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鐸王朝:zt

(2008-07-31 06:59:55) 下一個
都鐸王朝】 
英國曆史上的封建王朝。以統治者的姓氏都鐸命名。英文名Tudor。
都鐸王朝的統治時間從1485年至1603年,曆時119年,共經曆了五代君主。始於
亨利六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結束於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的去世。雖然曆時不長,但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代,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

The Tudor period (which included the Elizabethan Age) i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marital exploits of Henry VIII. He is famous for having had 6 wives, and for creating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order for him to divorce his first wife, Catherine of Aragon. Failure to produce a male heir could result in a royal wife meeting a sticky end - two wives were beheaded.

The religious change did not stop here – Henry’s son Edward VI continued to keep England Protestant, but Mary I, his sister and successor, attempted to return the country to Catholicism. It was confusing for people – not to mention dangerous. She wasn’t known as Bloody Mary for nothing!

Calmness returned with the succession of Elizabeth I, whom, although a Protestant realised the wisdom of allowing people to quietly practice the catholic religion if they wished. Elizabeth was an extremely strong monarch who fought hard to be considered the equal of any man. She never married, but rumours were rife about her supposed affair with Robert Dudley – whose wife died in rather strange circumstances. Elizabeth died in 1603, thus ending the Tudor Age.

For the rich in Tudor times it was a period of opulence – much feasting and hunting. The New World was being discovered and many new and exciting things were coming into the country. Unfortunately if you were a poor Tudor your life was hard. Minor “offences” were punished in horrific ways, there was no medicine so invariably people died very young, and there were no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your lot.


【王朝的起源】 
  都鐸王朝的家族起源是頗為卑微的。由最初在格溫內思郡君主身邊謙遜的助手開始,都鐸家族逐漸提升並穩固了其皇室地位。格溫內思郡君主盧埃林·阿普·約爾沃思及其子孫曾是貴族家庭的顧問、外交官、仆人和評論員。

  早期都鐸王朝的首個領導者是森弗李哥·阿普·約爾沃思,他的兒子恩迪費德通過格溫內思郡的管理鞏固家庭地位。他是外交家和大使,全權代理盧埃林與英國皇室協商。恩迪費德娶瑞斯·格魯菲德之女為妻,提升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恩迪費德有至少七個孩子,所有孩子後來都為格溫內思郡君主效勞。最年長的叫戈裏,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格溫內思郡君主的管家-擁有法律和外交權利的主要顧問和評論員。他的兒子都鐸·漢是盎格魯人殖民地彭米妮德的君主,他的職位反應出其家族地位的攀升。
  都鐸·漢的孫子:都鐸·非澶娶格溫內思郡的皇室家庭的瑪格列特為妻。她母親的先輩是盧埃林·阿普·約爾沃思,而父親的祖先則有金雀王朝的約翰國王、
亨利三世愛德華一世。都鐸和瑪格列特先後養育了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都積極參與對堂兄歐文的鬥爭中。最年幼的孩子馬瑞德後來有一個名為歐文·阿普·都鐸·阿普·馬瑞德。歐文在都鐸家族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成功地效仿格林德避免對威爾士人采取懲罰措施,跟隨社會潮流也成為家族的一種傳統。人們認為他曾經在亨利五世時指揮或者協助指揮過對法戰爭,由此成為皇室家族親密的朋友。亨利去世後,他秘密娶了遺孀凱瑟琳王後。至此,一個格溫內思郡卑微的無產階級逐漸成為了強大的西歐皇室家族

【政治經濟】 
都鐸王朝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對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麵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重商主義政策振興了
英國民族工業,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騰飛提供了前提條件。

  英國是一個偏離歐洲大陸的島國。在都鐸王朝以前,英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後,工業不發達的“農業附庸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羊毛和糧食的輸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紡織業作為因果的支柱工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也遠遠落後於拂蘭德爾,
尼德蘭佛羅倫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重商主義者認為必須大力發展工商業。比如英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認為:從外國輸入商品是有害的,從外國輸入的本國能夠製造的商品則害處更大,他反對輸出英國羊毛和輸入外國羊毛質成品。重商主義者還認為,“貨幣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因此,積累更多的貨幣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強烈的追求。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要“使國家富強,使自己顯赫的必要條件”就是迅速發展工商業,為此,都鐸王朝的曆代君主都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首先,都鐸王朝扶植,鼓勵發展呢絨製造業,以出口呢絨換取貨幣。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1485—1509}三番五次通過國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別是優質羊毛的出口,甚至還禁止半製成品的呢絨出口。亨利七世與尼德蘭締結了“大通商”條約,恢複了英國與尼德蘭正常的貿易關係,將英國廉價的呢絨等工業品傾銷至尼德蘭,從而加速了尼德蘭呢絨業的衰落,推動了英國呢絨業的大發展,促進了以
倫敦——安特衛普為中心的對外貿易的加強與擴大。正是基於這一點,亨利七世贏得了“商人的國王”的稱號。此後,其繼任者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到16世紀末呢絨業已成為英國普及城鄉的盛行的“全國性行業”。據統計,全國從事呢絨工業的人口達200萬,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到17世紀上半葉,英國每年平均出口呢絨大25萬匹,呢絨出口已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90%。英國呢絨不僅銷往意大利,西班牙,德意誌,法蘭西,尼德蘭,而且遠銷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俄羅斯亞洲非洲等地區。

