喪,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偉大的自由人道主義精神!

 

 

1

 

幸存下來的人們,鼠疫沒有摧毀他們的肉體,卻以一種更可怖的方式摧毀的他們的精神,他們的靈魂。

 

 

剛剛從官方確認,近日,北京確認接診鼠疫患者。

 

2019年1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得到妥善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係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
 

今年上半年的鄰國,2名俄羅斯遊客相繼死於蒙古,國家緊急事務管理局表示,這2個人死亡原因為感染鼠疫,隔離169名人員,其中有11名人員被無限期隔離。蒙古國衛生部門表示,這名俄羅斯男子疑似因獵殺土撥鼠感染鼠疫。

 

 

 

蒙古疑似爆發鼠疫,這一消息發出後,很多人表示心慌,回顧曆史發現,流行疾病與傳染疾病的瘋狂肆虐下,人類生命變得十分脆弱,人類文明差點慘遭湮滅。

 

鼠疫幾乎是一個不治之症,患者死亡時候內髒會出大量的血,且血色呈現黑色,醫學上稱其為“黑血病”。經過分析,發現蒙古人起初生活在歐亞大草原中,那裏生態環境非常適合鼠疫病菌滋生和傳播,一種叫做大沙鼠的生物會通過跳蚤叮咬的方式,將身體上的疾病傳染給人類,是主要的鼠疫攜帶者。

 

 

 
作為生活在現代醫療條件我們,提到"鼠疫"或言之“黑死病”,映入腦海皆是哀傷:瘟疫,死亡,黑袍,懲罰以及人類的無助絕望。
 

 

 

恐怖,似乎已經超出了“疾病”的範疇,更像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傳說,一段神話,一場噩夢,當長達千年的“黑暗愚昧”的中世紀走到最後一個台階,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爆發了。
 

2

 
瘟疫勢不可擋,清掃,隔離,虔誠的祈禱,一遍又一遍的祈禱...沒有用!人們被疾病捕獲,先是腹股溝或胳肢窩腫起一個瘤,隨之變大,擴展全身,出現黑斑...三天後死亡....

 

 


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在6世紀時期埃及的西奈半島、14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19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三次大型鼠疫導致千萬人死亡,據統計,三次死亡人數不低於6000萬人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

 

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範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其影響範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第二次鼠疫從14世紀中葉開始,短短4年的時間,鼠疫(黑死病)就導致了歐洲百分之三十人口死亡,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曆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末期開始,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3

 

而直到十九世紀末,人類才知道,可怕的黑死病的真正原因是“鼠疫杆菌”。而可怕的“黑死病”正是鼠疫。

 

 

 

 

在人類曆史上,鼠疫帶來的災難是其他傳染病或者武裝衝突難以比擬的。

 

而從本質上揭露“黑死病”,也是在第三次鼠疫的流行期間,主要是日本細菌學家北裏柴三郎和法國細菌學家耶爾森共同努力的結果。1894年耶爾森來到鼠疫爆發的香港進行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鼠疫杆菌”,很多關於黑死病的問題才逐步清晰,證明了老鼠是鼠疫,既古老的“黑死病”的傳染源,是傳統的認識終於擺脫了迷信,升華到了科學的境地。
 

 

 

滅鼠

滅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用砷,氰化物和士的寧殺滅老鼠的時候,也會殺死人和家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出來的AHTU(萘硫脲,即安妥),對人毒害雖不很大,卻能使狗,貓,豬致死。DDT撲滅蚤類和老鼠等疫源動物,可是鼠疫杆菌失去宿主,斷絕了繁殖處所。

 

 

疫苗
耶爾森於1896年,製造了馬血清,能有效的防止鼠疫感染。
1897年,俄國微生物學家Waldemar Haffkine自身接種試驗疫苗後,全細胞滅活鼠疫杆菌被用做疫苗。
1946年美國首先生產了人用KWC疫苗(killedwhole cell),但隻有幾個供應商提供KWC疫苗。
目前,有提純的重組蛋白組成的疫苗已處於研發後期,它代表了下一代鼠疫疫苗。
 

 

Waldemar Mordccai Wolff Haffkine1860-1930

 

4

 

鼠疫是各種傳染病中的“一號病”,百餘年後的今天,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它仍有可能在我們掉以輕心的時候再次凶猛來襲。

 

鼠疫杆菌永遠不死不滅,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曆時幾十年,它能在房間、地窖、皮箱、手帕和廢紙堆中耐心地潛伏守候,也許有朝一日,人們又遭厄運,或是再來上一次教訓,瘟神會再度發動它的鼠群,驅使它們選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為它們的葬身之地。
 
如今人們談及鼠疫,似乎是在訴說著某個上古的神話,抑或是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某個怪談。然而鼠疫實則離我們並不遙遠。威脅著歡樂的東西始終存在,隻是在狂歡的人群之中無法窺見罷了。
 
 

1976年,金沙薩。護士與埃博拉患者(CDC/Lyle Conrad)。病人於幾天後死於嚴重內出血。埃博拉出血熱於1976年首次出現於非洲,可造成高達25~90%的綜合臨床致死率。迄今最嚴重的一次流行(2013~2016)奪走了11,315人的生命。

 

 

 
 

2003年,北京人民醫院正門(人民圖片/格雷格貝克)。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最早爆發於2002年廣東順德,並最終擴散至全球。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SARS平均導致7%至15%的患者死亡。

 

 

 
 

