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八福堂不遠的小鎮薩法德( Safed),與耶路撒冷、希伯倫、提比利亞並列為猶太教的四大聖城。這座被《孤獨星球》評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小鎮之一的雲端小鎮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曆經滄桑,美貌依然。走在磨得鋥亮的石頭路上,有種穿越曆史的感覺。
走進小鎮,導遊先把我們帶進一個深巷中的猶太教堂。門臉不大,裏麵別有洞天。進去之後,每人領到一頂猶太小帽,扣在頭上。猶太教堂比基督教堂顯得親民,桌椅擺放得近乎中國的茶館。教堂的中間位置有個高台,四周牆壁上掛滿了人物畫像。
為了讓我們這幫遊客開開眼,導遊特請教堂管理人員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電子控製的壁櫥,裏麵赫然出現一座碩大的青銅燭台。導遊也兩眼放光,眉飛色舞地給我們講解燭台的宗教和曆史意義。從人們看燭台的敬畏神情可以猜到,這是教堂的鎮堂之寶。我也下意識地摸了摸戴在頭上不那麽合適的猶太小帽,恐怕它不合時宜地掉下來破壞了這種神聖氣氛。
薩法德小鎮和雅法一樣被裝點得非常有現代藝術氣息。庭院裏一顆百年無花果樹,彎曲褶皺的樹幹,把這條小巷烘托得無比滄桑。這是小鎮中的一個大戶人家,子孫仍然生活在這裏。房子早已換上了新式門窗,老樹卻依舊頑強生長。
小鎮的街巷顯得比雅法更加古舊。走著走著,一家畫廊中現代風格的畫作吸引了我,線條簡潔,色彩明快,鮮豔奪目。走進去一看,還有一些現代雕塑,特別是一件小孩拽氣球的雕塑,讓我想起正在成為新聞熱點的中美兩國因間諜氣球事件引發的國際緊張局勢。
薩法德不愧是座充滿藝術氣質的小鎮,連街頭的路燈都設計得十分別致。薩法德被多家媒體評為全球最美的小鎮,多少要歸功於當地藝術家們的努力。據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作為猶太教神秘主義教派中心的薩法德被眾多猶太藝術家所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對藝術家們長生了巨大吸引力,以至於很多人紛紛來到薩法德安家落戶,使小鎮迅速成為以色列的藝術之都。走在小鎮的街巷中,宛若在藝術節的集市中搜刮寶物,一路走來,驚喜連連。
以色列現存一種叫做基布茲(Kibbutz)的集體農莊很受世界關注。這種類似人民公社的集體性質的社區對我們這些經曆過中國人民公社時代的人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旅行社為我們安排的行程中就有參觀基布茲農莊這一項,沒想到,今天的午餐就在基布茲的一個公共食堂。
其實,以色列現存的基布茲與當年中國的人民公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早在1909年,猶太人就已經自發的組織起這種“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區。隨著猶太複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從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以色列回流,基布茲應運而生。當時以色列這塊地界生存條件相當惡劣,窮山惡水不說,當地的阿拉伯人對這些移民也並不友善。若不團結起來,抱團取暖,在這種環境中很難生存下來。
於是,熟悉西方文化的猶太移民便以共產主義為指導,將錫安主義思想與當地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出這種具有以色列特色的共產主義社區,為猶太移民開辟了回歸以色列的道路。
說起來,以色列的基布茲比前蘇聯的集體農莊和中國的人民公社在曆史上出現得要早,至於中蘇兩國人民創辦集體農莊和人民公社時是否借鑒了以色列的經驗,不得而知。
據導遊介紹,這個基布茲過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現在也從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社區的目標是用共產主義和錫安主義的思想,建立一種烏托邦。其成員沒有私有財產,工作沒有工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全都免費。外人可以自願加入,裏麵的成員也可以自願退出,且退出時還可以領到一筆退出費以補償其對社區的貢獻。近些年來,有些社區進行了私有化,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
今天吃午飯的基布茲公共食堂就在戈蘭高地附近。與當年的中國公共食堂相比,這裏的飯菜豐盛可口,一問服務員,原來是從外麵飯店定做的。看來,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裏的基布茲也在與時俱進。
戈蘭高地從我在中國能看報紙時起,就經常占據新聞版麵,因此,早就對這個地名耳熟能詳。