  其次,大力發展海外商業,鼓勵發展造船業。15世紀以前,英國建造的船隻很少有百噸以上的。亨利七世為了擴大遠洋貿易,獎勵船主建造大船,規定凡是建造出百噸以上的新船者,每噸獎給五先令的津貼。這一規定刺激了英國造船業的發展,到第五代君主
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1558—1603),英國海軍終於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為英國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紡織業,造船業等行業的帶動下,各種金屬製造,製革,製皂,染料等行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國內市場急劇擴大。海外貿易,殖民掠殺,走私等活動累積的財富一部分也轉入工業,加強了工業資本。圈地運動又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拋向工業市場,所有這些都使英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並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資本的,技術的,勞動力的前提。可以說,都鐸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義政策是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前奏。

2.重商主義政策揭開了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序幕,推動了英國封建農奴製度的瓦解

  從15世紀的最後30年開始,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這是英國農村
土地所有權的重大變革,隨之而來的還有經營方式和耕作方法的變革,這就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而這一切自始至終都與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密切相關,如果說圈地運動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那麽揭開這一序幕的便是都鐸王朝的重商注意政策。

  第一,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是引發圈地運動的主要原動力。如前所述,重商主義政策刺激了毛紡織業的突飛猛進,因此,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 就造成了羊毛價格的節節上揚,養羊業則成為一本萬利的事業。貴族和鄉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在封建掩護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圍了起來,變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場。這是英國農村
土地所有製變革的發端,也是英國封建農奴製瓦解的濫觴。

  第二,重商主義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製的崩潰。寺院土地所有製是英國中世紀封建土地所有製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鐸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計地積累財富,而掠奪教產就是其積累財富的一條重要途徑。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曾於1536和1539年先後頒布了兩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閉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財產包括土地在內均收歸國有。這些被沒收來的土地除一部分賞賜給寵臣以外,絕大部分被賣給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寺院土地所有製的廢除,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一環。

  第三,重商主義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貴族的領地所有製,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在重商主義政策的影響下,一方麵是高度繁榮的商品貨幣的引誘,使得封建貴族不惜重金購買供享樂用的昂貴商品,另一方麵是“價格革命”所造成的貨幣貶值,
通貨膨脹,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貴族實際收入下降。他們入不敷出,債台高築,陷於破產的境地。到16世紀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顯赫一時的38家貴族中,起直接繼承人有22家負債累累。一些貴族不得不采取先質押而後變賣土地的辦法來還債。這樣一來,貴族莊園的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在1559年底,英國共有莊園3390座。而到1620年底,就下降到2220座。占園40座以上的大貴族也從39家 減少到19家,這些都反映了封建貴族領地所有製的急劇沒落。重商主義政策還使土地日趨商品化,土地自由買賣與轉讓具有廣泛性,不僅王室不斷的公開出售土地,而且土地還進了商品交易所,成為投機商倒買倒賣的商品。在土地製度的轉變過程中,土地的大都落到了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手中。那些獲得土地的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采用新的經營方式,產生新的原料作物,滿足新的市場需求。他們與工商業資產階級一道,推動著封建製度下的英國向資本主義製度過渡。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使英國農村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這是一場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

3.重商主義政策促使英國建立起外向型經濟模式,推動英國走向世界

  重商主義者認為:
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而對外貿易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都鐸王朝的統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從狹小的海島移往遙遠的海外,把本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範疇,以海外市場作導向,建立起外項型經濟模式,積極推動本國經濟走向世界,努力開拓世界市場。

