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 不能僅是當權者的項上花環, 卻是百姓的海市蜃樓 。”
“也許, 統而不一, 分而不裂, 這才是中國人新的集體意識和新的國家意誌? ”
2004年 7月2日
統一, 是中國人的集體意識, 也是中國的國家意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如此悠遠和執著的統一觀。 從春秋開始, 人們就憧憬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漢書.王陽傳》)。世界各大文明起起落落, 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千年不絕, 其中統一意識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統一不僅是一種理想, 也是一種權利, 一種利益。 如同在經濟生活中, 個人和企業不能輕易放棄財產所有權一樣, 一個國家也不能輕易放棄本來屬於自己的領土主權。 統一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 統一觀之所以萌生於春秋, 正是因為“春秋無義戰。” 一般而言, 分裂造成戰亂,統一帶來安定。 統一的國家還形成統一的市場,而統一的市場造成順暢的人流物流,從而導致經濟繁榮。
然而, 千百年來,在追求統一的春秋大夢中, 攙雜了幾多帝王的貪婪, 個人的野心。 他們念念在茲的, 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臥榻之旁, 不容他人酣睡, 為建樹一家一姓的霸業, 而罔顧天下蒼生的死活。 中國傳統的統一觀, 是以帝王為中心的統一觀, 它霸道,絕對, 一元。也可以說, “統一, 多少罪惡假汝以行。”
所以,在中華民族追求統一的路上, 統一觀也必須與時俱進。 透視大陸的對台政策, 從1981的“葉九條”, 到1995年的“江八點” ,再到今年北京的“517 聲明”, 從中可以發現, 中國的統一觀其實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之中, 一種新的統一觀正在逐漸成型。
首先, 這是和平的統一觀。 在中國曆史上, 幾乎所有的統一, 都是在劍與戟, 血與火之下實現的。杜牧在《阿房宮賦》 中寫到, “六王畢,四海一,” 而這個“一” 字背後, 就是屍橫遍野, 血流成河。而今天,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和平的統一觀已經成為主流觀念。當然, 和平統一,隻是優先的手段, 而非唯一的目標。實力和武力往往才是和平的堅強後盾。
第二, 這是階段的統一觀。 許多人注意到,“517聲明” 中未提到“一國兩製” ,而提到諸如“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製,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 ” 其中的隱含之意,或許是把“一國兩製”作為一個遠期的目標。 完全可以設想, 中國的統一之路, 可以分若幹階段逐步推進。
第三, 這是多元的統一觀。傳統的統一觀, 是“統”而“一”。不僅政治權力結構,而且意識形態, 文化社會, 甚至語言, 服飾,都必須整齊劃一。新的統一觀應為“統”而“多”。大陸與香港實行“一國兩製” , 就開辟了在統一國家內部存在不同社會製度的先例。 大陸已經承諾, 台灣所實行的一國兩製會更為寬鬆。統一之後, 則會形成在“一個中國”的大屋頂下,各具特色, 相對獨立的房間。而且,這種相對獨立不僅限於對內各個方麵, 甚至可以在對外領域。如在“517聲明”中, 大陸甚至認可台灣可以獲得“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第四, 這是民本的統一觀。 統一, 不能僅是當權者的項上花環, 卻是百姓的海市蜃樓。 統一,還必須最終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才能具備吸引力, 才能動員更多民眾的參與。在“517” 聲明中,提到“建立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安排”,提升台灣經濟和產業結構,台灣農產品 “在大陸獲得廣闊的銷售市場,” 均屬此類考慮。
新統一觀的形成,折射了大陸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 為統一開辟了新通道。 當然, 新統一觀的實現,還有待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為堅強的後盾。 否則,有再多的善意,寬容, 也會是緣木求魚。
而且,我們更期待的是, 新統一觀背後所透露出來的這種多元, 民本, 寬容的理念, 不僅可以應用到統一大業上, 也應當出口轉內銷, 應用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麵麵,促使大陸內部的政治經濟體製發生良性的變化。
所以, 中國人在高揚統一的旗幟時, 也應更新統一的觀念, 力求減輕統一的成本, 避免統一的弊端。 也許, 統而不一, 分而不裂, 這才是中國人新的集體意識和新的國家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