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悟空孫 於 08-04-30 11:25:56
常常有人問我,中西教育的差異究竟在哪兒?這個問題也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
由於中西方在曆史、文化、社會形態和傳統觀念上的差異,宏觀的教育理念存在著相當的分歧。這種分歧導致的一係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差別,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但是,在微觀的課程設置上,我注意到了一個西方特有的課程—— Social Studies 。
自上個世紀初西式學堂引入中國,我國的課程設置逐漸向西方靠攏。可是不管是學蘇聯體係還是歐美體係,長期以來國內的中小學一直沒有開設西方課程中極為普通而又非常重要的一課—— Social Studies 。
究竟什麽是 Social Studies ?我看到有人翻譯成社會學,其實不然。這裏的“社會”不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而是人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簡單來說, Social Studies 就是學習如何正確認識周圍的環境並掌握為人處世的原則和生存法則。
加拿大 BC 省課程大綱對於 Social Studies 的描述是:
該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思想,有責任,積極參與社會的公民。學生們必須能夠接受與獲取各種信息從而以多視角做出合理的判斷,並通過對各種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評判立足當今,聯係曆史,展望未來。學生通過對這一課程的學習,理解並行使自己在家庭內,社區和國家中的角色、權利以及義務。同時,學生必須能夠尊重人類平等與文化的多元性。
請注意,這個看起來“高深”的課程並不是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北美公立學校中從幼兒園就開始設立這門課了!在低年級中(幼兒園到 7 年級), Social Studies 的主題在於個人、家庭和學校,教學內容注重孩子身邊的環境,諸如通過了解歐洲移民和原住民文化,認識不同家庭的相似於區別,個人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責任與義務,各種文化的相似與差別,信息的收集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做出評判與自我表達。
到了中級階段( 8 到 10 年級), Social Studies 課程便從社會與文化、政治與法律、經濟與科技以及環境等方麵闡述人類文明史(從公元 6 世紀開始)、歐州史和加拿大曆史。此刻教學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和理論。
到 11 年級,學生們通過學習加拿大憲法和人權憲章,進一步了解個人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認識政府的職能。在國際問題上,學生們將深入了解以下主題:人權、聯合國、冷戰和現代國際衝突。
“社會與自我認知”一節的內容值得我們思考:
學生們必須學會:
評價加拿大在移民、資助貧困和少數族裔權益上的社會政策和措施的發展和影響。 描述婦女在加拿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評價征兵危機、魁北克國家主義、雙語主義和地區主義對加拿大統一的影響。 了解加拿大原住民在自治、保護區、住宿學校和協議談判上麵臨的挑戰 描述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意味著什麽(獨特的政策和措施、重要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總的來說, Social Studies 課程在初級階段是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從而愛護自己,愛護身邊的人和物。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生們的視野從自身擴展到國家與世界,但是仍然突出了個人獨立的思想和基本人權。一句話,先學會怎麽做一個人,再用寬闊的視野看待世界,接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從以下8年級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作業裏可以一窺 Social Studies 的奧妙。
請給軍中將領寫一封信,為楊貴妃求情。解釋為什麽你覺得不應該處死她。武則天的角色如何影響了唐朝其他的婦女,對男人有什麽影響?為什麽許多國家都喜歡宣稱自己是第一個做出了重大的發明或發現,如果這些發明對所有人類有益的話,誰第一個發明重要嗎?科技發明總是有益的嗎?為什麽中國的發明都要經過很久之後才傳播到世界其它地方?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話能否運用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為什麽?你是宋徽宗朝中一員,他叫你來欣賞他的畫作,但是你剛剛得到金人入侵的消息,你怎麽對他說?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的優點在哪裏?缺點又是什麽?12世紀的中國就人口來說是一個理想的國度嗎?為什麽?宋太祖的成就是什麽?如果你是一個政府官員,你願意生活在宋太祖統治下的中國嗎?如果你是一個農民呢?為什麽?假設鄭和的探險到達了北美,北美的曆史將會如何不同?編寫一個北美西部地區被明朝殖民的故事。假設你是利瑪竇,給羅馬教廷寫一封信,解釋為什麽了解學習中國對在中國傳播基督教十分重要。利瑪竇對中國的描述準確嗎?利瑪竇喜歡還是不喜歡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對利瑪竇的觀察是如何反應的?解釋為什麽利瑪竇是如此解釋中國文化的。你願意做一個漢朝的中國官員還是一個現代的加拿大政客?為什麽?
不難發現,許多問題都引導學生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來了解不同國度的不同文化。同時從細節入手,在具體的事例中體會曆史。對比假、大、空的說教,確有很多借鑒之處。
鄧小平說,我們最大的失敗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然而長期以來國內的教育借仍然在強行灌輸知識和理論,忽略了培養獨立的思想和個人的價值判斷。眼下提倡所謂的“素質教育”,可有的學校竟然把愛國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題。學習隻是也往往是愛國先行:
五·四運動是中國曆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事件,它所孕育激發出來的“五·四精神”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你知道“劃時代”的含義是什麽嗎 ? 什麽是五·四精神 ? 我們應如何發揚它 ?
這道國內真實的曆史試題典型地說明,首先將一個問題在政治上定了調,你怎麽讓學生獨立思考?“劃時代”、“激勵”、“發揚”這些富有政治情感的詞匯早就容不得學生做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了。
於是我們的學生隻有愛國的義務,不知道自己的權利為何物,不懂得如何尊重不同名族和文化的差異,不能接受他人的創通與價值觀念。加上現今的年輕一代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是被寵壞的“小皇帝”,他們甚至不能容忍別人獨立的思考,動輒以非黑即白的思維扣帽子打棍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也就不能換位思考了。
假設你是一個西藏的宗教信仰者,你怎麽看待西藏自治?怎麽看待達賴喇嘛?怎麽評價共產黨的領導?(這個問題可能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裏嗎?)
假設你是一位白人,你怎麽看待滿街的五星紅旗而沒有本國國旗,沒有奧林匹克旗?
你責怪西方人沒有去過西藏就對西藏評頭論足,那麽你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去過西藏嗎?你對西藏的曆史、文化、宗教了解多少?
教育改革,素質教育,請從開設 Social Studies 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