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常識就夠了
(2005-05-20 17:22:42)
下一個
有常識就夠了
□沈敏特
有一個一級廚師,那廚藝之高遠近聞名;“一級”當之無愧,無可置疑。如果申報“特級廚師”,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並不過分。可有一天,他看時裝特別有賺頭,對天天掌勺也厭倦了,於是決定“跳槽”,去申報“一級服裝設計師”,大家莫名驚詫,而他卻理直氣
壯:“我是名廚,不相信,我做個菜給你嚐嚐。”大家更加莫名其妙。
為什麽莫名其妙?因為有悖於常識。
這也許還不算最可笑的。最可笑的是可笑到了可悲的程度:那就是在知識最集中、知識分子成了堆的高等學府,上演著一出出莊嚴至極的違反常識的事情;不管哪個行當,隻要是名人,就成了無所不能的神,你是寫武俠小說的,你是電影明星,你是體育冠軍,你就可以到高等學府來當院長,當教授,當博士,當碩士;你就理所當然具備了學術成就和學術地位。這和廚師一出名就可以當服裝設計師一樣違反常識,一樣可笑和可悲。
中國的學術價值並不值錢,中國的學術地位並不崇高。用經濟眼光看,哪個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的收入能與武俠小說的名家、影視明星、體育冠軍相比;即使是獲得五百萬最高自然科學大獎,在武俠小說名家、影視明星、體育冠軍那裏也不過是小菜一碟。用政治眼光看,官價在實際上高於學價。根據“官本位”的原則,我們有過教授與廳局級同等待遇、副教授與縣處級同等待遇的政策,但是眾所周知,無論政治待遇或是經濟待遇在實際上是不同等的。為了淡化感覺,在此就不舉實例了。
讓人搞不懂的是,實際上的價值與地位如此這般的學術職稱仍然成為文體名人和官員追逐的對象,成為“錦上添花”之“花”。這是為什麽?
如果文化要分層次,學術當然是位居文化高端。長期以來,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結構在有權、有勢、有錢的人群中培養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社會心理;對於位居文化高端的學術界,他們的心理狀態是複雜的,羨慕,鄙視,仰望,俯瞰,推拒,拉攏……不希望成為學術人,卻力求兼為學術人。最好首先是文體名人和官員,然後從高處獲得學術職稱。這在中國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就是“附庸風雅”。在生活中我們常見這樣的人物:在官界,他們自詡還有學者的能耐;在學界,他們自詡首先是高官。其目的不是迷戀學術,也不是滿足虛榮,而是實實在在地提高名人和官員身份的含金量。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交往中,尤其是文化交流中,大家不能不感受到發達國家對於學術和學者獨立地位的尊重。在國際慣例中,文化代表團沒有非專家的席位;針對中國的官本位,有些國家的邀請信中往往注明成員中不包括官員。於是官員們更熱衷於學術職稱的追求。於是我們有了名為學者實為官員的文化代表團的成員。
這可能是通病,有了錢,就希望錢具有無所不能的威力,有了權,就希望權具有無所不包的威風。可老天爺是公平的,他塑造著各具才幹的活人,決不降生萬能的神人。因此,“行行出狀元”,一個達標的文體名人,一個稱職的官員,已值得我們尊敬。人間不需要也驢也馬而其實非驢非馬,隻能湊熱鬧而幹不了好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