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北美故事(五)

(2005-02-25 18:14:26) 下一個
黃線觀念 沈敏特 記得思進在《闖蕩北美》裏提到他剛到美國的一段往事。那是他到克裏夫蘭的第三天,要去一家銀行開個賬戶。按同學介紹,他一大早來到學校附近的第一銀行。進入大廳一看,和國內銀行的環境全然不同。好像沒什麽人,更沒有排隊。他見一個窗口前正好沒人,便三步並作兩步走過去,正要和那裏麵的職員打招呼時,突然聽到背後有人說道:“Please wait in line.” (請排隊)他吃驚地回頭一瞧,那個人正是衝著他的。再仔細四下看去,離櫃台大約三米遠之處,稀稀拉拉地站著五,六個人。奧,原來是有人在排隊的,隻是人和人之間都有一段距離,一時“難以“注意到而已。以後,思進漸漸發現在北美的超市,汽車站,圖書館及各種公共場所,人和人之間都有“一段距離”。 在國內,在機場排隊辦登機手續,在銀行排隊辦存款取款手續,如今能看到一條黃線。前麵的人在辦理的時候,後麵的人就應在黃線外等候。這不僅是避免擁擠,更重要的是保護私人秘密。我叫什麽名字,我存取多少款子,我的賬號和身份證號碼、地址等等,都沒有必要向不相幹的人泄露。同樣,我也自覺不去窺探別人的這些私人秘密。有關這些秘密的不必要的公開、不經意的泄露,造成的損失、傷害已比比皆是,成為一種社會公害。所以,這條黃線已成為一種象征,象征著現代的道德觀念和法製觀念。它要求人們自覺保持和尊重人與人之間應有的距離。對於個人來說,也成為一種現代化的素養和風度。但是這種觀念、素養、風度,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是難以快速形成和實現的。讓人無奈的種種現象幾乎天天可見、可遇。 有一次我的手機遺失了,馬上得辦掛失手續。奔到通訊公司,恰碰上排隊;其實人也不多,就十幾個顧客,還談不上擁擠。但是,我的感覺依然是異常的擁擠。為什麽?因為大家不習慣於保持距離;一個個前胸貼著後背,緊緊的擠在一起;此時男女不分,倒是把儒家的“男女授受不親”的戒律給完全顛覆,管他是男是女照樣擠得緊緊。那是夏季,擠的伴生物就是汗流浹背。擠的目的是什麽呢?從他們的體態、神情就能看出來了。胸貼前麵人的背,頸脖伸得長長,眼睛盯著別人正在辦的事情;越沒有了解必要的事情越是有趣有味。我常想這種專注的勁頭若是用在讀書上,肯定是大學問家,可惜的是一看書可能就要打瞌睡了。於是成不了學問家,隻能做個窺探隱私的行家。 我們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黃線,可仍然缺乏黃線觀念,所以黃線也常常形同虛設。在銀行裏常能見到,一個人站在櫃台前數錢,第二個人已越過黃線擠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觀賞數錢;瞪著眼,張著嘴,表情中唯獨少了智慧和靈氣。缺乏黃線觀念當然不僅僅表現在可見的黃線前麵;而是處處事事,形形色色地表現出來。缺乏黃線觀念的中心是不懂得尊重和維護他人的私人秘密、私人空間。最要命的是以此為能,以此為樂。 最常見的是,隨意插入和改變他人的生活安排,還打著“友誼”的旗號。譬如夫妻吵架了,拎起包就衝到朋友那兒去,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事先也不打個招呼,看看別人是否已經另有安排,不便接待你。譬如別人還有暫時不想公開的情人要相聚。這樣的人往往聲稱:“咱們是朋友,還用打什麽招呼!他(她)還能有什麽別的事不告訴我的!”潛在的意識就是:朋友就是時時事事擠在一起的夥伴,沒有應該保持的距離,更不該有私人的隱私。 更離譜的是打著“友誼”的旗號,儼然充當起朋友的“愛情決策人”。發表著諸如“某某我認為對你不合適”,“這事你聽我的,沒錯!”的十分荒唐的高論。殊不知愛情是最個人的情感,是一種不需要他人介入,也無需、無法與他人分擔責任共享快樂的精神生活。他人說是說非完全是昏話、廢話。 關於黃線觀念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可說的話題,有機會再說吧! 注:沈敏特,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授,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製作中心創作室主任。目前正在籌拍一部電視劇,以陳思進所著《闖蕩北美》為基礎,以9/11事件為背景,反映在世界越來越小的今天,東西方文化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碰撞、交流、融合、優化的過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