  英國對外開拓市場是全方位的。向西,它開拓了美洲市場。1497年,英國亨利七世向探險家約翰·卡波特頒發了遠洋航行特許壯,希望他能沿著西北方向尋找到一條去往東方的
新航路。當卡波特意外地發現了紐芬蘭等地後,亨利七世立即賜予厚賞,並授權予他“海上將軍”的稱號。從此,英國努力開拓美洲市場,在紐芬蘭島建立了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漁業區。1584年,華爾脫·拉萊又在弗吉尼亞建立墾殖區。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暢通無阻。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亞。然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範圍,逐步侵占北美遼闊的土地,把這裏發展為英國的工業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向北,英國與俄羅斯建立商業貿易聯係,並以此為基地開辟中亞市場。1553年,英國遠征隊向東北方向航行,與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了貿易聯係,並為英國商人謀取了極為有利的貿易優惠權。第二年,經瑪利亞女王(1553—1558)批準,英國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專門經營俄羅斯,中亞,波斯一帶的貿易。1579年,英國商人又創辦了“東方公司”,專門經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貿易,迫使長期壟斷該地區貿易的漢薩同盟分權讓利。向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亨利八世的寵臣威廉·霍金絲在1530—1532年間曾三次在幾內亞與巴西進行貿易。在1551年1552年,溫德姆率領英國船隊先後到達摩洛哥的紮非亞和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司,在那裏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1553年,他又開始了從幾內亞到貝寧之間的航行,打通了與北非的商業交往。伊麗莎白女王上台後,英國在北非和西非的貿易活動更加頻繁和擴大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有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向東,英國恢複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都鐸王朝早期,英國曾與地中海地區有過貿易往來,後來因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而中斷。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為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麗莎白女王於1582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早在16世紀80年代,英國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麗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到17世紀,英國商人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農本經濟的閉塞狀態,將英國經濟納入了世界經濟運行的軌道。盡管他們是以強盜的身份,以暴力掠奪的方式進行貿易,但是他們所開辟的廣闊市場以及所獲得的大量廉價的原料和金銀財富,為英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來自海外的金銀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變成資本,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飛速發展,使英國經濟迅速壯大,成為世界首富。
【社會和人口】 
  在1536年在威爾士大約有二十七萬八千餘位常住人口。這個數字在1620年攀升到大約三十六萬,到1750年更是增長到了五十萬。造成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鄉村殖民的激烈化,由更穩定的發展態勢和日益變化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貿易增長。
  牛羊的日益增多以及相關產品的生產發展依然是經濟活動的重點,同時鉛、煤、鐵的開采和大規模的手工業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但在16世紀,由於人口發展的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有所降低。

  在1530年至1640年的通貨膨脹使許多物品的價格翻了四倍,讓社會生活情形日益惡化,貴族們不停的積極建設自己的房屋導致了越來越多人失去了他們的賴以生存的土地。

  窮人占到了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三十,他們隻能居住在一個沒有窗戶和煙囪的單間裏。因為1563年頒布的《勞動者法規》中規定那些沒有財產沒有房屋的人就沒有自由的權利。

  因擔心此類社會問題會給社會穩定性帶來很大的威脅,1601年通過了《濟貧法》。此法授權每個教區提高費用來救濟貧者、孤兒並懲罰強健的乞討者。

  大約有一般的人口由百姓和小
佃農組成,在那些例如格拉摩根郡一樣享有特權的地區,小佃農也有可能發展地不錯。但在1585-1587年和1593-1597年的饑荒歲月裏,許多小佃農都生活在貧困的邊緣。各種從業人員、商人和更具有實力的工藝匠人以及自耕農幾乎占到了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這一階級在都鐸時期之後權利
【曆任統治者】 
亨利七世,亨利·都鐸,亨利六世的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簡·格雷,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 在位隻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Death, Disease and Destruction

The Bubonic plague (Black Death) was the greatest fear of people living during the Elizabethan era from the Queen herself to the lowliest of her subjects.

During the period there were repeated outbreaks of the Plague, and these were not just confined to highly populated towns such as London. The country area and villages were not exempt from the disease either - there was no hiding place.

In the lat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victims of Black Death would be sealed in their houses. The houses would be locked and bolted from the outside. The victims were not allowed to leave and neither was anyone else allowed to enter. This action was tantamount to signing a death warrant for the whole family and one of the terrible consequences of the disease. Any victim of the Bubonic Plague or Black Death would have to obtain a ' Certificate of Health ' to resume normal life - if they recovered...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were, and are, painful swellings (bubos) of the lymph nodes. These swellings would appear in the armpits, legs, neck, or groin. Victims also suffered a very high fever, delirium, vomiting, muscular pains, bleeding in the lungs and mental disorientation. The illness also produced in the victim an intense desire to sleep, which, if yielded to, quickly proved fatal. Victims usually died within 3 or 4 days of the first symptoms.

Will I Have Heard of Any Famous Elizabethans?

  • William Shakespeare
  • Francis Drake
  • Francis Bacon
  • Walter Raleigh
  • Christopher Marlowe

Can You Give Me a Famous Quote From the Time?

There are some common sayings we use today that have their origins in Elizabethan Times. The “sleep tight” part of “Night night, sleep tight and don’t let the bed bugs bit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base of beds were made of ropes strung together. As the nights passed those ropes would get loose and it was the servant’s job to tighten them to ensure a good night’s sleep. The bed bugs biting were a fact of Elizabethan life!

