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馬中國---不變的主題

(2006-11-27 01:49:48) 下一個

                
                   2005年10月30 日

            夏秋之際,國際上湧動著中國熱,人人談論著中國崛起。前些年的“中國崩潰論”幾近銷聲匿跡,讓位給了“中國威脅論”。今天的中國到底如何?帶著幾許疑問,幾許期待,踏上久違的故國,走過半個神州,飲茶粵海,濯足長江。聽達官貴人講道,聞販夫走卒牢騷。所見所聞,有驚,有喜,有悲,有歎。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真實的,可以觸摸的。經濟與民生的升級,處處清晰可見。各類建設在大規模鋪開,物質供應充足且價廉,產品技術檔次也今非昔比,“世界加工廠”並非浪得虛名。城市在長高,變美。“回家迷路”並非笑話。當年故園,故地,竟未留下幾條舊街, 幾棟舊樓,使懷舊失去了憑據。
              現代化在猛烈敲門。中國已踏在信息社會的門坎上。且不說手機的普及,連手機短信,也成了一種文化,一種時尚,使美國來客歎為觀止。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汽車社會的洶洶來勢,就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裏, 有車的階層在急劇擴大,昔日的運動 休閑場所被紛紛改為停車場。相伴而來的是城市的堵塞和空氣的汙染。在大城市中,藍天白雲,綠樹青草已成奢侈品。一場突如其來的汽油荒,更使得中國人初嚐能源危機的厲害。在一個南方石油城中,親眼目睹了購買汽油的車輛大排長龍的奇觀。在剛剛經曆了“中海油”並購優尼科失敗,西方社會對中國加入國際能源市場競爭虎視眈眈之際,使人對中國能源供應的前景表示深深的憂慮。
             中國經濟中到底有無泡沫?有無盲目?答案是肯定的。如聽到許多城市的市長,信誓旦旦地表白,要成為中國的芝加哥,底特律,休斯頓,但當開列出發展清單時,幾乎都包含大同小異的鋼鐵,汽車,石化,電子等產業。這種大包大攬的“雄心”將使芝加哥,底特律,休斯頓歎為觀止。重複性建設背後, 隱含著巨大的市場風險與資源浪費危機。尤其是許多項目背後是政府行為,政績工程,更會加速潛在危機的爆發。
             經濟高速發展的副產品是社會分層的加速, 改革的受益者,受害者,失落者的落差拉開。從得益者來看,首先是民營經濟的興起和民營企業家階層的快速冒升,他們動輒有上億,數十億的投資,已經具備了和國營資本分庭抗禮的實力。也不乏擁有現代意識和高新技術的佼佼者。但是,這個階層還帶著“為富不仁”的標簽,其社會形像,社會地位還有待提升。
             其次,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不但擁有了知識,也開始擁有財富。當年“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成了追憶,不再作食無魚,出無車的“馮諼之歎”。隻是,當知識分子成為得益者,開始享受遠遠高出社會一般階層的物質生活水準時,其憂患情懷,批評精神,還有多少依據?而農民,民工,城市工人還是處於弱勢,而且更值得憂慮的是,差距在越拉越大。當高收入階層收入向西方看齊時,農民,民工的收入還與十年前差不多。這種差距已經不是單靠發展,靠市場所能縮小的。政府的介入成為了必須。目前, 國內在大力宣揚“和諧社會”, 但是, 衡量“和諧社會”的首要標準, 隻能是經濟的, 也就是一個相對均富的社會, 才能是一個“和諧社會”。
               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結果是社會意識的多元。自上而下的“統一思想”和“統一意誌”已成為皇曆,而一個互動,參與型的社會在萌動之中。回國之際,正值“超級女聲”熱,一個地方電視台普通的電視歌唱大賽,演變成有上千萬人狂熱參與的社會“運動”,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湖南,超出了歌唱,甚至超出了娛樂的範圍。有人說,這是一場大眾參與的實驗,也有人說,這是一場“偽民主”的娛樂。但不論如何定義,這是一場互動式社會的嚐試,往日中國人習慣的那種“中央電視台”式的,居高臨下的,單向式的灌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今天在國內,媒體空前繁榮,數量,質量都今非昔比, 正反映大眾對資訊的強烈需求。但是,媒體的靈魂--“監督權”依然缺位。回國之際,聽到有地方官員聯名上書,反對媒體的“異地監督”, 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在中國,在垂直式的領導體製下,“本地監督”已流為空話,唯有靠異地監督彌補。一些媒體和新聞人正是靠這一條在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如果“異地監督”也被限製,輿論監督隻留下一個空殼。在社會大勢變化, 群體意識多元的情況,為政者如何調整心態,改變執政方式,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耳聞與目睹之際,在驚喜與疑慮之餘,深深感到,不論世事如何變化,中國的主題不應改變。也就是,求發展和求和諧應還是主題,穩健的改革和大膽的開放也還應是主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