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深參議員Daniel K. Inouye (Hawaii)曾連續不斷地在參院提出議案,要求將陣亡將土紀念日改回到每年的5月30日,別把一個挺莊嚴的日子當成個普通的消遣的節假日。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政府對陣亡將土紀念日特別重視。除了提高警惕嚴防恐怖襲擊以外,還大力增加這一節日的政治色彩。2002年,“9.11”後的第一個陣亡將土紀念日到來之前,布什總統發表文告,要求美國人民把每年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作為祈求持久和平的日子,並確定從當地時間下午3點開始的那一分鍾為全國追思陣亡將士的時刻,要求全體美國人民在此時默哀。
由於布什政府的重視,美國陣亡軍人在陣亡將土紀念日的紀念活動中盡享哀榮。記得在網上曾看到過一篇文章寫道,一位第一次在美國觀看了陣亡將士紀念日儀式的中國人,寫信給國內的朋友說,看看美國人是怎麽對待死者的,你就會本能地希望變成她的公民!
Cindy Sheehan at her most effective; an anti-war mother who lost her son in Iraq.
看了這句話,當時就覺得這位寫信的人是一個具有樸素的資產階級感情的人。美國政府在對待戰俘和陣亡將士方麵,確實令人稱道,但是,您想沒想過,要是政治家多用點兒智慧,盡量避免戰爭,被俘和陣亡可能都不會發生,您也用不著享受這份哀榮。布什政府如果不發動伊拉克戰爭,至於有那麽多美國大兵和伊拉克人死於戰火嗎?我倒是覺得,把陣亡將土紀念日改成戰爭受難者紀念日更好一些。
(孔令人代表:設立為民族利益捐軀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5年3月8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人大代表孔令人教授提出,中國也應當立法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並使之成為法定假日。 中央政府在這一天要舉行紀念大會和紀念活動,各地下半旗誌哀,向為國捐軀的英烈及死難者墓地敬獻花圈。這一天作為紀念死難同胞、愛國誌士的忌日,各種喜慶、歌舞活動不宜舉行。另外,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基地、活動場所,都應在這一天免費向公眾開放。這個提議旋即在全國範圍內激起強烈反響。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強調一下中美兩國國情不同則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說在近代史上中國老是被動挨打,美國總是侵略人家,而是說中美兩國文化對在戰場上選擇戰死和被俘的軍人的態度。
總的來說,中美兩國對於陣亡將士都抱著高度尊敬的態度。但是,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社會對於軍人仍然沒有給與特殊的尊重。上大學時,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曾使我淚流滿麵,黯然神傷。盡管我對中越自衛反擊戰的性質不以為然,但是,我對那些戰士仍然保持敬意。戰死疆場的梁三喜留下的遺囑竟是一紙欠債的借條,這是多麽好的戰士啊!他在戰場上想的是既要為了國家赴湯蹈火,又不能虧了接濟過他的戰友和鄉親。這個在血染的風采下掩蓋的辛酸故事使我不得不思考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難道說中國政府的領導人對如何改善共和國戰士生存狀況就真的一籌莫展,無能為力嗎?非也。其實是,“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在傳統中國社會裏,在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中,軍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因此,老百姓中有“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日本的傳統社會階層,也以士農工商來劃分,但人家的“士”是“武士”,我們的士是“儒士”。由於這一根本區別,人家的靖國神社裏不但供著死於戰爭的將士亡靈,戰犯的牌位也不排斥。雖然常常引起外交糾紛,政府官員照樣參拜靖國神社,向陣亡將士表達敬意。
我們呢?顯然做得不夠。盡管國共兩黨都是走“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路,倚仗軍隊獲取天下,但對為其賣命的士兵,均未給與應有的優待。要不然,國共內戰時國民黨軍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梁三喜那樣的悲劇也不至於發生。如果我們再往深一層尋找原因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文化對於個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缺少足夠的尊重,在對待戰俘的問題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數年前讀張澤石的《戰俘手記》,越看越感到鬱悶,真為那些忠誠的選擇回國的曆經磨難的誌願軍戰俘的悲慘命運感到不值。再看看美國人對待戰俘的態度,為救戰俘,不惜代價,戰俘回來後,一個個像凱旋歸來的英雄。
