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歐四國之旅 (3)

(2020-06-21 14:14:39) 下一個

我們到達維也納時,已近黃昏,匆匆吃過晚飯,便跑去聽了一場音樂會。維也納是古典音樂的搖籃。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維也納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譜寫了許多優美的樂章。來維也納,不聽一場音樂會,那就太可惜了。

音樂會在市中心的一家規模不大的音樂廳舉行。雖然沒有金色大廳那樣金碧輝煌,這座音樂廳卻顯得高潔典雅。維也納人對於音樂的追求,就像國人追捧美食一樣,透著有一種要幹什麽事都不將就的勁頭兒。開場之前,劇院大廳裏已經站滿了盛裝出席的觀眾,很多人都身著正裝,還有人拿著杯香檳品嚐。人們低聲細語,整個大廳無喧鬧之聲。走廊的牆壁上掛有許多油畫,大都是一些人們都熟悉的音樂家。我們作為旅遊者,盡管都換上了較體麵的衣服,但在這種場合也顯得隨意了些。好在進入大廳一落座,感覺便好了很多。

盡管這僅僅是一場小規模的音樂會,莫紮特和施特勞斯的老鄉們卻把他們的作品演奏得盡善盡美。演出結束,全場一片沸騰,在那種狂熱的掌聲中,我好像找回了多年前當文青的那種感覺。

第二天早晨起了個大早,參觀美泉宮。由於茜茜公主的故事廣為傳播,大多來維也納旅遊的人都把參觀美泉宮作為首選。因此,導遊特地安排我們這天早起,趕在開門後第一撥進入美泉宮。果不其然,等我們參觀完畢,遊人已大量湧入宮來,我們則向下一個目標維也納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宮前進了。

美泉宮是維也納最熱門的旅遊景點,每年接待遊客六七百萬之眾。來美泉宮,是繞不過那位茜茜公主和瑪麗婭.特蕾莎女王的。這兩個女人的名字好像和美泉宮已經無法分割。

1955年奧地利拍的電影《茜茜公主》使這位奧地利曆史上的最漂亮的皇後廣為世人所知。這部連續三集的傳記性電影,講述了這位漂亮公主嫁給年輕的奧地利皇帝弗蘭茨 約瑟夫的故事,以及茜茜公主為當時奧地利改善與匈牙利和羅馬帝國的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電影中的很多場景是在美泉宮拍攝的,所以,美泉宮自然而然地成了人們追逐的目標。

瑪麗婭.特蕾莎則有點兒像中國的武則天,這位女皇以驚人的治國天分使腐朽的哈裏斯堡帝國獲得“偉大複興”。她不但治國有方,而且喜歡園林,美泉宮正是在她當政時擴建的。擴建工程從1743年開始,直到其生命的最後一年1780年才終於完工。由於她的大手筆,這座金碧輝煌氣度不凡的宮殿在占地麵積和豪華程度上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

現在的美泉宮是對外開放的皇宮博物館,大部分陳列保持著瑪麗婭.特蕾莎時代的原貌,也有一部分是按照十九世紀約瑟夫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後(茜茜公主)的時代風格布置的。行走在這座巴洛克藝術宮殿中,如同翻開一部沉重的曆史,每個房間都有故事。美泉宮的後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法國式園林,巨大的花壇兩邊種植著修剪整齊的綠樹牆,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人物的雕塑大多出自德國藝術家威廉·拜爾之手,使這座園林充滿藝術氣息。園林的最高點是凱旋門。我在這裏盤桓了很久,感到這個後花園與北京紫禁城的禦花園真是大相徑庭。如果說紫禁城的禦花園小巧精致極端精致的話,那麽,這座花園則恢弘遼闊景深曠遠。站在凱旋門回望美泉宮,很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美泉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理由是,“美泉宮宮殿和花園構成了整體藝術作品的一個完美範例,它們經曆幾個世紀的翻修,完整地證明和生動地展現了哈裏斯堡王朝曆代王室的品味、興趣和遠大抱負”。

