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美:音樂與噪音
(2006-11-27 02:00:13)
下一個
2006年 3月24日
馬英九旋風從台灣刮到了美國。這位集個人魅力,品行,學識以及泛藍資源為一身的“希望之星”的美國之旅,被媒體稱為“美國高度期待,大陸高度關切,陳水扁高度憂心”的“三高”之旅,所受到的各方的矚目,遠遠超出了常規。
美國之所以期待,是因為陳水扁在任期間,給美國出了太多難題,生出了太多的意外。此次“終統”風波,更使美國對阿扁失去了信任。美國高官一句話:國統會並未廢除,隻是“put into abeyance(暫時中止)”,就宣判了阿扁“終統”折騰的勞而無功。所以,這次美國超高規模接待馬英九,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以及國防部,白宮等高官與之半公開的會晤,一方麵間接表達了對阿扁的不滿,另一方麵也表達了對馬英九未來可能主掌台灣大印後政策走向的關切。從目前來看,美國對馬英九的表現是滿意的,《華盛頓郵報》3月19日的報道說,馬英九維持現狀和與大陸改善關係的言論,與陳水扁的刺激性言論相比,讓美國政府聽起來“像音樂一樣”悅耳。大而言之,台海問題的關鍵是現狀(STATUS QUO)及其維持的問題。現在,美國,大陸,台灣藍綠各方都在說要維持台海現狀,但各方對“現狀”的理解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就隱含衝突和危機的可能。 對美國而言,其現狀的定義,是以名義上的“一個中國”,維持兩岸分離而安定的格局,而背後一個不便明說的戰略意圖,是用台灣牽製大陸。在美國深陷中東,無暇旁顧的今天,最重要的是維持台海的安定,不給美國惹麻煩。
而阿扁定義的“現狀”,是“一邊一國”,因此,包括“終統”在內的種種“去中國化”動作,在他看來,並未涉及現狀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但是,這多少越過了美國所劃定的界限,即名義上的“一中”,破壞了台海的安定,這就使他在美國眼裏成為“麻煩製造者”。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否符合美國對“現狀”的定義和美國的戰略意圖呢?馬英九這次提出的“五不”“五要”的兩岸關係主張,其要義是在加強兩岸接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架構。可以肯定,如果馬英九上台,台海的安定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並不願意兩岸走得太近,這首先會使美國失去一個牽製中國的重大籌碼。第二,馬英九的上台,將會使台灣軍購減少,直接損害美國勢力強大的軍工集團的利益。這些是美國不願明言,卻耿耿於懷的事情。因此,順得姑來逆嫂意,馬英九如何擺平美國的利益,是一個兩難的課題。因此,在美台表麵的熱絡背後,應該還有暗潮洶湧。
從大陸方麵來看,大陸高度關切也是必然的。自從連宋大陸行後,大陸與台灣藍營的關係有了根本的改變,大陸也將解決台灣問題的很大期待放在了未來的藍營執政之上。但是,作為國民黨新生代代表的馬英九是否與連宋的大陸政策一致,對於大陸而言也是一個問題,自然會對馬英九期望與擔憂並存。
從這次馬英九在美國的表態來看,與綠營的“一邊一國”不同,他兩岸政策是以“一國兩府”作為出發點。馬英九對一國的堅持,是大陸所樂聞的,但“一國兩府”卻與大陸的“一國兩製”有不少距離。這次他提出要與大陸展開政府與政府間(G to G)的交往,與連宋大陸行時的黨對黨(P to P)交往有本質的不同。因此,一旦馬英九當政,大陸還得麵對如下問題:第一,能否突破從黨對黨到政府到政府交流的界限?第二,能否跨越“一國兩府”與“一國兩製”之間的鴻溝?第三,馬當政後與在野時會有何種變化。因為政治人物在當權前後,所麵臨的處境完全不同。但不論如何,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時間在大陸一邊,阿扁和綠營正是因時不我待而產生拖不起的焦慮感,而實力上升的大陸應該等的起,拖得起。第二,正如馬英九點出的,大陸的兩岸政策也在不斷變化修訂的過程中。因此,我們有理由對未來抱有審慎的樂觀。
這次馬英九的美國行,回答了各方的許多問題,同時也對各方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如何應對,對美國,對大陸來說,都是新挑戰。因此,馬此次的言行對美國來說,不僅僅是音樂,對大陸來說,也包含了雜音。但是,有一樣是肯定的,對阿扁和綠營來說,聽到的絕對都是刺耳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