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對天上的探索,往往是解決地麵上問題的最短途徑。”
2003年 10月17日
億萬中國人,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一同仰望太空。小小的神舟五號,承載了一個古老民族千年飛天之夢。38歲的楊利偉中校,肩負著一個國家走向複興的理想。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使中國居美俄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個載人航天俱樂部的成員,證明了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民族,一個隻會出賣廉價勞力與汗水的民族,她更是一個勇於問天,夢天,乃至飛天,巡天的民族。在人類對太空和其他未知領域的探索中,中國人將是一個後來居上的參與者。
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首先要關注地麵上的問題,航天是富國的遊戲,剛剛解決了溫飽的中國人玩不起。他們沒有看出,天人合一,對天上的探索,往往是解決地麵上問題的最短途徑。
他們沒有看到,如果沒有神舟,中國將在人類對太空這一新邊疆的征服中,成為一個旁觀者。當年中國失去了海洋,結果百年來被海洋所禁梏。中國今後不能再失去太空了。神舟五號將使中國超越傳統的海陸空概念,昂首進入人類的第四疆。
如果沒有神舟,中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導彈和核武器武庫,在TMD麵前,將成為無用的擺設。神舟將使中國在太空中,就築起保衛國家的第一道防線。
如果沒有神舟,中國的工業和科技發展,將失去一個能帶動全局的主導產業。即使象美國這樣信奉自由主義的國家,也需要國家主持的阿波羅宇航項目。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後來者,在航天這樣的戰略產業上,更不能放任自流。
如果沒有神舟,中國的少年人,將隻會羨慕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他們就不能為楊利偉自豪。神舟將使這一代中國人,有了自己真正的當代英雄,有了可以觸摸得到的飛天之夢,多了一條為民族自豪的理由。
然而,回顧曆史,我們發現,神舟工程,如同6、70年代的兩彈一星,和80年代的863工程一樣,是國家主導的重大戰略性項目。而過去兩大項目的輝煌並不能掩蓋其嚴重的缺陷。這使我們在向天上歡呼之餘,對地上的未來尚存憂慮:
首先,將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與國民財富能力的不足:美國與前蘇聯相比,在軍事科技上不相仲伯,但美國擁有更強大的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當年,中國兩彈一星由於計劃經濟體製等原因,所建立起來的科技實力未能轉換為國民財富。後來的863計劃,同樣因為體製瓶頸,雖有對信息技術的投入與研究成果,但後來在信息產業革命的大潮中中國卻再次落伍。神舟工程所積累起來的科技實力,如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就是一項極大的浪費。而這種轉化的關鍵,在於體製的變革,使之能通過技術的溢出和浸透效應,向全社會輻射。在這一方麵,中國還任重道遠。
其二,將先進的思想的轉化為全民的思維的能力不足: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等新興理論的誕生和阿波羅計劃有密切關係。在西方國家,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成為了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的理論基礎,其效益難以估量。早在七十年代,錢學森就提出了將控製論運用於管理的思想,但是,我們看到,當年主導中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觀念,還是大躍進,大會戰的那一套。而現在更多見到的是重複建設,亂上攤子,粗放管理的做法。如何總結中國航天工業成功背後的係統思想,給中國帶來管理和建設觀念上的改變,是一個同樣艱巨的任務。
第三,將中國的高尖精產業轉化為國際競爭力的能力不足。當年,由於是封閉型經濟,兩彈一星並沒有形成一個有市場存活力的產業。863計劃也沒有給中國帶來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產業,相反,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的電子硬件組裝基地,在軟件產業的國際市場上,遠遠落後在印度後麵。目前,所謂中國是“世界工廠”,其實是“世界裝配車間”。從靜態來看,中國確實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而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不占優勢。但從動態角度,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利用比較優勢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之間並不矛盾。中國過去在長征火箭發射中,就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中國應借神舟五號的東風,形成若幹在全球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的產業,為今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一個新的平台。
因此,神舟五號不僅成為今日中國的一個標誌,一個圖騰,更希望它將成為中國走向未來的一個新的動力,一個新的引擎。她不僅應幫助中國人一圓上天的夢想,更應該幫助中國人解決地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