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所大學的慶典與一種文化的盤點

(2006-11-27 02:10:10) 下一個


             2006年11月18日 

       11月16日,在中國廣州,暨南大學正在慶祝她100周年的誕辰。這是一個特別的大學舉行的特別的慶典。之所以特別,不僅在於中國的百年大學屈指可數,更在於這所大學使命之特殊,命運的坎坷,重建之甘苦,在於它折射出中華文化傳播之艱辛,中華複興遠景之燦爛。         
           暨南,語出《尚書·禹貢》篇:“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麵向南洋,將中華文化傳播四海。從中可以窺見古人對自身文化之自信,和將其弘揚宇內的誌向。然而,以現代辦學的方式推廣中華文化,還是始於清兩江總督端方,他在1905年考察西洋後,痛感華文教育之迫切,回國後奏請光緒皇帝,於次年在南京建立了暨南學堂,第一期學生21人,來自於南洋各地,是為暨南大學之緣起。            
            開辦百年以來,暨大的命運恰如中國的命運一樣,載浮載沉,曾三次停辦,五度流遷。第一次停辦於辛亥革命,第二次停辦於中共建政,第三次停辦於文革,見證了中國的改朝與換代,劫難與變革。其校址因日本侵華而輾轉南京,上海,建陽,廣州多個城市,師生幾度漂泊,幾度聚散,注釋了民族的深重災難,而暨大曆經磨難而弦歌不綴,薪火相傳,又說明了民族文化之堅韌,複興之可期。            
        百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已經暨大從開辦時的26人,發展成一所三萬人大學,所招收的港澳台及海外學生占三分之一,高居全國之首,“第一僑校”的地位無可爭辯。而且,辦學質量在不斷提升,不僅是“僑校”,更是“名校”。暨大是中國“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在一個競爭的時代,以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嚴謹求實的辦學之道,保持著對海內學子的吸引力。本次暨大百年慶典之隆重,規模之盛大,國家之重視,更向外界透露出這所百年僑校所肩負的重托。      
          因此,這不僅是一所大學慶典的時刻,更是一個文化盤點的時刻,我們得以借此反思中國華文教育之得失,反思中國文化傳播之得失。 暨大的曆史說明,國勢弱,華文教育弱,國勢強,華文教育昌。目前,隨著中國的國勢日盛,中國的華文教育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對華僑學生,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上升。中國熱生出中文熱與中國文化熱。這連頭號教育大國,留學大國美國也不例外,《僑報》11月14日報道,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統計,中國成為美國學生在歐美之外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去年到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猛增3成5,達6389人。              
         目前的成績固然可喜,然而,我們古人所憧憬的“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的時代,是否已經在叩門?如果按照這一標準衡量,其實中國的差距尚遠。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對外界的吸引力,有“術”的方麵,也“道”的方麵。在“術”的層次上,中國文化教育對外的吸引力,還停留在吃中文,中醫等這些老祖宗的遺產上,而在傳授現代科學技術方麵,還乏善可陳。而更大的問題,是存在於“道”的層次,即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上。華文教育,不僅在於文字,更在於文化。古人留下的儒道等百家學說,固然有價值,但一種文化價值觀念,不是如同古董一樣,接受研究考據,而應該是鮮活的,行動中的,能夠規範民族的行為,引導國家的未來。           
          以美國為例,美國對各國學子的吸引力,既在於擁有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的“術”的方麵,更在於擁有自由民主的美國價值觀的“道”的方麵。與美國文化的延續性不同,如暨大的三次停辦所揭示的,中國文化近代發生了三次大斷裂,目前還處於一個摸索與重建的初期。我們還沒有一種可以“訖於四海”的“聲教”,而這種重建,不應是一種徹底返祖,不應是一種全盤西化,也不應是“中體西用”,而應是如曾任暨大教授錢鍾書先生說過的,應當是一種融合中西文化的“打通”。        
            因此,華文教育與中國文化傳播的真正春天,不僅有賴於中華之“術”的發揚光大,更有賴於中華之“道”的浴火重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