戈蘭高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高地是以色列北方的戰略製高點,控製著約旦河及加利利湖等淡水資源,一戰後,國際上承認戈蘭高地為敘利亞的領土。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約旦、敘利亞和埃及聯軍,將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控製在自己手中。1973年,敘利亞聯合埃及對以色列發起贖罪日戰爭,企圖奪回戈蘭高地,卻未能如願。如今除了美國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擁有主權外,西方各國也都承認了以色列控製戈蘭高地的事實。
今天踏上戈蘭高地,寒風凜冽,殘雪猶存,但遊人很多。路旁用武器殘骸做成的各種雕塑和昔日的戰壕,依然讓人感覺到戰爭的恐怖,孩子們的嬉戲,更讓人體會到和平多麽值得珍惜。
據說,英文中“寶石”(jewel)一詞是從“猶大”(jew)轉變而來。而猶太人跟珠寶,還真有不解之緣。猶太民族的鑽石貿易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如今,鑽石業仍然是以色列的主要產業之一,約占以色列工業出口的兩成。作為一項傳統產業,以色列的珠寶譽滿全球。
前往耶路撒冷途中,參觀了一家切割鑽石並將其鑲嵌在珠寶中的工場,了解珠寶首飾的製造過程。旅行社安排這類活動,不僅為了向遊客展示以色列製作珠寶的技術,而且也為遊客購買珠寶提供方便。寬敞的銷售大廳裏,各種各樣精美的珠寶首飾令人垂涎欲滴。為了幫助中國人購買這裏的珠寶,這加工場還專門配備了幾個說漢語的售貨員。可以想象,疫情前來這裏買買買的中國遊客一定不在少數。
參觀完珠寶工場後,來到拜特謝安(Beit She'an)考古遺址。這是一座可追溯到所羅王時期的古城。拜特謝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迦南時期,而後成為古代以色列王國的一個重要城市,被稱為斯底波裏斯(Scythopolis),連接著地中海沿岸和約旦河穀地區。
如今的古城廢墟,彰顯著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盡管遺址規模不如土耳其的以弗所,但其宏大的城市遺跡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導遊特意在古羅馬的公共廁所講解了設計的奧秘,古羅馬人喜歡來公廁放鬆,“通商寬衣”,往石板上一坐,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不用擔心一號工作的任何閃失,讓人由衷佩服。
伯利恒(Bethlehem)是耶穌和以色列第二位國王大衛的出生地,距離耶路撒冷約10公裏,被稱為“聖城中的聖城”。其實,這裏是巴勒斯坦的地盤。進入伯利恒,要履行過境手續,算出了一趟國。其實手續很簡單,就像從東單到西單,比進天安門廣場的程序簡單多了。
雖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關係比較緊張,這裏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基本上卻都能和平相處。我們的兩個導遊,一個是以色列人,一個是巴勒斯坦人,根本看不出是兩個國家的公民,就像頭一次來耶路撒冷的人看不出哪部分屬於巴勒斯坦,哪部分屬於以色列一樣,盡管不同地區之間設有關卡和隔離牆。
耶穌出生地就在聖誕教堂(Church of Nativity)。根據聖經記載(路加福音2:1-7),耶穌基督誕生的馬槽就在位於市中心馬槽廣場左側的這座教堂裏。據說,每年聖誕節期間,成千上萬的基督教朝聖者和遊客會前來伯利恒,參觀聖誕教堂。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正門很小,稱為謙卑之門,必須彎腰才能進去。另有一說,這是因為奧斯曼帝國時代,伯利恒的基督徒為防止穆斯林騎馬進入破壞聖誕教堂,而刻意為之。
聖誕教堂正門雖小,內部卻相當寬敞。盡管在規模上無法與歐洲那些著名大教堂相比,但這裏的宗教和曆史意義卻是獨一無二的。
跟著擁擠的人群下到教堂地下室,空間不大,人山人海,但氣氛卻莊嚴肅穆。傳說耶穌當年就出生在這個長13米、寬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個馬槽裏。現在馬槽被換成了一個鑲嵌著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銀星的大理石聖壇,聖壇上空懸掛著15盞銀製油燈,晝夜不滅。
很多人跪下來,親吻地板,屏氣凝神地撫摸這顆伯利恒銀星。信仰的力量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晚飯後在大衛塔(Tower of David Museum)觀看燈光秀。這座由希律王建造的古老城堡是耶路撒冷最為著名的景點之一。這裏上演的燈光秀遐邇聞名,它以現代科技的方式展現耶路撒冷4000年曆史長河中的重要事件和場景。坐在大衛塔的城堡裏,觀看這場燈光秀,的確是情景交融。唯一遺憾的是,夜晚的大衛城,寒氣襲人,恰似沉重的曆史,讓人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