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來看看五四運動

(2007-05-03 07:45:29) 下一個
RETHINK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s well as its modernist discourses.  It marked a nation-wide introsp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Europe but motivated directly by the search for solutions to national crises vis-à-vis foreign imperialist aggressions, the movement reflected great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society and ambivalent attitude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ward the nation's prospects in the changing world.  Although it soon gave way to the political struggle for state building, the movement shed great light on how China should modernize. 

May Fourth intellectuals' commitment to their historical mission to modernize the country, their radical approaches to social change, and the problematics of their modernist discourses, all had helped to form a neo-tradition of modernization--radicalism, which influenced China's intellectual as well as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toward modernity for many decades afterward and still influences the current modernist discourses in the country.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various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actions have adopted modernity as a dominant thematic even 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ts problematics. 

The current Chinese modernist discourses, though not repeating those of the May Fourth, still share the same problematics of modernization left behind by May Fourth intellectuals. 

In the past decade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pictograph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ad been done enormously, along with the offic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y Fourth for propaganda purpose. 

Now the May Fourth still stands as one of focusing points among scholars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because of an undiminished tension between history and myth hanging over it.  Since China once again undertook reform in the late 1970s,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deconstructing the myth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favor of their modernist discourses. 

Most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al elites who claim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have envisioned modernization as a desirable form of social change and related their political and social behavior to modernity.  But why have they claimed to embrace modernity, and how have they understood it?  What commitments attracted them to modernity?  To what extent tradition influenced Chinese modernization?  All these questions have been driven scholars in China and abroad to continuous studi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how it has been retrospectively reconstructed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current modernist discourses, we need to examine it in a perspectiv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movement. 

 五四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曆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钜。在台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編輯] 背景

《每周評論》關於山東問題
《每周評論》關於山東問題

[編輯] 新思想的傳播與白話文邉?/span>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在年輕一輩中產生影響,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邉?/a>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製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即學習西方及日本學製而改革,但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在北京為首的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編輯]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邉又羞M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製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
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後來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占山東的借口。

[編輯]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形重要,在五四邉又校?麄兂蔀槁曉異蹏鴮W生的主要力量。

[編輯] 近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合法條件。但結果,、法、日、等國不顧中國呼聲,在4月30日終於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人的不滿。

天津學生支援北京
天津學生支援北京

[編輯] 過程

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代表發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後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衝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他們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製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並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貨幣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遊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並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給予鎮壓,並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

學生遊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並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後,先後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鬥爭。


6月,由於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壓。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湧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紮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4日,逮捕學生800餘人,此間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後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陳獨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麵對強大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複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揚州群眾火燒日貨支援學生
揚州群眾火燒日貨支援學生


[編輯] 大事記

  • 4月29-30日,巴黎和會代表參加會議,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條款【第156、157、158條】,德國在山東權益讓與日本。
  • 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徵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並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總統府智囊機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簽約。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 5月3日,北京各界緊急磋商對策。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並約請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於4日(星期天)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
  •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召開碰頭會,商定遊行路線。下午1時,北京學生3000餘人從匯集天安門,現場懸掛北大學生"還我青島"血書。隊伍向使館區進發,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隨後發生學生大規模遊行。
  • 5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總罷課。清華學生宣布"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蔡元培為首的校長團斡旋,被捕學生返校,學生複課。
  •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學校全部罷課。
  •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校長遞交辭呈。
  •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學生再次總罷課,之後開展演講、抵製日貨、發行愛國日刊等活動,組織"護魯義勇隊"。
  • 6月1日,政府查禁聯合會。
  • 6月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章、陸辯護,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當日170多名學生被捕。
  • 6月4日,北京學生出動比日多一倍的人數上街演講,當日700多名學生被捕。
  • 6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監禁的學生獲釋。
  • 6月6-8日,罷工規模擴大。
  •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銷曹、章、陸職務。
  • 6月11日,總統提出辭職。
  • 6月12日,商人開市。
  •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電專使在和約上簽字。
  • 6月23日,徐世昌會見山東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電令陸徵祥從緩簽字。
  • 6月27日,京津學生,留日留美學生請願。
  • 6月28日,北京商學界代表再次請願,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編輯] 後期

1921年招開華盛頓會議期間。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盛頓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附約中規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


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簽字是五四運動的一次勝利。隨著學生遊行結束,五四運動逐漸轉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和革命活動。

參見五四運動大事記

[編輯] 學生代表

  • 羅家倫(1896-1969),《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五四遊行總指揮。浙江紹興人,字誌希。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首任校長。逝世於台北
  •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研究曆史語言。逝世於台北。
  • 段錫鵬(1897-1948),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江西永新人,字書貽。逝世於上海。
  • 許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於北京。
  • 於方舟 (1900-1928),於方舟,原名蘭渚,又名芳洲,生於河北省寧河縣(現為天津寧河縣)。五四運動天津領導者之一,1928年去世。
  • 鄭振鐸
  • 聞一多
  • 陳潭秋
  • 馬駿
  • 張國燾(1897-1979),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江西萍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