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北美故事(六)

(2005-03-01 17:36:51) 下一個
人和分貝  沈敏特   思進在《闖蕩北美》提到現在全世界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足跡。他在網上曾看到一篇對中國人調侃的文章,列了中國人的50個“特點”,其中有一條就是:“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真沒想到,這個特點還能"享譽海外"。   我有幾個多年未見的學生,和我約好了要在一個茶藝館見麵暢談別後。真是多年未見,我的學生竟也一個個並不年輕了;有一個已經中風一次,手腳很不靈便,由其他同學攙扶而來。這真使我又感動,又感慨。人人,無論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是紅顏還是醜女,一律平等,再怎麽祝您萬壽無疆、永葆青春,都要經曆歲月無情的洗禮。這是自然法則。但人又總是無法擺脫"人生苦短"的悲劇性的哀傷。   於是,這樣的見麵真是彌足珍貴的機會,大家都渴望暢談,渴望傾訴。坐定之後,點好了茶,仿佛有多少話要傾吐出來。但是,箭發之初,立刻感到說話非常困難,你說的,我聽不清,我說的,你沒反應。預期的酣暢淋漓,竟然沒有出現。怎麽回事?   原來整個大堂有打牌的,有下棋的,有侃談的;贏了的大聲歡呼,輸了的大聲歎息,侃談者興高采烈、眉飛色舞。這一切高分貝的聲音攪在了一起,低聲的話語被淹沒了,高聲的話語分不清了。我和幾個學生都顯出了莫可奈何的神情。再想想,這幾年在公共場所為高分貝的聲音所擾,也屬常事。   在酒席上,如果朋友們輕輕鬆鬆地坐在一塊兒,娓娓道來,交流交流各自的見聞,溝通溝通各自的思考,是愜意的快事。但常難如願。讓你疲憊不堪的是,漫長的酒官司中那分貝愈來愈高的勸酒聲。因為內容千篇一律,隻有靠不斷攀高的聲音來形成衝擊。幾個小時下來,頭腦空虛,神經勞累。   其實,人類具有一種聲控的本能,會因空間的轉換而自動調節。譬如甲乙二人在田間,一東一西,那就要放開喉嚨喊話。二人坐在小屋裏,自然而然會降低聲音。如果依然大喊大叫,必是發生了什麽天災人禍。   但是,不知何故,也許是農業社會太漫長,人們生活在田間的時間多,一代代練下來,就有一副好嗓門,聲音就是比工業社會的人,天生高上幾個分貝。 其實,人美和聲美是統一的;因為聲與心靠得最近。而心的狀態又與人生修煉、文化修煉相通。我常常為一些靚麗的的女孩惋惜;新來乍到,她甚至讓你眼睛一亮,沒講話時靜默地坐在那兒,還有三分淑女的風韻。可一開口,那不加控製調節的聲音,直是讓你驚愕不已。這聲音正描繪著淺薄、粗俗、愚拙的心靈。你不得不想到準確無誤的四個字:徒有其表。   我喜歡娓娓而談的聲音。這聲音仿佛讓你貼近了一顆親切可信的心。有情,卻深切而不放縱;有理,卻服人而不生硬。這娓娓而談的聲音有自然的起起伏伏,也會有閃亮的高潮,總體卻是宛轉清粼、潺潺流淌的溪水,沁人心脾。   茶室、咖啡館、酒店,上擋次的真不少;可以說,我們這方麵的硬件較之國外差不到那兒了。可這分貝那麽高的聲音,卻在告訴我們,我們國內的城市要成為現代國際化大城市,隻是硬件棒,不行! 沈敏特,中國作家、評論家、教授,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製作中心創作室主任。目前正在籌拍一部電視劇,以陳思進所著《闖湯北美》為基礎,以9/11事件為背景,反映在世界越來越小的今天,東西方文化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碰撞、交流、融合、優化的過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