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裏夫山脈中的舍夫沙萬(Chefchaouen),因其藍色調房屋和街道,被譽為“藍色小鎮”。在這裏,無論是房屋、台階,還是狹窄巷道的牆壁,都刷上了不同深淺的藍色,仿佛將整個小鎮浸泡在一片藍色海洋之中。
這種藍色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逃亡至此的猶太難民開始將他們的家園塗成藍色,象征著他們信仰中的天空和天堂。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藍色可以驅趕蚊蟲,幫助小鎮居民保持涼爽和舒適。無論起源如何,今天的藍色已經成為舍夫沙萬的標誌。
舍夫沙萬麥地那的小巷狹窄蜿蜒,漫步其中,你會發現各種精致的細節:色彩鮮豔的街門、精致的馬賽克圖案、鋪滿地麵的傳統地毯。街道兩旁是各種手工藝品商店、咖啡館和餐館,為外來遊客提供了典型的摩洛哥體驗。
舍夫沙萬小鎮被裏夫山脈包圍,山巒起伏,風景壯麗。為了一睹小鎮全景,我們穿過老城鬧市區,順著小路爬到布紮費爾清真寺(Bouzafer Mosque)的平台,舍夫沙萬藍白相間的小鎮與遠處連綿的山脈和綠樹交相輝映,景色如畫。
舍夫沙萬最令人陶醉的,或許是它那種寧靜悠閑的氛圍。這個迷人的小鎮讓人不舍,以至於我們在這裏盤桓多時,差點兒耽誤了前往菲斯的行程。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在中途抄了近路,沒想到一路顛簸,好在夜幕降臨後沒多久,終於抵達菲斯。
菲斯(Fes)是一座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城,被譽為摩洛哥的文化和精神之都。這座有“西方麥加和非洲雅典 ”之稱的古城頗有西安在中國的地位。1981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菲斯老城,被美國著名雜誌Traveler評為全球最浪漫十大城市之一。古城建於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第一座皇城,17公裏的城牆基本保存完好,既保留了阿拉伯世界的中世紀輝煌,又融合了伊斯蘭、安達盧西亞和猶太文化的獨特風貌。
來到菲斯的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菲斯皇宮(Palais de Fès)。雖未能入內參觀,但絡繹不絕的遊客聚集在大門外拍照,也形成一大風景。作為摩洛哥古老而著名的皇宮之一,這座皇宮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菲斯皇宮是菲斯老城區的標誌性建築,環繞著高大的城牆和裝飾華美的大門,這裏曾是摩洛哥蘇丹和國王們的居住之地,盡顯奢華和莊嚴。
吉南斯比爾花園(Jnan Sbil Garden)是菲斯市中著名的公共花園,位於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這個花園以鬧中取靜的城市景觀而聞名,園內種植著各種植物、花卉、棕櫚樹,配有湖泊、噴泉和優雅的小徑,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當地居民前來休憩。我們逛公園時正趕上一群小學生在園內舉辦活動。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讓周圍的古老城牆增添了生機。
曆史一代代傳承,孩子們的笑聲就是人們的希望。
菲斯的麥地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其狹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築、熱鬧的商業街和星羅棋布的清真寺,宛若迷宮。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了一個時光倒流的世界。老城裏有超過兩百座清真寺,上千家手工藝品店和皮製品染坊,但我們最感興趣的還卡魯因大學(Kairaouine University)。
菲斯老城的藍門(Bab Bou Jeloud)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位於菲斯麥地那(Fes el-Bali)的入口處。藍門建於1913年,屬於一個帶有三道拱門的穆德哈爾風格拱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門的兩側顏色不同:外側是醒目的藍色,象征菲斯的傳統顏色;內側是綠色,代表著伊斯蘭教的象征色。門上的複雜花紋和幾何圖案極具阿拉伯-伊斯蘭藝術的特色,是精湛的阿拉伯工藝的代表。
走過藍門,便是菲斯老城的迷宮般的窄巷和傳統市場(souk),各種手工藝品、香料、皮革製品和摩洛哥特色美食擠滿街頭,琳琅滿目。對我們來說,最顯眼的莫過於一家中餐館—如家餐館。自從來到摩洛哥,塔吉鍋沒少吃,但基本上沒機會吃中餐。這家餐館幹淨舒適,從家常的回鍋肉、麻婆豆腐,到中餐館必備的招牌菜,樣樣俱全。沒絲毫猶豫,我們坐下來後,一桌子飯菜風卷殘雲般地被一掃而光。
安慰了自己的中國胃,在菲斯老城的精神探索才算正式開始。
在菲斯的文化遺產中,卡魯因大學異常亮眼。這所大學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伊斯蘭世界最負盛名的教育中心。它的創辦者是一位女性——法蒂瑪.菲赫裏 (Fatima al-Fihri)。