我們的導遊是個奧地利人,一副中學曆史老師的摸樣。從一開始,她就總是提起哈布斯堡王朝,給我們補習關於哈裏斯堡王朝的曆史知識。說實在的,和中國曆史比起來,歐洲曆史相對複雜得多,那哈裏斯堡王朝的曆史呢,就更加複雜了。哈裏斯堡王朝是歐洲曆史上最為重要、影響力最大、統治地域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王室家族,該家族成員曾出任過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荷蘭以及德國等國君主。人家通過近親結婚,把許多歐洲國家的王室都變成沾親帶故的統治階級一家人。因此,用中國傳統的曆史觀來看這段曆史,就顯得太亂,亂得理不出個頭緒。好在我們這群人裏麵除了有個來自德克薩斯的中學教師偶爾提些問題外,別人都把導遊的曆史介紹當作故事,聽得津津有味。

我們離開美泉宮時,見一群中學生在花壇中蒔弄花草。看得出來,這些孩子是在這裏參加義務勞動。我們小時候也經常參加這樣的活動,如植樹,拆城牆,挖防空洞等等,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看到這些花樣年華的孩子在這裏勞動,像看到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正是這些孩子才給這座花園注入了新的生命,也顯示了一種文化的傳承。

近午時分,來到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宮。如果說美泉宮是維也納的頤和園,那麽,霍夫堡皇宮就是這座城市的紫禁城。

霍夫堡皇宮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的冬宮,現在是奧地利的總統官邸所在地。霍夫堡宮始建於1275年,直至1913年期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最終成為現在的規模,占地24萬平米,具有19個庭院和2900個房間,被稱為“城中之城”。 每一代皇帝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過擴建或者重修。如今的霍夫堡皇宮匯集了哥特式、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各種風格,成為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與北京故宮開設珍寶館,繪畫館等專門展館相似,這座皇宮內也設置了很多博物館,如珍寶館、茜茜公主博物館等供人參觀。皇宮裏還養著馬,人們可以看到身穿傳統服裝的衛兵騎著高頭大馬在皇宮

霍夫堡皇宮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宮廷城堡的意思,延續了六百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經在這裏統治著龐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直至1806年弗蘭茨二世皇帝在拿破侖的威逼利誘下宣布這個神聖帝國的解體,同時成立了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帝國的風風雨雨,奧匈帝國的閃電雷鳴,甚至於奧地利與德國宣布合並,都發生在霍夫堡。 一般來說,皇宮的曆史越久,房間越多,其中的故事也就越多。

對一般遊人來說,要想在短時間裏弄清楚哈裏斯堡王朝的來龍去脈是不現實的。聽導遊講故事,能在皇宮裏看到一些曆史人物的遺跡,就不算白來。漫步來到舊皇宮的廣場見到了弗蘭茨一世皇帝的塑像,高大雄偉,引人注目。當然很少有人關心他為什麽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從弗蘭茨二世皇帝變成了奧地利帝國的弗蘭茨一世皇帝,這麽做對奧地利產生了哪些影響。人們更關心的是,他的妻子就是世人皆知的茜茜公主。

沿英雄廣場漫步西行,便是霍夫堡皇宮的新宮,當年希特勒就是站在這座環形建築中間的陽台上宣布奧地利與德國合並的。年輕時讀《第三帝國的興亡》,覺得奧地利隻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國,是第三帝國的一枚棋子,簡單了解了哈布斯堡王朝後才知道,奧地利在歐洲曆史上絕非等閑之輩。

參觀完霍夫堡,已是中午時分。我們一車的遊客分成兩撥,喜歡美食的人到附近尋找餐館;對哈裏斯堡王朝感興趣的人繼續參觀皇家墓穴。早晨出發時在旅店沒少吃,沒人覺得餓,因此,我們選擇參觀皇家墓穴。

皇家墓穴就坐落在霍夫堡東邊不遠處的一座小教堂的地下室,要不是有導遊帶著,還真不好找。

跟著導遊進入墓穴,陰氣撲麵而來。這座教堂的地下室裏,從1633年起,共有143位哈裏斯堡家族成員葬在這裏,其中有12位皇帝和19位皇後。他們的棺槨都很講究。早期的以銅棺為主,晚期的多為石棺。棺槨一多,就有了氣勢,這同站在墓地觀看成排的墓碑的感覺還真不一樣。

