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水滸:為什麽宋代騎兵數量如此少?
(2006-11-21 04:49:27)
下一個
讀<<水滸>>之時可以發現,大多數戰役為步兵撕殺,大規模的騎兵迂回包抄很少,裝
備也多以輕裝騎兵為主(呼延灼的重裝騎兵是書中唯一出現的可與歐洲騎兵媲美的部
隊)。將領有馬,屬下步行為書中的主要行伍模式,連林衝一次繳獲600匹戰馬也成
為大功一件,可見北宋年間馬匹數量較少。這直接導致軍隊的機動性和衝擊性弱於
北部蠻夷。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指出,見北宋軍力不振,重要原因之一是東北西北馬場
被契丹西夏所占,故有宋一代缺乏馬匹,不能培育戰略性的騎兵力量在平原地區和
北方少數民族作戰。這種解釋我們平時也經常看到,比如我們知道王安石還搞過民
間養馬,但不成功。但是我始終有些疑惑。宋代麵臨北方遊牧半遊牧民族的強大軍
事壓力,這是開國之初就存在的事實,為什麽一個多世紀裏都無法找到較為有效的
緩解方式?養馬真的必須在草原上嗎?北宋雖然疆域較小,但畢竟占有中原江南,
當時人口不多(最多不會超過一億),應該說還有很多空閑的山川平原丘穀可以畜
養馬匹。所養之馬或者質量不如蒙古馬,但用於一般性的作戰應該還是可以的。以
宋代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組織程度,如果國家把養馬提到戰略高度上來,難道就沒
有辦法找到因應之道嗎?我不占有史料,可是從一般人的直覺來看,覺得北宋養幾
十萬軍馬應該不是邁不過去的坎。再說了,西漢時期大規模養馬也不是在塞上草原
上吧,應該也是在中原、關中等地啊。為什麽到了北宋就不行了呢?漢代為積蓄力
量抗衡匈奴的措施之一就是鼓勵民間養馬,以至50年後長安城大街小巷馬匹充斥,
為漢政府組織遠征軍徹底擊潰匈奴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反觀北宋,與西夏,遼
國交戰,竟然需要跨海與金國易貨而得到戰馬,後來南宋不得不與大理國交易以保
證軍馬來源,以宋代經濟科技實力執世界牛耳而言,建立上百個良種軍馬場應該不
成問題,當時的海上貿易完全可以將阿拉伯馬輸入中國繁衍開來。說到底,還是宋
代重文抑武的惡習所引起,幾個實際長期積弱,隻思偏安,以夷製夷,卻不能從根
本上了解蠻夷的作戰特點及長處,胡服騎射的思想蕩然無存,最終滅於蒙古鐵騎的
迂回大理的包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