卡魯因大學創建於公元859年,當時的菲斯是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法蒂瑪.菲赫裏是一位富商之女,早年跟隨家人從突尼斯遷居至此。她因父親留下的遺產而獲得財富,並將其用於社區的教育和宗教發展的公共事業。她在建設卡魯因清真寺的同時,還擴建了學習設施,並設立了講學製度,使清真寺逐漸演變為一所高等學府。作為一名女性,法蒂瑪.菲赫裏捐資創辦清真寺和學校的舉措在當時的穆斯林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中世紀,卡魯因大學成為整個北非地區的學術燈塔。它不僅教授宗教課程,還開設了包括法學、天文學、數學、醫學、哲學等學科。這個開放的學術氛圍吸引了無數學者加入其中,如著名的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Maimonides)和地理學家萊昂納多·菲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等。卡魯因大學在此期間與伊斯蘭的教育和學術體係密切聯係,推動了阿拉伯科學和文學的發展,並為西方文藝複興奠定了基礎。
經過千年風雨,如今的卡魯因大學仍在運行。它由清真寺和學術機構組成,仍然授予一些傳統學科的學位。二十世紀以來,摩洛哥政府對其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以繼續發揮其教育功能。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最喜歡逛當地的大學,尤其是有名望的大學。然而,這個校園不允許遊客進入,頗覺失望。為了滿足我們的願望,導遊帶著我們登上附近的一個樓頂,居高臨下,大學校園盡收眼底,隔空觀看校園,同樣令人感到震撼。這所大學兼清真寺的設計精美絕倫,雕刻的窗欞、宏偉的拱門和鑲嵌著幾何圖案的瓷磚都顯示出伊斯蘭建築的卓越技藝。
來到菲斯,當然要去著名的沙瓦拉皮革染坊(Chouara Tannery)。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製革廠之一,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染坊坐落在麥地那中心,四周被狹窄的巷道包圍。穿過一家家販賣皮貨的小店,終於登上一家皮貨店的露台,腳下便是名聲顯赫的沙瓦拉皮革染坊。站在露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人們在一個個石砌的染缸中忙碌,他們將皮革浸泡在天然染料中,染出各種鮮豔的顏色。看到街上皮貨店中色彩豔麗的各種皮包,我理解了為什麽這種傳統的手工藝依然長盛不衰,成為菲斯生活的重要部分。
作為摩洛哥工藝中心之一,菲斯的銅器、地毯、皮革製品和陶瓷也都享譽世界。回旅店的路上,五彩繽紛的商品和小販們的叫賣聲交相輝映。精致的陶瓷碗、典雅的銅燈、色彩豐富的地毯和手工刺繡,這些散發著阿拉伯風情的手工藝品,每每讓我們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腳步,愛不釋手。
菲斯附近有個著名的沃盧比利斯考古遺址(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Volubilis),是北非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城市遺跡之一。這個遺址是曾經的羅馬帝國邊疆城市,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它不僅展示了羅馬帝國的建築成就,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繁榮和這一地區曾經出現的文化交流。在前往馬拉喀什途中,我們先參觀了這個古城遺址。
剛到停車場,老遠就看到了一片殘垣斷壁,巋然屹立在天際。沃盧比利斯古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當時,這裏是一個腓尼基/迦太基居民點。公元40年,沃盧比利斯被羅馬人占領。公元一世紀時,這裏已經是一座繁華的羅馬城市了。
購票走進遺址,但見一片廣闊的廢墟。巨大的石柱、古老的拱門與斑駁的地基散布在坡地上,這是一個沉睡千年的城市。這座廢墟讓我想起土耳其的以弗所和約旦的傑拉什,羅馬帝國曾經的輝煌的確令人震驚。
廢墟中著名的卡拉卡拉凱旋門至今巋然屹立。它是公元217年為紀念羅馬皇帝卡拉卡拉及其母親茱莉亞.多姆娜而建造的。凱旋門高達8米,飾有精美的雕刻,象征著羅馬的權威與榮耀。凱旋門雖曆經滄桑,但氣勢猶存。整個廢墟中,這座建築保存得較為完整,因而,最為引人圍觀和拍照留念。
卡拉卡拉凱旋門直對的羅馬大道是一條古老的石頭路,展現了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市規劃與建築精髓。兩側排列著眾多商鋪、公共建築和貴族住宅,展現出古代羅馬城市生活的繁榮景象。一座殘存的豪宅,還保留著精美的馬賽克地板。
曆經千年,這條街道仍保留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原貌。沿著這條羅馬大道行走,能讓人感受到羅馬帝國曾經在北非大地上產生的深遠影響。
日落之前,抵達馬拉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