中國在近代史上是一個飽受屈辱的國家,無數先烈為了保家衛國,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除了個別英雄人物外,絕大部分陣亡將士默默無聞。誠如全國人大代表孔令人教授所說:“自1840年以來,在中華民族為反抗外敵入侵而進行的曆次自衛戰爭中,犧牲的先烈可以用千千萬萬來計數。這些為了民族的利益而血灑疆場的將士,理應受到全民族永遠的尊敬和懷念。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鬥爭中犧牲的將士們,應該有一個專門的日子來紀念他們。” 孔令人教授認為,我國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來紀念為了民族利益而捐軀的先烈,把愛國情感轉化為製度化的政府行為,是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精神牢牢地紮根於一代代中國人心中的好方法。
我覺得,孔令人教授提議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是“很有必要的”,“非常及時的”,毫無疑問,我們應當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以國家禮儀這樣一種製度化形式紀念陣亡軍人。但是,在查閱了國內大多數媒體對孔令人提案的報道後,我產生了一些疑問。我手頭沒有孔教授的提案原文,隻能根據發表的文字報道來分析。我發現孔教授把應當紀念的陣亡將士限定在從1840的鴉片戰爭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時段。在這一時段為國捐軀的軍人應當紀念,那麽,在這一時段以外陣亡的軍人呢?譬如說,在解放戰爭(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抗美援越戰爭,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以及文革武鬥,三支兩軍,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鎮 壓暴 亂中英勇犧牲的軍人就不值得紀念嗎?我想孔教授當然沒這個意思,隻不過在提案的表述上受限於官方對曆史的解釋和無法突破的意識形態禁錮。
對陣亡將士的紀念應當包括那些並非“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鬥爭中犧牲的將士們”。解放戰爭雖然屬於中國內戰的範疇,但國共兩黨陣亡軍人的數目非其它戰爭可比,雙方陣亡的將士都應當都應當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學學美國人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的初衷,不分南北,無論敵友,把這個紀念日當作民族團結的契機。再說,現在國共兩黨不是握手言和了嗎,在紀念陣亡將士時把國民黨官兵包括進來,對祖國統一大業準有好處。
其實,我們紀念陣亡將士,應該更多地喚起人們對軍人的尊敬,從而提升當兵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如果當兵的像從事任何職業的人一樣敬業,那麽,國家遇到戰爭,軍人必然衝鋒陷陣。為了避免出現像梁三喜和回國的誌願軍戰俘那樣的悲劇,國家不僅要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來表彰軍人對社會的貢獻,還應當切實地改變政策來改善這類人的生活狀況。
至於用陣亡將士紀念日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看大可不必。“愛國主義也是一種宗教”。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煽動和利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往往產生消極後果。如果像布什政府那樣,利用9.11恐怖襲擊可勁兒宣傳愛國主義,以“先發製人”為借口,想打誰打誰,其結果,隻能是使美國到處樹敵,人為增加陣亡將士的數目。如果世界各國都跟美國學,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先發製人,那麽,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消停日子,離世界大戰也就不遠了。
中國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可以利用傳統的清明節,省事兒。您也不用再選日子了,如果重新挑日子的話,七嘴八舌,爭爭吵吵,不定什麽時候才能定下來,很有可能是猴年馬月,非常耽誤功夫。利用清明節,順應傳統,順理成章。單挑出個日子來,讓老百姓習慣,形成新傳統,至少需要一兩代人的功夫。
在政治上,利用清明節也是很有價值的。甭管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共產黨,清明節都給親人上墳吧?站在墓地上,想想人生一世無論怎麽折騰,“終需一個土饅頭”,也就沒什麽心氣兒非掐個你死我活了。這樣做,有些棘手的政治問題也好解決了,譬如說,趙 紫 陽沒死的時候,老得防著他,生怕他搞複辟;他一死,弄個遺體告別,這也是個不小的進步。
咱不是講民族團結嗎?不是穩定壓倒一切嗎?得,階級鬥爭路線鬥爭這根弦咱先鬆了。從死人開始,無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無論是陣亡的國民黨官兵還是解放軍戰士,無論是6 4 事 件中死亡的學生還是“共和 國 衛 士”,清明節時他們的墓一律全掃,這既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也給黨和國家領導人日後修改政策留有充分的餘地,省得以後出現給誰平反後連骨灰都找不著的尷尬。
在目前條件下,先設立陣亡將士紀念日,藉此表示對過去陣亡軍人的哀悼和敬意的同時,也希望今後陣亡軍人的數目逐漸縮小,甚至消失。
2005年5月初稿,2007年5月修改
照片係網上資源,在此一並向原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