估計信奉天主的哈布斯堡皇室成員沒有任何入土為安的觀念。數百年來,他們堅持將自己和家族成員葬在一起,反映了他們對哈裏斯堡王朝的自信和驕傲。“踏破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這句話,對躺在這裏的人是不太適用的。

由於對哈裏斯堡王朝並不熟悉,一個個棺槨對我來說都是冷冰冰的,盡管這些人生前都有許多故事並把這些故事帶進了棺材。

差不多到了參觀的尾聲,墓室裏的氣氛有了些許變化,但見三個並排的棺槨麵前排滿了鮮花。原來,這是伊麗莎白皇後(茜茜公主)、弗朗茨皇帝、魯道夫皇儲。

走出墓穴,哈布斯堡的人與事,留在了身後。

中午隨便吃了頓飯,在市中心閑逛。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斯蒂芬大教堂。這座號稱歐洲三大教堂之一哥特式建築雄偉壯觀,高聳的錐形尖塔直衝雲霄、發黑的石灰岩牆體顯得古樸滄桑。曆代奧地利皇帝的葬禮均在這座教堂內舉行。這座教堂也有一個地下墓穴,安放著約2000名黑死病犧牲者的骨骸和七十二個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員的內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魯道夫四世的棺木也安置於此。因為剛剛參觀完皇家墓穴,也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隻好將這座世界聞名的大教堂排在了日後重遊維也納時重點參觀的名單上了。

我們在維也納期間,還去了一趟維也納大學。因為女兒要考醫學院,得知維也納大學有個人體器官的教學展覽,要求我們陪她去參觀。於是,便借著下午空閑的機會前往維也納大學。

這所大學據說很有名。按圖索驥找到了這個展覽室,就在一個不起眼的教學樓中。推門而進,沒遇到任何麻煩,也沒任何人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提出任何問題。女兒進了這個展覽室就不想走了,隻好讓她留下來繼續看那些她感興趣的心肝肺,我和驢友則前往附近的教堂參觀。

教堂正在維修,但可以隨便進。這座教堂的規模比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毫不遜色。空無一人的教堂和充滿遊人的教堂給人的感覺大相徑庭。在這種寂寥的環境中,彷佛與上帝的距離更近。我在芝加哥大學上學時,也喜歡一個人鑽進洛克菲勒教堂轉轉,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這裏人的音樂素質高是顯而易見的。回旅館的路上,看到兩個年輕人在街上賣唱。他們的水平和演唱風格絕對是專業級別的,不但圍觀的聽眾都鴉雀無聲地享受著這種街頭藝術,連坐在嬰兒車裏的小孩都被美妙的樂曲吸引得目不轉睛。一曲過後,人們禮貌地將歐元紙幣和硬幣放入他們的琴盒,動作同樣顯得異常高雅。

在維也納逛街,不時看到街上有人拉琴賣唱。從穿著和氣質上看,這些人比世界其他大城市的街頭賣藝者更有專業素養,他們大多衣著整潔,彬彬有禮,演技高超。與其說他們在街上賣唱,不如說他們正在從事一種將高雅的音樂藝術從音樂殿堂轉移到街頭的活動。因此,走在這個音樂之都,甭說那些美輪美奐的建築,就是這些街頭藝術家的演奏也往往讓你流連忘返。

我們下榻的旅館坐落在維也納城市公園的邊上。每每出去閑逛,總要穿越這個公園。公園很大,裏麵花木扶疏,空氣清新,草坪和花壇規劃得錯落有致。在盛開的鮮花和繁茂的樹林中,有不少雕塑引人注目,而約翰.施特勞斯的金色雕像給人印象最為深刻。每次落過這裏的時候,都能看到有人在這裏和施特勞斯的雕像合影。因此,我們也未能免俗,每個人都和施特勞斯照了相。回家之後上網一查才知道,這座雕像以及這個公園都是維也納的名勝,很多人是專門跑來瞻仰這座雕像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