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說散沙

(2006-11-25 00:47:11) 下一個

昨午連喝兩杯「卡布其諾」,夜不能寐,翻翻閑書,想想往事。忽然記起上周飲茶時,幾位朋友談起的「一盤散沙」這個話題。除了歎息中國人的「散」,更有無數人試圖找出「一盤散沙」的成因,這是一個博大的話題、一個沉重的話題、一個談了又談始終談不出結果的話題。

       記得在19973月就搞過一次全球性「中國人看中國人」的徵文比賽,是由《中國時代》和明鏡出版社發起的。結果盡管全球華人投稿者眾,特等娪胍壞葕仍空缺,可以講交了白卷。按組織者的說法,原因是「對於我們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中阻礙中華民族崛起的東西的剖析,尚欠缺新的獨到發現。

    全球多家中文媒體聯手試圖在時代的大框架下,描畫出中國人真實的肖像,以此抵消「一盤散沙」的曆史譏諷,結果也失敗了!又一次可悲地證明,這盤散沙由於各地(海外/港澳/台灣/大陸)華人彼此摩擦對抗,消耗能量,而変得更散了。

   「一盤散沙」最早是由梁啟超提出來的,他說:「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對於一群,常肯絀身而就群;以小群對於大群,常肯絀小群而就大群。夫然後能合內部固有之群,以敵外部來侵之群。」

       後來的孫中山也歎息過「一盤散沙」,而柏楊就對一盤散沙作了最直接的詮釋:一盤散沙的意義是不合作,我們說不合作,不是說中國人連合作的好處都不知道。咦,不但知道,而且知道個徹底。……但問題是,不管經典上合作的教訓如何茂盛,那些教訓隻止於印到書上,行為上卻不是那麽回事。」

       談到中國人為什麽會「一盤散沙」,各種論調多矣:貪官汙吏太多,司法不獨立;不團結,而且是領導不許團結;民族不平等,地區不平等,社會不平等;沒有文化,沒有方向;精神空虛,彼此不信任,沒有信仰;缺乏民主需求和民主素質;本土意識,排外思想,以自我小利益為主;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曆史舊弊,家庭本位,不問世事……甚至還有人認為是吃敗仗多了,自卑感作怪。說得都對,但都不全對。

   中國人千百年來習慣了修身齊家,卻把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拋給帝王將相,日子苦了,不堪苛捐雜稅,就寄望青天大老爺與開明君主。忍無可忍揭竿起義,義軍進了京城,首領還是要稱帝,萬民少不得頂禮膜拜,祈求改朝換代,否極泰來。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然而中國實在太大了,山高皇帝遠,沒有皇法,隻能自己顧自已,兩耳不聞窗外事,各家自掃門前雪,散沙之勢,自古已成。中國在曆史上曾是地緣上離西方最遠,文明類型與西方最為殊異的國度,當西方精神如日中天時,中國仍在曆史的隧道中摸索掙紮前行,自清末民初起,雖決心把玩西方奇技淫巧,研習西方聲光電化,購買、製造西方堅船利炮,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引進西方稅務、司法、政製,甚至吸納西方政治、經濟、哲學思想,但從孫中山到今天,在中國什麽都可「洋為中用」,唯獨統治者的權力隻能我用,決不容他人染指。所以什麽兩院製、五院製,國大,人大,修憲立法,中國可以實行,但除了權力,什麽都好商量!沒有真正的法治與完整的製度,中國人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統治者底下,你作民他作主,繼續沿著當天子臣民的曆史軌跡,在連年戰亂、災難與政治風潮中,在曆任領導人「朕即國家」專橫的統治下,小心翼冀,擔驚受怕,不成散沙,又成何形態呢?!

    美國學者所羅門認為:中國的政治文化是以「服從與支配」的綜合病症為特征的。布哈林還講過一個笑話,說人類曆史可分為這樣三大階段,即母權製」、「父權製」和「書記製,三者都屬集團專製。直到今時今日,一些描寫帝皇的文藝作品仍在大陸大行其道,這說明聖君能平天下改寫曆史的故事,仍令千萬善良的百姓,抱著「某某新政」能帶給自己一家溫飽富足的幻想,而不敢去思考,自己有什麽權利和義務,更無法相信自已是生而自由的。

      魯迅在《沙》一文中指出:「中國人的一盤散沙,乃是統治者的治績。小民倘然團結,統治者發財就煩難。所以一定不能使小民團結起來。」 

      終於明白了,中國人這盤散沙,是曆任統治者「治」出來的!念及於此,就更睡意全無,望去窗外,東方亦浮一大白,夜話又該告一段落了。

      最後,我想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固然沒錯,但不要忘記,聚沙也能成塔,中國人是偉大、堅韌、聰明、勤勞的,我們並非永遠都鬆散和軟弱可欺!我對此絕對抱堅定之信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