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世界打工仔的命運

(2006-12-02 01:47:35) 下一個

“那些在出口企業裏拿著最微薄的工資,缺乏基本的醫療福利保障的打工仔,打工妹,才是真正的中國當代英雄。”

    

                                      2004年 1月30日   

          過去一年,在美國經濟界,人們聽到最多的是對中國產品傾銷的指控和逼迫人民幣升值的鼓噪。這些聲音,半是出於傲慢,半是出於偏見。然而,不管是傲慢還是偏見,都說明一個事實:中國第一次在經濟上成為美國不能忽略的對手。這實際上是一個在寧靜中發生的,但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革:中國從一個徘徊在世界經濟主流之外的邊緣人(Periphery),嬗變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在國際製造產業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就產值而論,中國已是世界居美,日,德之後的第四大製造業基地。對此,有人歡呼,因為這是中國首次在現代世界經濟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贏得“世界工廠”的美譽。有人悲哀,因為堂堂中國人淪落為世界的打工仔。也有人咒罵,因為“中國製造”搶了他們的飯碗,毀了他們的企業。
  中國人不僅要在別人的咒罵聲中,更要在自己人的歡呼和悲哀中保持冷靜。首先,過去十年中國工業和產品確實上了一個台階。中國產品在品質和製造工藝上已達到國際水準。“中國製造”不但是價廉的代名詞,也逐漸成為物美的代名詞。其次,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中國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很遠。在世界經濟史上,能配得上“世界工廠”桂冠的,隻有英美日三國。世界工廠有三大標誌,一是市場份額的占據,如英國曾在19世紀60年代前後一度占世界工業的兩成,日本在80年代中期占世界工業的10%左右。二是在技術上創新,三是在品牌上領先,也就是有一批獨領風騷的大企業和品牌。中國目前不僅在市場份額上落後於領先者(目前中國的市場份額約為5%),在技術上停留於模仿,最為落後的是品牌的缺乏。而且,中國不僅在產業鏈上居於末端,在利潤鏈上也占極少的比重。據研究,中國從製造產品出口中所得毛利一般僅為1到5%,而出售同一產品的外國大商家可以賺取30%以上的毛利。
  換言之,中國目前充其量隻能稱之為世界工廠的加工車間,或者世界工廠裏的打工者或藍領。那些在出口企業裏拿著最微薄的工資,缺乏基本的醫療福利保障的打工仔,打工妹,才是真正的中國當代英雄。是他們在流水線上的血汗,托舉出中國工業今天的地位。
  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必須由目前的成本經營向技術和更高級的品牌經營轉化。目前中國產品在世界各地遭受到的圍追堵截,也說明憑成本經營是很脆弱的。中國產品遭遇的是兩難困境:越便宜才越好賣,但越便宜就越易遭到別人的反擊,隻有憑技術和品牌競爭才能避免這一點。
  其實,中國完全有條件完成這種升級。中國除了擁有一隻舉世無雙的廉價勞動力大軍外,另一隻大軍也在悄悄形成。中國每年所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不僅已經在數量上超越美國位居世界前茅,在質量上也不落人後。這預示著中國新的比較優勢的形成。連西方大公司也敏銳看到了這一點,紛紛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不光要借用中國人的雙手,還試圖借用中國人的大腦。因此, 我們有理由期待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成為下個十年的中國英雄。
  我們更期待中國的企業家能成為新的英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最大障礙,在於在現行體製下,中國難以產生一流的企業和企業家。中國的國營企業積重難返,私營企業羽毛未豐。沒有一流的企業和企業家,沒有在國際市場上打得響的品牌,世界工廠隻是空話。因此,當務之急,還是突破限製企業成長的體製瓶頸。
  "天降大任於斯人", 中國同時擁有勞動力,市場兩大優勢,又在資本,技術上初具規模。環顧當今世界,能同時擁有如此多的生產要素優勢的國家屈指可數,而這些要素恰好就是成為世界工廠的前提。從50到80年代,日本人用了30年時間成為世界工廠。如果說,過去十年中國成功地成為了世界的藍領, 而在未來十年,則是中國能否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的關鍵。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中國人永遠停留在世界打工仔的位置,“工字不出頭”,中國崛起也就是海市蜃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