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做一次到阿拉斯加的夢幻之旅,卻拖到今年夏天才得以成行。
多年來,美國東西南北的地方去了不少,唯獨阿拉斯加總是排不上旅遊日程。一方麵是因為阿拉斯加不在美國本土,隨便去一趟不是很容易;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阿拉斯加在先前的印象中總是和極晝極夜的北極圈,雪天一色的北冰洋,渺無人煙的冰川雪嶺連在一起。埃克森原油泄漏事件發生後,電視上出現過密集的有關阿拉斯加的報道畫麵,這個冰雪之國才在印象世界中有所改變。
這幾年,回歸大自然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以自然景觀著稱的阿拉斯加因而便成了旅遊熱點。前兩年和幾家朋友到希臘旅遊時,大家就盤算著下次旅遊的目標,阿拉斯加無疑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
經過朋友們的認真研究和精心準備,我們最終選擇了旅行社組織的阿拉斯加遊輪之旅。對於拖家帶口的人來說,這種旅遊方式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旅途中,您不必再為開車找路研究地圖勞神,也無須為安排吃住參觀景點費心。這些事情旅行社早就給您安排好了,您大可一門心思享受旅途中的良辰美景。
6月28日,全家登上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開始了我們的阿拉斯加之旅。
飛機先向南飛往達拉斯,經達拉斯轉機,再飛到阿拉斯家最大的城市安克瑞奇(Anchorage)。這種南轅北轍多慢好省的行程安排是旅行社降低飛機票價的慣常做法,多停一個地方,旅行時間加長的直接好處就是票價便宜。參加這次旅行的朋友來自好幾個地方,幾乎沒有直飛的。這說明旅行社的這種做法還是受到廣大自費旅遊者的廣泛歡迎的。
您要不是非常在乎“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話,買這種便宜機票還是很劃算的。既然是度假,趕路著什麽急呀。這年頭,汽油一個勁兒漲價,人家還開著飛機帶您在美國上空閑逛觀景,這不挺美的事嘛。
到了達拉斯機場,已是中午時分。在機場慢悠悠地吃過午餐後,離登機的時間仍然很長,進城逛達拉斯時間又不夠,就隻好在機場裏轉悠,權且當作對達拉斯機場作一次臨時性的參觀訪問。
達拉斯機場不愧是美國幾大空港之一。候機大廳一眼望不到邊,環繞候機大廳的單軌列車往來如梭,不停地接送機場內的旅客。除了餐館,咖啡館,書店,禮品店等一般機場都有的服務設施外,人家達拉斯機場還擺攤兒賣電腦。一看,全是戴爾的新產品。這也難怪,德州是戴爾電腦公司的老家呀。
站在戴爾電腦攤兒上看了會兒,除了咱這號閑得沒事的人外,沒見什麽有意思買電腦的人圍上來看。來去匆匆的旅客,誰跑機場買電腦來呀?推銷產品得看地方,您跑跳蚤市場去賣鑽戒,估計碰不到什麽買主兒。記得上個季度戴爾電腦公布的業績不好,害得那死大個的股票指數那天直往下跌,不知道和這種在機場擺攤兒賣電腦的營銷策略有沒有間接聯係。反正咱也沒買戴爾的股票,甭操這份閑心。
這時候,機場喇叭響起了柔和的女中音,提醒去安卡瑞奇的旅客準備登機。
懷著特別興奮的心情上了飛往安卡瑞奇的飛機,這才把前幾天收集到的有關阿拉斯加的介紹材料拿出來閱讀。
號稱地球“最後邊界線”的阿拉斯加是一片資源豐富的廣袤土地,其麵積幾近美國本土麵積的二分之一,是美國第一大州。1867年,美國用每公畝2美分的價錢,總共花了720萬美元從俄國人手裏買下阿拉斯加。以今觀之,這筆交易無疑是一本萬利,大賺特賺了。但是,當時主張購買阿拉斯加的美國國務卿斯沃德(William H Seward)卻為此備受國會指責,人們甚至稱購買阿拉斯加為“斯沃德蠢行”(Seward Folly)或“斯沃德的冰盒子”(Seward Ice-Box)。
這也難怪,當時的人們很難看到阿拉斯加的潛在價值。在西歐國家大規模對外擴張殖民地的初級階段,所有國家都往那些出產金銀氣候又好的暖和地區跑。冰天雪地,人煙稀少的阿拉斯加的金礦還尚未被發現,就不太受到殖民者的青睞。隻有後起的沙俄帝國,因其地處北方,好地方都叫別的國家給占了,隻能就近向東擴張,一舉吞並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進而將阿拉斯加也納入自己的版圖。
