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三大件的變遷
(2012-12-19 19:40:56)
下一個
老夫年輕的時候,經常翻看家裏的黑白相簿。那時的人們都很清瘦,家裏的陳設大同小異,而且還多靠憑票供應。有一次,母親的同事結婚,家裏送的禮物是一對暖水瓶。婚禮上,軍代表講話,最後全體來賓高唱東方紅結束。新郎新娘戴著紅紙做的胸花,手腕上有手表,而當時除了手表,還有另外兩件大件:自行車和收音機。父母結婚的時候,用攢的錢憑票買了手表互贈對方,外祖父母送了縫紉機作為嫁妝,自行車是等我出世以後才買的。至於收音機嘛,我還記得是紅梅牌的電子管收音機,挺大的個頭,打開以後要等一下才能聽到裏麵的小人說話,關閉的時候尾音還在。那時有個三波段的收音機還真算個大件,家裏人聽短波總是小心翼翼的,偷聽敵台可不算小事。76年家裏人就是從塔斯社那裏知道了懷仁堂事件,小聲議論:他們把老毛的老婆抓起來了。
到了80年代,舅舅們結婚的時候要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早期是黑白電視片,80年代中期以後是彩色的,早期的家電也是憑票的,後來倒是不要票了,不過價錢漲了不少。倒爺一詞應運而生,倒的主要是彩電。牌子是日本最好,日立、東芝、鬆下,這些東洋貨一般人如數家珍。盡管有了80年代和日本教科書事件和幾次學潮,老百姓對日本的情緒早由80年代初的頂禮膜拜轉為理性,不過對於日本電器還是趨之若騖,原因無他,國貨質量不過關耳。有位工農兵背景的同事援建回來,用外匯指標買了一台鬆下冰箱,望著上麵的national商標有點詫異:“這個詞我認識的,這是國家的意思,這不是鬆下吧?”
90年代以後,結婚的三大件慢慢模糊了,有的說是“電腦、電話、空調”,也有的把錄像機算作大件,取代其中的電腦或者電話。空調還是單冷的,電腦嘛,286、386、486、586一步一步升級,我還玩過波斯王子之類的遊戲,本來想等到686,誰知人家老美改名了。錄像機嘛,開始是看香港武打片,歐美動作片,再往後,和壇子裏的你們這些色男色女一樣看毛片.......
出來有些年了,再回來一看。現在國內過內結婚都不知道什麽是三大件了,實在要說,那就是:“有房、有車、有錢”,90年代香港講究5P(一個P是寶石捷、一個P是國籍護照、還有一個P是職業,剩下的不知道請大家點解),同期的新加坡講究5C(大家都知道),這說明國內和第一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至少在年青人對婚後生活的物質要求來看是這樣的。
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