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後,從馬拉喀什驅車前往阿加迪爾的海灘度假村 (Iberostar Founty Beach)。三個多小時的路程,盡管距離不算太遠,兩地風景,卻截然不同。
這幾天,馬拉喀什形同烤箱,驕陽似火。今天的阿加迪爾卻像換了一個節氣,涼風送爽。午餐後在海灘上走了走,風大浪高水涼,也就沒了下海遊泳的意願。
與由紅牆、窄巷和曆史建築構成的馬拉喀什相比,阿加迪爾顯得現代多了。這個城市在1960年的一次地震中幾乎被完全摧毀,震後重建的建築使城市變得更加現代。寬敞的街道、閑散的各國遊客和度假村隨處可見。相比馬拉喀什的曆史厚重感,阿加迪爾更加朝氣蓬勃。馬拉喀什展現了摩洛哥內陸的曆史與文化,而阿加迪爾則是一個現代化的濱海度假勝地,兩者為摩洛哥南部展現了不同的風貌。
晨起,霧濃,阿加迪爾被深鎖霧中。
上午參觀阿加迪爾堡壘(Agadir Oufella),又被稱為阿加迪爾山頂堡壘,矗立於阿加迪爾市區北部的山頂之上,海拔236米。這座古老的防禦工事建於十六世紀,由葡萄牙人最早修築,後來被摩洛哥薩阿德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謝赫(Mohammed al-Sheikh)於1540年進一步加固和擴展。
古堡曆經滄桑。1960年2月29日,一場7.3級的大地震摧毀了阿加迪爾的大部分城區,古堡的主體結構也曾嚴重受損,現已得到妥善修複。
平時,從古堡的山頂,可以一覽無餘地俯瞰阿加迪爾市區和遼闊的海灣。但今天的濃霧,讓我們隻能站在這裏感受古堡曾經在曆史中發揮的作用
離開古堡後,徑直駛向接著索維拉(Essaouira)。濃霧逐漸散去,綠洲與沙漠交替成為車窗外的風景。
公路兩旁的阿甘樹隱約可見,這個地區以其生產的阿甘油而聞名,還有羊上樹吃阿甘果的奇觀。途中,雖然看到幾隻山羊在樹下覓食,卻未能見到羊上樹的有趣場景。
下午到了索維拉,這座城市的阿拉伯名字是“Mogador”,由穆罕默德三世在十八世紀末建造。
索維拉有”風城”之名,適合風箏衝浪。下午,來到旅館前的海灘,才領略到這座風城的確名副其實。我曾居住過的也號稱風城的芝加哥跟它比起來,絕對是小巫見大巫。海邊的樹,被強風刮得一邊倒,圖中的樹冠讓人不禁想起川普總統的發型,想起他那種“曆盡艱辛終不悔,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性格。
索維拉(Essaouira)是座港口城市,被大西洋的海風和悠久曆史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樣,衝浪的風箏和古老的城牆,都是這座城市的標誌。
我們這些老胳膊老腿沒敢試這裏的風箏衝浪,而選擇了在老城逛街,看看這裏的老城為什麽能夠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首先來到索維拉的古城牆(Ramparts)。這些城牆是由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蘇丹穆罕默德三世(Sultan Mohammed III)在十八世紀建造的。這座城牆是他為保護這座港口城市而修築的防禦工事,設計受到了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尤其是法國工程師西奧多·科內(Théodore Cornut)的貢獻良多。
城牆沿海而建,從城牆上眺望大西洋,水天一色,頗為壯觀。沿著城牆走,很快來到斯庫拉堡壘(Skala du Port),這是一個重要曆史遺跡。堡壘上布滿了古老的炮台,一門門大炮排列整齊,威風凜凜。
走進老城,街道狹窄曲折,兩側是色彩斑斕的商鋪和市場。索維拉以其精美的手工鑲嵌工藝聞名,尤其是用金鍾柏木(Thuya wood)製作的工藝品。
金鍾柏木是一種生長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和索維拉地區的珍稀木材,其木質堅硬、紋理細膩且帶有獨特的香氣。索維拉的工匠們擅長將這種木材打造成各種精致的手工藝品,如家具、首飾盒、托盤和裝飾品等。逛街時買了幾件小玩藝兒,留作紀念。
從索維拉到卡薩布蘭卡大約380公裏,旅程並不緊張,下午就能到達。進城之前,我們先停在了市郊的摩洛哥購物中心(Morocco Mall),參觀這個北非著名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於2011年開業,坐落在大西洋海岸,占地超過20萬平方米,融合了購物、娛樂和休閑為一體。我們本想在這裏買點兒啤酒,結果,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隻好作罷。
摩洛哥購物中心的特色之一是其豪華的購物體驗,吸引了眾多國際高端品牌,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古馳(Gucci)和迪奧(Dior)等。此外,還有摩洛哥本土品牌和手工藝品店,展現了摩洛哥獨特的文化。
除了購物之外,摩洛哥購物中心還提供多樣的娛樂設施,包括一個大型水族館、溜冰場、IMAX電影院以及各種餐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心的水族館,它擁有一個中央玻璃電梯,遊客可以在魚群中乘坐電梯上下,非常獨特。
逛完購物中心,繼續向卡薩布蘭卡進發。城市的輪廓逐漸顯現,寬闊的街道和高聳的建築預示著現代化都市的繁華。
