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傑佛遜紀念堂一樣,林肯紀念堂也座落在波托馬克河畔。以華盛頓紀念碑為中心,傑弗遜紀念堂和北麵的白宮形成一條南北軸線,而林肯紀念堂和國會大廈東西相對。華盛頓紀念碑以東,密集排列著政府各部門的行政大樓和著名的國家博物館群(the Smithsonian Museums),凸顯出政治文化中心的莊重氣氛;華盛頓紀念碑以西,則是開闊的草坪,林帶和公園,尤其是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的倒影池(Reflecting Pool),使高聳入雲的紀念碑和莊嚴肅穆的紀念堂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如此安排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是頗見設計者匠心的。這兩位總統在美國曆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美國曆史上,如果說華盛頓是馬上打天下的開國元勳,林肯則是下馬治天下的總統。看到這兩座建築,您不僅會不由自主地感到震撼,而且能夠掂量出兩位總統在美國人民心中的分量。  林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總統,因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製而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偉人。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誕生於肯塔基一個平民家庭,小時候吃過不少苦,就是沒條件上學,是個典型的苦孩子出身。您甭看他總共隻上過一年學,卻勤奮好學,全憑自學,長大後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 林肯雖然其貌不揚,但口才極佳,作為主持正義的律師,名聲遠播。1834年,年僅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伊州議員,從而走上從政道路。不久,便脫穎而出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46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工商業經濟開始在北方出現大發展的趨勢。然而,南方的大種植園經濟依靠廣大黑人奴隸的勞動和低廉的價格壟斷了工農業原料市場,嚴重阻礙北方工業的發展。 奴隸製使整個美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苦孩子出身的林肯早年當過水手,曾親眼目睹過南方城市新奧爾良的奴隸拍賣市場黑人奴隸戴著腳鐐手銬像騾馬一樣被人買賣。因此,他發誓,“等我有了機會,一定要把這奴隸製度徹底砸爛”。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張廢奴和限製奴隸製的人士成立了共和黨。兩年後,林肯加入共和黨並很快成為該黨的一名政治新星。1858年,他發表了著名演說《家庭糾紛》,並與道格拉斯(Douglas)在競選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時就奴隸製問題進行了七次大辯論。一時間林肯在全國贏得了巨大聲望。 1860年5月,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在芝加哥召開,通過了限製奴隸製擴展的綱領,林肯作為廢奴主義的領軍人物被推選為總統候選人,並於11月6日成功地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當選總統後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就是國家分裂。在林肯於1861年3月舉行就職典禮時,南方七州已發動叛亂,脫離聯邦,並組成南方聯邦政府,企圖分裂美國。盡管林肯在其就職演說中向南方提出和解,終無濟於事。4月12日,叛軍挑起了內戰。 美國內戰是對年輕的合眾國的一次嚴峻考驗。戰爭初期,叛軍攻勢咄咄逼人,林肯麵臨巨大壓力。然而,他以自己堅強的意誌頂住了一切壓力,決定用 武力維護聯邦統一。作為戰爭的領導者,林肯殫精竭慮,一心為國,很快扭轉劣勢。 1863年1月1日,林肯 總統宣布了《解放宣言》,使美國所有的奴隸從法律上獲得了自 由,允許黑人參加聯邦軍隊。由於林肯在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製方麵的巨大貢獻,1864年11月,他戰勝民主黨候選人麥克雷倫(McClellan),第二次當選為總統。1865年4月9日,叛軍投降,美國內戰終於結束,以林肯為首的北 方獲勝。它不僅標誌著奴隸製在美國的最後滅亡,也預示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內戰結束後,戰後重建尚未開始,悲劇就發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凶手是同情南方的精神錯亂的演員約翰 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第二天早晨,林肯去世,時年56歲。林肯去世後,他的遺體經過解剖後,在14個城市供群眾憑吊了兩個多星期,先後有150萬人瞻仰了他的遺容。最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他的家鄉伊利諾伊州的普林斯菲爾德(Springfield)。 林肯不僅在美國人民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敬仰。他的葛底斯堡演講風靡世界。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坦言,他的“三民主義”來自林肯“民有,民享,民治”的思想。馬克思也曾評價他說:“……在美國曆史和人類曆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 
美國國會在南北戰爭結束不久的1867年,就成立了個專門機構--the Lincoln Monument Association,想給林肯造個碑紀念紀念。但是,給林肯造個什麽樣的碑,的確是件傷腦筋的事。美國人不會聽馬克思的話,說林肯和華盛頓齊名,在華盛頓紀念碑旁邊再樹個碑,那不像話。用什麽方式紀念林肯,一直爭論不休。最終,還是決定給林肯建座紀念堂,讓華盛頓和林肯各得其所。 這麽一耽誤,林肯紀念堂拖到了1914年才正式施工。
 林肯紀念堂是一座酷似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建築,三十六根大理石柱代表林肯遇難時聯邦的三十六個州,建設紀念堂時美國四十八個州的州名則鐫刻在頂部的外牆上。 林肯紀念堂給人的感覺很像林肯,樸實無華,曆久彌堅。看著這些大理石柱,不禁聯想起前幾年在希臘看到的巴特農神廟。兩千多年了,還在那戳著,曆經風雨,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示古希臘的燦爛文明。當時曾問導遊,為什麽那些大理石圓柱能夠紋絲不動挺立兩千多年?風吹日曬就不用說了,地震呢?導遊說因為石柱中心都灌了鉛,內心比外表更結實。但是,二戰時期,希臘軍隊製造槍彈,缺鉛,曾經從石柱裏弄出不少鉛來。 手摸著林肯紀念堂的石柱,我真心希望這座建築能夠避免巴特農神廟的命運,永世長存。
 進入林肯紀念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林肯總統的坐像。這座高19英尺寬19 英尺的大理石雕像是由著名雕塑家Daniel Chester French設計,並由意大利移民到紐約的石匠皮西瑞裏(the Piccirilli Brothers)兄弟親自製作的。
林肯坐像上方的牆壁上鐫刻著五行大字: 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在這座殿堂內 正如在人民心中 為了人民他拯救了聯邦 亞伯拉罕.林肯 永垂不朽 坐在椅子上的林肯好像沒有絲毫歇息的意思,倆眼盯著遠處的華盛頓紀念碑,左手握拳,右手自然平放於椅子扶手之上,隨時準備從座椅上站起來的勁頭兒。從他用左手攥拳頭的細節看,林肯可能是左撇子。美國人左撇子多,用左手寫字的人尤其多。 看著林肯的坐像,不禁浮想聯翩。我想起當年馬丁路德金博士站在林肯像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時激動人心的場麵,想起八十年代末那個陰涼的夏天,我和同學冒雨站在林肯紀念堂前台階上的情形,......

紀念堂南麵牆壁上刻有林肯第二次就職演說的文字。 紀念堂北麵的牆壁上,則刻著林肯《葛底斯堡演說》全文,這是我上大學時反複背誦過的經典範文。今天,再一次認真通讀一遍,依然朗朗上口,更覺字字珠璣。這不僅僅因為這篇演說稿文字簡約,一氣嗬成,更重要的是林肯倡導的民主政治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