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天涯何處----評《闖蕩北美》
(2004-12-23 15:46:06)
下一個
沈敏特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而至今,已有無數的中國的留學生在世界各地闖蕩。他們的身影、行動、成就已在很多文藝作品中出現。《曼哈頓的女人》的主人公,在《北京人在紐約》中扮演主角的演員薑文、王姬,已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因此,當這部《闖蕩北美》出現在我麵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疑問:老生常談還是另有新意?
當我翻閱完畢時,舒了一口氣。我得說;光陰荏苒,時過境遷,作者陳思進筆下,已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描寫中國留學生的老套路,有了新的曆史特征,新的思維空間;即使是相似之處,也似而不同了。
曆史的發展是有內在規律的,但標誌曆史變遷的關鍵性事件卻常有偶然性。陳思進卷入了一個曆史事件,這個曆史事件如果事先有一個人知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它也許根本不會發生。可它沒人知道,它發生了。而它的影響卻是曆史性的。
這就是震驚全球的9。11事件。
在天不知、地不知的情況下,陳思進成了幸存者。當恐怖分子控製的飛機撞在世貿大廈86樓的同一個時間,陳思進正在80樓安祥地辦公,甚至第一次的震動感,他還以為是同事開什麽玩笑;而幾分鍾以後他就自覺到已處在生與死的臨界點,投入了逃生的人群。當他跑出大廈,繼續向前狂奔,2分鍾後回頭一看,大廈象一塊熔化的巧克力,伴隨著巨大的轟響,坍塌了下來。
9.11標誌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要求政治家們調整政治對策。而經曆死亡威脅,從死神的羽翼下衝出來的個人,陳思進盡管身體毫發無損,心靈卻似乎經曆了整整的一生。很自然的,他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以新的視角,梳理新的思路,規劃新的未來。這一部書的獨特價值也由此而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從長期的政治運動、計劃經濟的厚重的陰影中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試探性地邁步,政治運動帶給人們的不安全的驚恐,計劃經濟造成的貧窮的難忍,遠沒有消除。國門盡管隻開出了一絲縫隙,境內外不同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所造成的現實生活的反差,已給人以巨大的心理衝擊。人們帶著自卑、羨慕、神秘的心態注視著發達國家的生活。
按照瑪斯洛心理學說的人生五個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國留學生的多數人在陌生的環境中的整個心理狀態、行為狀態,不能不側重在生存需要的急迫的追求中。他們要學習,要熟悉環境,
要提高社交能力,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居住權、生活和學習的費用。心理空間、生活空間的擴展受到很大的束縛。
應該說陳思進也經曆這樣的過程。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最基本的依靠者父親和外公,都成了“右派分子”(這是中國特有的政治概念,實際上是無罪的罪人,時間長達22年)。而實際上,父親和外公都是很優秀的人物。父親是一個很能幹的技術人員,而外公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負責人,是文化界出類拔粹的人物。因此,陳思進在政治、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度過童年和少年。當他步入青年,擺脫這壓力,改變自己的地位,是他人生的渴望。走出國門就成了他的追求。他既不是政治紅人的後輩,又不是經濟大款的子弟,實現這追求也格外的困難。
曆史進入了21世紀,留學生的狀況有了變化。
一是他們對發達國家已經具有了更理性的體察和認識(9。11更提供了進一步深入體察和認識的條件),逐漸擺脫盲目的羨慕,片麵的評斷。
二是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掙紮和苦鬥,他們自身已經基本上具備了生存的能力。
三是中國經過二十餘年的改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盡管政治體製的改革困難重重,民主化、法治化沒有基本實現,但與政治運動頻繁,沒有基本政治安全的反右、文革畢竟大不相同。
這就是說,陳思進們思維空間,生活空間擴展開闊了,具有了多樣選擇的生活能力;他們已由偏重生存需要的追求向偏重自我實現需要的追求過渡。
在《闖蕩北美》中有一節可說是點睛之筆,這就是《漫談“美國夢”》。陳思進在這裏集中探討了闖蕩北美的目標究竟如何定位。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探討。
他首先描繪了各種不同的目標追求,在層次上給予了區分。
為什麽一定要闖蕩北美呢?
這裏有兩種“五子”:“房子、車子、票子、娘子和兒子。”另一個版本沒有了“娘子”,而是:“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和兒子。”
陳思進回顧自己從國內到國外的經曆,很有說服力地否定了這些低層次的追求。因為從整個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看,追求著同樣的目標,已完全沒有必要支付如此大的成本在北美闖蕩。他在全球文化交流與人的個性全麵發展的關係的層次上,給“美國夢”以新穎的定位:“那就是Freedom of choice(自由的選擇)……Do whatever you like and go wherever you want.”(幹你喜歡幹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
我確信,《闖蕩北美》不僅對留學生的人生選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它對所有的青年人,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是有啟迪的作用的。
注:
沈敏特, 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授,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製作中心創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