俄國人的這一壯舉,還得感謝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正是因為他跟著西方人有樣學樣,才使俄國人抓住了搶占世界地盤的最後機會,從而奠定了俄國成為世界列強的曆史地位。俄國人占領了堪察加半島之後,彼得大帝仍然不知足,還要繼續向東擴張,惦記著美洲大陸,就是不太清楚兩塊大陸是不是連在一起,能不能就勢把北美大陸也一並拿下。於是,就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了在俄國海軍服役的丹麥探險家維特斯.白令(Vitus Bering)。
白令也和哥倫布一樣,是個癡迷於航海探險的主兒。既然皇上把這麽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咱,說什麽也不能辜負了皇上的信任不是?於是,白令於1728年率領探險隊向阿拉斯加進軍,發現了北美大陸和亞洲大陸還隔著一道海峽。彼得大帝駕崩後,他繼續按皇上的既定方針辦,十幾年後再次探險,終於抵達了阿拉斯加南部,成為首位到達阿拉斯加的歐洲人。
和哥倫布不同的是,白令未能在完成這一曆史使命之後榮歸故裏。在這次探險途中,他的船隊遭到暴風雨襲擊,被困荒島,他又因病不治,客死他鄉。盡管如此,這支探險隊在他的副手的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終於返回俄國,並且帶回數百張海獺毛皮,使酷愛皮毛服飾的俄國貴族驚羨不已。
一聽說有海獺,俄國獵人坐不住了,很多人跑到阿拉斯加準備發財。從1784起,俄國人開始在阿拉斯加定居,這塊地方便成了俄國人的殖民地。
俄國人的皮毛生意做的還是不錯的。其他的歐洲國家一看,立馬得了紅眼病,西班牙趕緊宣布整個北美洲西海岸包括阿拉斯加都歸它所有。英國人也來了,法國人也跟著湊熱鬧。但是,這些國家的冒險者不是船毀人亡,就是運幾船皮貨溜之大吉。還是人家北極熊耐寒,能在這冰天雪地的地界站住腳。
沒承想,到了19世紀60年代,皮毛業不景氣,俄國人就覺得阿拉斯加沒什麽油水了,便想賣掉這這塊土地。當時,俄國在其周邊地區戰爭不斷,國庫吃緊,手頭缺錢,賣了算了。美國政府中總還是有一部分頗有眼光的政治家,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在國會一片爭吵之中,作出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不過,這些人常常被國會中短視的政客罵得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當時的國務卿威廉.斯沃德就屬於這種人。
沒過多少年,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
人類追求黃金的熱情永遠是高漲的。當舊金山的淘金熱逐漸涼下來以後,人們又把目光瞄向同在太平洋沿岸的阿拉斯加。1880年,美國人朱諾(Joe Juneau)和哈裏斯(Richard Harris)來到阿拉斯加尋找黃金。盡管一開始一無所獲,他們卻沒輕言放棄,終於在夾雜著絕望和希望的不安氣氛中找到了金疙瘩,從此,掀起了阿拉斯加淘金的新高潮。
隨著十九世紀末加拿大育空地區金礦的發現,大批淘金者蜂擁而至,阿拉斯加東南部地區不但成為淘金者的樂土,同時也成為淘金者經過海路進入育空地區的門戶。一座座小城鎮拔地而起,如凱其肯(Ketchikan),朱諾(Juneau),斯蓋格威(Skagway)都留下了淘金者的曆史足跡。黃金不僅給阿拉斯加帶來了繁榮,也向人們展示了她的潛在價值。
富藏石油,天然氣,木材,水產和各種礦物資源的阿拉斯加無疑是美國的一座資源寶庫,其地處北極的戰略地位對於企圖稱霸全球的美國來說更是至關重要。
阿拉斯加由“斯沃德的冰盒子”變成了今天的香餑餑。
從飛機上看到阿拉斯加連綿不斷的雪山,靜默無語,泥灰色的海灣,不起波瀾。人類為了利益的爭奪,不惜你死我活,至今尚無寧日;但是,當您鳥瞰阿拉斯加的叢山峻嶺,人類活動的痕跡卻顯得微乎其微。這時,您會油然生出回歸大自然的衝動,人世間的一切煩惱,恰如一縷輕煙,被蒸騰的霧靄吞噬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