Being referred to as “straight laced” harks back to the time when ladies bodices were laced up, before zips and Velcro. Ladies who were of ill repute laced their bodices as we would lace our shoes – criss-crossed. This apparently made it easier to get out of in a hurry! Straight lacing was much harder to undo!

建築風格Columbia Encyclopedia: Tudor style,

descriptive of the English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16th cent., prevailing during the reigns (1485–1558) of Henry VII, Henry VIII, Edward VI, and Mary I. It is the first of the transitional styles between Gothic Perpendicular and Palladian architecture, the other two being Elizabethan and Jacobean. The rise of new trading families to wealth and the enrichment of court favorites by Henry VIII with lands and riches derived from his suppression of monasteries resulted in the building of many manor houses. In these the fortified character of earlier times gave way to increased domesticity and privacy. Although the great hall still remained the focus of the establishment, its importance now decreas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other rooms such as parlors, studies, bedrooms in greater number, and quarters for dining. Rooms frequently were fitted with oak paneling, often of linen-fold type; walls and ceilings received rich plaster relief ornament; and articles of furniture came into greater use. Domestic exteriors exhibited Perpendicular features in modified form, notably square-headed, mullioned windows and arched openings of the four-centered or so-called Tudor type. Other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use of brickwork combined with half-timber, high pinnacled gables, bay or oriel windows, and numerous chimneys of decorative form. Principal Tudor examples are parts of Hampton Court Palace, begun in 1515, and many colleges of Oxford and Cambridge. Noted country manors include Sutton Place, Surrey; Layer Marney, Essex; and the splendid Compton Wynyates, Warwick.

Bibliography

See J. Harvey, Introduction to Tudor Architecture (1949) and J. Lees-Milne, Tudor Renaissance (1951)


Music

《綠袖子》是一首英國民謠,在依麗莎白女王時代就已經已廣為流傳,相傳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 (他是位長笛家),根據19世紀英國學者威廉·查培爾(William Chappell)所做的研究資料指出,《綠袖子》的旋律最早是記錄在16世紀末英國著名的魯特琴曲集《William Ballet's Lute Book》,歌詞部份則出現在1584年.然而這首歌曲真正廣為流傳開來,則是在英國作曲家約翰·蓋伊(John Gay)將它編入為了對抗意大利歌劇所創作的《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1728)中。

這首民謠的旋律非常古典而優雅,應該是一首描寫對愛情感到憂傷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愛的層麵卻不僅僅局限在愛情的領域,有人將它換了歌詞演唱,也有人將它作為聖誕歌曲,而它被改編為器樂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勝數,有小品,有室內樂,有管弦樂…,而這其中又以上述的《乞丐歌劇》和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斯(Vaughan illiams)所寫的《綠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最具代表性。

在《綠袖子》的諸多樂器版本中,最能表現此曲略為淒美的情境,除了最早的魯特琴版本,吉他版本一直以其獨特的音色而獨樹一幟外.另一方麵,在眾多古典吉他改編的版本裏,又以英國魯特琴音樂家佛朗西斯·卡汀(Francis Cutting)所做的編曲最受大眾所推崇和喜愛.此外,比較著名的版本尚有奧地利吉他家卡爾·夏伊(Karl Scheit)為吉他二重奏所寫的《綠袖子變奏曲》.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Sandy Polar演唱的女聲版本。

Greensleeves一詞,在英國的民間所指,大抵和古代歌伎類似,同樣是"秋月春風等閑度,暮去朝來顏色故",生命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可憐女子.下麵這篇譯文是來自《讀書人》,原作者是按照詩經風格譯的
《袖底風·綠袖》

我思斷腸,伊人不臧.
(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
棄我遠去,抑鬱難當.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我心相屬,日久月長.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與卿相依,地老天荒.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
綠袖招兮,我心歡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綠袖飄兮,我心癡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綠袖搖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綠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我即相偎,柔荑纖香.
(I have been ready at your hand)
我自相許,舍身何妨.
(To grant whatever you would crave
欲求永年,此生歸償.
(I have both waged life and land)
回首歡愛,四顧茫茫.
(Your love and good will for to have)
伊人隔塵,我亦無望.
(Thou couldst desire no earthly thing)
彼端箜篌,漸疏漸響.
(But still thou hadst it readily)
人既永絕,心自飄霜.
(Thy music still to play and sing)
斥歡斥愛,綠袖無常.
(And yet thou wouldst not love me)
綠袖去矣,付與流觴.
(Greensleeves now farewell adieu)
我燃心香,寄語上蒼.
(God I pray to prosper thee)
我心猶熾,不滅不傷.
(For I am still thy lover true)
佇立壟間,待伊歸鄉.
(Come once again and love m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