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給兒子:提前15年的信 (第二十六封)

(2005-06-04 18:05:10) 下一個
第二十六封 小語: 你在我六十歲的時候出生,按常情我已進入老年階段。可能因為身體健康,對此我幾無感覺。一天到晚風風火火地忙碌著,東奔西走地流竄著,竟不知老之“已”至。去年,一個專門反映和研究老年問題的刊物聘請我為特約編審,這才接觸和思考老年問題;幾乎是恍然大悟,豈止是自己已屬老年,整個中國已進入老年社會;標誌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已占全人口10%以上。這當然就成了一個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它舉足輕重,不僅是全國性的,並且是國際性的。 我當然也想到我自己,為什麽竟久久不知老之“已”至? 我想身體健康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老年刊物上,關於醫療保健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對此我恰恰是不感興趣的。這不是我思想空間中占著重要地位的東西。我當然不是否認健康之重要;我隻是覺得,到老了再來重視健康,有點兒晚了。真正的健康是要用一生來經營的。 我健康,先要感謝我的母親,也就是你的祖母。她給了我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譬如,她從來不讓我穿得過暖;我一生沒有穿過棉褲。因此,我一生不怕寒冷;很少因氣溫變化而感冒;在哈爾濱看冰燈,我穿得比當地人還少,也沒有受寒生病。我沒有生活的惡習,如吸煙、酗酒、賭博、睡懶覺;從青年開始,我便天天早操,養成愛清潔,天天洗澡,天天更衣的習慣,幾十年從不間斷。如今六十多歲,依然精力充沛,一天寫六、七千字,也毫無頭昏腦暈的感覺;從不吃補藥,靠的就是正常的生活方式。我甚至認為,一天到晚,看醫書,找良藥,求長壽,這本身就是病態。 我的心理很健康,是更重要的原因。 人不可能沒有苦惱,一個沒有政治靠山的知識分子,更是常遇不公。我的基本化解辦法就是,不要把個人的不幸僅僅看成是個人的命運;要從個人命運中看到社會,看到曆史。你經常站在人類世界的大海邊,麵對洶湧澎湃的風雲變幻,個人的不幸對你的傷害,就會很小很小。 我也有憤怒,為了不公正的一切。但是,我會馬上提醒自己,憤怒應盡快轉化為對手的難受,千萬不要用別人的卑鄙和殘忍來折磨自己。要讓對手付出沉重的心理代價,要降低自己心理承受的成本。 小語,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健康愉快、奮發有為的老年,你也會老,那就要在年青的時候開始構成一套良好的生活方式,養成一種不被壓倒的心理優勢。不要到老了,才匆匆忙忙找什麽神醫仙丹、定心妙法。老年,應該是開花結果的大好時光;而不是措手不及地尋找如何播種、如何耕耘的速成法的時刻。美好的老年人生,是一生優秀素質的結晶。 在參加老年雜誌編輯工作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很多關於老年的社會問題,感觸頗深。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觀念問題,由此帶來的老年的生活方式問題。 中國是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從觀念到物質,到機製,到組織,都幾乎沒有準備。為了在這個問題上與發達國家的距離縮短,為了不走更多的彎路,觀念問題是首要的。 我接觸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老年的整體看成是弱勢群體。 這在他們的工作重心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一、養老金的發放,二、醫療費的保證。隻要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萬事大吉。而更悲哀的是,有的老年人自己也失落了自尊、自強的自我估價;心甘情願把自己列入隻需養護的弱勢群體。 有的離休幹部在我的辦公室感激涕零地對我說:“感謝黨啊,在我們不工作的時候,還養著我們。”我當時反問:“共產黨拿什麽錢來養你們的呢?”他們還不懂得養老金是自己一生創造的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也不知道共產黨沒有“私產”,共產黨通過它領導的政府,管理著人民的財產;共產黨是人民養育的。就這樣,他們顛倒了主人和公仆的關係,扭曲了共產黨的性質,把自己甩進了弱勢群體。 我欣賞一百零三歲的袁曉園老人的一句詩:“傲骨從來不受憐!”一個現代老人,應當有這樣的氣度。 這裏就牽涉到對老人群體的根本估價。 各個年齡階段的成年人(排除未成年人和需要臨終關懷的人),都分成三種類型:強勢、一般和弱勢。弱勢人群並非老年人獨有。而在中國,強勢中的強勢,恰是老年人。 在政治領域,黨和政府最高層的領導成員,有幾個六十歲以下的中、青年?正是他們發揮著核心領導的作用,領導著中國人民奔向全麵小康。能說他們是弱勢群體嗎? 在經濟領域,對中國市場經濟的起步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頂級的經濟學家,如吳敬璉等,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在科學領域,獲得中國最高獎的幾乎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如吳文俊、袁隆平、王選等。 最近,中國發生了非典型肺炎的疫情,震驚中外,而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鍾南山院士,也是老人。 這其實是符合規律的現象。人生的每個年齡階段,各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要老年人去打拳擊、跳芭蕾恐怕不行;但是,有些專業需要豐富的經曆,深厚的積累,老人獨具優勢。所以,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之間,應當健立這樣一種和諧的關係:優勢互補。而互相妒忌,互相排斥,這就是社會弊端,是觀念,是體製,或是政策出了問題。 這裏還有一個大家習以為常,而實際上是歧視老年人的概念:餘熱。即把老年人的作用歸結為發揮餘熱。 什麽叫餘熱?打個比方,一壺水燒開了,我們把火熄滅。水不再升溫或蒸發,而是溫度漸漸下降;這就是餘熱。它有兩個特征:一是在原封不動的狀態下,不再增長、不再擴大、不再升華;二是呈現不斷下降而逐漸靠近消失的狀態。 這就是說,一進入老年階段,生命之火已經熄滅,不燃燒,不加溫,不創造,更談不上再造輝煌。 事實如此嗎? 齊白石“衰年變法”,創造了新的畫風。 托而斯泰的創作新高峰,在六十歲以後。 鄧小平理論的完成,在七十歲以後。 袁隆平六十歲以後的科研成果,可以養活6000萬人。 請問,這僅僅是餘熱嗎?請問,有多少人的非餘熱的熱,能超過他們的“餘熱”的呢? 我參加那個刊物編輯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刊物設計一個宗旨:更新老年觀,創建現代老年生活方式。 一開始連續幾期的重點是:反映和討論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問題。 我不服老。但是,並不僅是性格倔強;而確實依據一種科學的理念。任何一個社會要健康發展,積極的角度,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消極的角度,是防止人力資源的流失。人力資源與其他物質資源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其他物質資源是可儲存的,如礦藏,暫時不開發是不需要成本的;而人力資源與人的生命連在一起,具有時間性,不開發就是流失,不開發也要付成本;當人口不能轉化為人力的時候,人口依然是必須消費的存在。人力資源能否充分開發,有效地防止流失,折射出一個社會方方麵麵的水平和質量,是一個社會經濟或富或窮,生活質量或高或低的根本原因。 小語,十五年後,老年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將進一步增大,你將麵對一個更加深化的老齡社會。我想根本問題還是,一、老年觀;二、老年的生活方式。有人會說,經濟發展了,老年問題也就解決了。我說,是不是還有一個平行的思路,老年問題解決好了,經濟也就發展得更好了。 你怎麽想? 敏特 2003/7/19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