入住旅店後,步行前往附近的中餐館去安慰一下有些日子沒吃中餐的腸胃,正好路過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在這個廣場上,能充分感受到卡薩布蘭卡的煙火氣息。成群的鴿子、玩鬧的小孩、休憩的婦女,還有熱鬧的小吃攤點,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
初到卡薩布蘭卡,便為這個城市的魅力所吸引。明天,將遊覽這裏的名勝古跡。
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最具現代感和曆史感的城市。要了解這個城市,走街串巷是最好的選擇。今天的卡薩布蘭卡,不冷不熱,陽光燦爛。適合徒步。
我們首先來到穆罕默德五世廣場(Place Mohammed V)。這個廣場是卡薩布蘭卡的心髒地帶,以摩洛哥的國父穆罕默德五世命名,是卡薩布蘭卡最重要的地標。廣場建於 二十世紀初,由法國建築師設計,展現了摩洛哥獨特的殖民曆史和建築風格。
廣場周圍環繞著眾多具有曆史意義的建築,如卡薩布蘭卡市政廳、法院、郵政大樓等。這些建築融合了法國殖民時期的藝術裝飾風格與摩洛哥傳統的建築元素,彰顯出莊重而優雅的氛圍。
卡薩布蘭卡的最大亮點當然是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這座巨大的清真寺坐落於大西洋的邊緣,其壯麗的建築讓人歎為觀止。
哈桑二世清真寺不僅是卡薩布蘭卡最著名的地標,也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廣場上還可容納 8 萬人。清真寺於 1993 年完工,以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的名字命名。
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大西洋海岸的一片人工半島上,部分建築直接延伸到海上,給人一種清真寺漂浮在水麵上的視覺效果。據說這個設計靈感來自《古蘭經》中描述“真主的寶座建在水上”的經典句子。
清真寺的宣禮塔高達210米,是全球最高的清真寺宣禮塔。塔頂裝飾有鍍金的半月形標誌,夜間塔頂會發出綠光(綠色象征著伊斯蘭教),指向麥加。
走進清真寺的祈禱大廳,令人感到震撼,真是太大了!大廳裏有幾個旅遊團正在參觀,卻不顯人多。這裏空間寬敞,可容納約25,000名信徒同時禱告。
清真寺的設計融合了摩爾建築風格,以傳統伊斯蘭幾何圖案、馬賽克、雕刻和書法為主要裝飾。摩洛哥工匠在雕刻細節,拚貼花磚,及浮雕製作方麵,把當地傳統藝術的細膩展現得淋漓盡致。天花板和柱子上還嵌有彩色玻璃和精致雕花,賦予空間莊重而神聖的氛圍。阿拉伯書法和裝飾藝術點綴著牆壁、穹頂與窗戶,將經典的伊斯蘭文字融入細節之中,帶來濃厚的文化氣息。整座建築風格宏偉,兼具傳統與現代技術,成為摩洛哥建築藝術的代表之作。
參觀完哈桑二世清真寺,我們前往因美國經典影片《北非諜影》而遐邇聞名的Rick 咖啡館 (Rick’s Café)。本想在這個咖啡館喝杯咖啡歇歇腳,重溫一下電影中的畫麵。沒成想,咖啡館客滿,沒預定座位的人根本進不去。看看等在門前來自世界各地如此眾多的顧客,就能猜到這家咖啡館的生意有多火爆。甭說在這裏喝咖啡,想進去看看西洋景都不被允許。無奈,隻好走入附近的老城區,找到一家當地人喝咖啡的小咖啡館,坐下來,叫杯咖啡,近距離體驗了一把卡薩布蘭卡普通人的生活,感受了一下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市井人情。
我們在卡薩布蘭卡參觀的最後一處名勝是盧爾德聖母大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e Lourdes)。在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天主教堂的存在就實屬不易,更甭說它還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名勝。因而,這個景點對我們來說就更具吸引力。從哈桑二世清真寺到盧爾德聖母大教堂,有著一段相當長的距離。為了多看看卡薩布蘭卡的街景,我們選擇了走街串巷,穿過了無數街區,在一個幹淨整潔的街角找到了這座教堂。
盧爾德聖母大教堂建於1954年,當時的摩洛哥還處於法國的保護之下。因此可以說,這座教堂不僅見證了法國在摩洛哥的殖民曆史,也提醒人們那段時期基督教文化在摩洛哥留下的影響。
這座教堂門臉不大,卻以其現代主義風格和獨特的建築設計而聞名。走進教堂,宏偉的大廳和光影效果令人感到震撼。教堂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描繪著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窗,總麵積達 800 平方米,覆蓋了教堂兩側的牆壁。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使整個教堂充滿了莊嚴的氣氛。
盧爾德聖母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也承載著卡薩布蘭卡多元宗教文化的象征意義。這座教堂的存在表明,卡薩布蘭卡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有著開放與包容的心胸。
這次自駕遊覽摩洛哥,玩得自在開心,記下一路所見所聞,留待以後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