2015年,新德裏。一位醫生在照料登革熱患者(Getty Images/ Prakash Singh)。登革熱最早的爆發紀錄為1779年,已成為二戰之後最為嚴重的全球公衛議題之一,蹤跡遍布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有5,000萬至5.28億人感染此病,約20,000人患者死亡。


 

5

 


與中世紀人們的觀念不同,現代醫學使人們認識到,鼠疫、牛瘋、豬瘟等瘟疫的產生並不是由於神明的懲戒或者魔鬼的戲謔,人類自身要對災難的爆發承擔更多的責任。
 

 

生活環境的汙染和惡化

 

醫療設備與醫護人員的短缺

 

社會製度的缺失

 

基本健康常識的欠缺
導致瘟疫隻需要換一身皮囊,就可以向人類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

而上述一係列問題的根源,又往往指向了人與人之間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長久以來人們對他人生活的冷漠與無視。而這種源於無知的傲慢終將化作無差別威脅所有人的災厄(無論人們將其稱之為鼠疫或者其他什麽)。
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文明的悲哀,也是人類文明的脆弱之所在。

 

結語

每次來臨,持續幾十年,幾百年!

每次爆發,都重創人類的曆史,文明!

每次流行,都帶走上千萬人,甚至幾千萬的生命!

隨著,文明的進程,鼠疫的威脅可能沒有以前那般的絕望!

但我們,也絕不希望,它再降臨人世,哪怕一天也不行!

附錄

 

最後科普下鼠疫防控相關知識!

 

 

 

疑問一:什麽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齧齒動物之間流行,偶爾能引起人間流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北京不屬於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輸入和傳播的風險。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特別是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6天,但個別病例可達8-9天

 

 

 

疑問二:鼠疫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感染途徑的不同,鼠疫有兩種主要類型:腺型和肺型。如及早診斷,這兩種類型的鼠疫均可治愈。

 

腺型是全球最常見的鼠疫類型,由被感染跳蚤叮咬引發。鼠疫杆菌(鼠疫耶爾森菌)從叮咬處進入機體,通過淋巴係統侵入局部淋巴結,並在淋巴結裏進行繁殖,引起淋巴結發炎、腫脹和疼痛,稱為“炎性淋巴腺腫”。在感染後期,淋巴結炎可能會出現化膿性病變,發展為開放性潰瘍。腺鼠疫的人際傳播較為罕見。腺鼠疫可進而發展到肺部,該類型被稱為肺鼠疫,是更為嚴重的鼠疫類型。 

 

肺型或肺鼠疫是發展最為迅猛的鼠疫類型,潛伏期可短至24小時。任何肺鼠疫感染者均可通過飛沫把感染傳播給他人。肺鼠疫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則是致命的,但如及時發現和治療(症狀發作24小時內),治愈率很高。

 

疑問三:鼠疫的傳染源是什麽?

 

鼠疫傳染源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齧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

 

疑問四:人是如何感染上鼠疫的?

 

鼠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

 

 

 

 

1.蚤叮咬的傳播方式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

 

2.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問五:鼠疫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群。

 

疑問六:感染鼠疫後會出現哪些症狀?

 

典型症狀有突然發燒、寒戰、頭痛和身體疼痛、虛弱、惡心和嘔吐。腺鼠疫會出現淋巴結疼痛和發炎。感染肺鼠疫後很快便出現症狀(有時在24小時內),表現為呼吸短促和咳嗽等嚴重呼吸道症狀,通常伴有血痰。

 

疑問七: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感染?

 

為了防止鼠疫傳播,需避免與咳嗽者密切接觸(相距2米以內),並減少在人群密集場所的逗留時間。在鼠疫流行地區不要接觸死亡動物,並使用驅蟲劑。

 

疑問八:如果我懷疑自己感染了鼠疫,該怎麽辦?

 

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腫痛或呼吸困難、咳嗽和/或血痰,應立即尋求醫療診治(曾在鼠疫流行地區旅遊的人應將這一情況告知醫務人員)。除非由醫務人員進行了診斷,否則應避免自行用藥,包括使用抗菌素。

 

疑問九:鼠疫是如何被診斷出來的?

 

醫務人員根據症狀進行診斷。確診以血樣、痰液(從肺內咳出的液體)或炎性淋巴腺膿液的實驗室檢驗結果為依據。

 

疑問十:鼠疫應該如何預防?

 

日常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減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盡量減少暴露於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2.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盡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帶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驅蟲製劑,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

 

4.如果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5.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的人員,應盡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製劑,成人首次2克,其後4-6小時服1克,一般連服5日。

 

疑問十一:鼠疫應該如何治療?

 

及時的抗生素治療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如及早治療則多可治愈。在鼠疫疫情暴發地區,有症狀病人應到衛生院進行診斷和治療。肺鼠疫患者必須由穿戴個人防護用品並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隔離和治療。

 

疑問十二:在鼠疫疫情暴發地區,戴口罩進行自我保護是否有效果?

 

這取決於與患者的接觸程度。生活在疫情社區的人根據個人願望可以戴口罩,但必須妥善使用和處理口罩,避免因口罩使用和處理不當使自己成為感染源。患者(減少飛沫傳播)和醫護人員(保護自己)正確使用口罩,可有助於減少肺鼠疫的傳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這次好像及時通報了世界保健機関(WHO)
業餘廚子 回複 悄悄話 可怕啊!小時候經常有居委會發動的打老鼠活動,還挨家挨戶發抓老鼠的夾子和藥。如今沒有這些活動了,老鼠一定越來越多。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太可怕了,最近微信一直在說。盡量不要回國最近,不去提心吊膽。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太可怕了,謝謝劇團科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