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秋亂侃——詩人喝酒賞月

(2005-09-18 09:55:04) 下一個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國人過這個節的時候,賞月是 一項重要內容。由於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的文人寫詩填詞,花了不少的力氣歌頌月亮,這個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就逐漸地被詩化了。 

中國詩人賞月作詩好像離不開酒,舉杯邀明月,顯得忒有情調。幹嘛非要喝酒呢?沒酒怎麽寫詩?沒見人家李白鬥酒詩百篇”嘛。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這些天網上談論中秋節的,談論月亮的,談論詩人的,談論喝酒的貼子占了很大比例。 

曾經讀到一位網友的文章,寫得挺有意思。作者在考證了李白時代的釀酒工藝和酒精濃度以及唐代度量衡的基礎上,運用精算師的方法,把李白鬥酒詩百篇這句話加以科學分析,得出號稱酒仙的李白實際上不善飲的結論。作者同時感歎,今人喝酒的本事比李白大多了,茅台老窖人頭馬全算上,白粉兒黑冰,再加上搖頭丸,要多刺激就能有多刺激,可愣是沒整出個像樣的詩人來。 

能把酒仙李白的酒量算出來的人,實在是不簡單。這是因為從來沒人想過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也從來沒人願意做這方麵的研究。 

這種算法使我想起一個用科學方法解釋古典詩詞的例子,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澆愁愁更愁是非常科學的。為什麽呢?酒逢知己,好朋友湊到一塊兒,不容易啊!不到館子裏弄幾桌,怎麽著也得整幾個菜不是?要弄幾個菜,怎麽著也得有點兒葷菜吧。一吃葷菜,腸子就沾上油了,腸壁上這層油,形成保護層,使酒精不容易往血液裏滲透,人就不容易醉,這是其一。 

這招兒真的挺靈,屢試不爽。我每次和人喝酒,先大塊吃肉,估摸著腸子上抹夠了油以後,再大碗喝酒,隻要遵守這條原則,就從來沒醉過。 

好朋友湊到一起喝酒,不能光悶頭喝不是,即使不猜拳劃酒令,不吟詩作賦什麽的,怎麽著也得有個黃段子下酒,侃侃大山不是?這些活動毫無疑問會影響喝酒的速度。所以說,幾個知己湊在一起喝酒,喝酒的速度無疑不如借酒澆愁的人喝得快。慢慢喝,喝的時間長,也不容易醉。這是其二。 

再加上那位所說的,古時候的酒度數低,一杯一杯慢慢喝,表麵上沒少喝,實際上在一個相對時間單位裏沒吸收多少酒精。三項相加,得出的結論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用同樣的方法解釋借酒澆愁愁更愁,也照樣說得通。一個人遇上點兒發愁的事兒,也沒到非抹脖子自殺不可的程度,鬱悶,可周圍又沒有能說得上話的朋友,那年月又沒心理醫生,怎麽辦呢?喝酒,借酒澆愁。這是古時候的人常用的宣泄鬱悶的一種方式。那時候沒有鴉片,大麻,可卡因,沒有搖頭丸,興奮劑,Prozac,不痛快,發愁了,隻好借酒澆愁。雖說酒的度數很低,多喝點兒照樣能醉。醉了,什麽煩心的事兒就會飄到腦後。 

這就是所謂的一醉解千愁。當然,這種治療鬱悶打發愁緒的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往往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在這種心情不好情況下,您肯定沒心思再弄幾個葷菜下酒吧?沒葷菜您那根腸子就沾不上油了吧,沒有油膩的保護,酒精在體內滲透得就快不是?您一人喝悶酒,又想借酒澆愁,身邊再沒個人跟您雲山霧罩地侃大山,沒人幹擾您的喝酒速度,您一準兒能喝得快,醉得快,心裏那點兒鬱悶還沒宣泄出來呢,您醉了,蹩回去了,您說,效果能好嗎?所以說,借酒澆愁愁更愁還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說李白月下獨酌是明顯喝醉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對影成三人這句詩來看,李白的確喝高了,有點兒迷糊,要不然,加上影子,也就倆人,怎麽一下子就多來出一口子呢?人喝醉了,眼睛容易出現重影兒。不過,他還沒喝得爛醉,沒忘了把重影和自己加一起,沒忘了借著酒勁兒整首詩。所以,就暈暈乎乎地謅出對影成三人的句子。 

我覺得這麽解釋還是合乎情理的,他既沒醉成泥一灘,也不是像科學家作試驗似的頭腦絕對清醒。隻有在二者的中間狀態,才能寫出對影成三人這樣的詩句。 

對這句詩,咱無論如何不能用以上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欣賞來解讀,您非要那樣的話,喜歡詩歌的朋友們就會非常失望。有人說了,除了李白自己的影子外,杯裏的殘酒裏還有一個影子呢,這不是對影成三人了嗎?大黑天的,在酒杯裏找自己的影子,著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還有人說,李白算賬的時候把月亮也算進去了,李白和影子和月亮加一塊兒,就成了三人了。李白如果喝暈了,把月亮也算成個人,還情有可原,問題是李白當時還沒醉得認不得人,他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呢。 

李白是有名的詩仙加酒仙,但他不是賽先生,他鬥酒詩百篇,卻不從事科研工作。因此,對他的詩,尤其是酒後寫的詩,不能太較真兒,讀起來才能感覺到其中的藝術魅力。我覺得李白還是挺可愛的,喝醉了寫詩,醉態可掬,跟韓喬生似的,娛己娛人。作為讀者,咱也要學會以娛樂的方式來欣賞詩和詩人,尤其是無酒不成詩的詩人和喝醉酒的人寫的詩。正因為這樣,這首詩才能傳誦至今,成為不朽之作,我們才能從中找到美感,獲得享受。 

其實,讀詩就應該這麽讀,如果太較真兒的話,往往會破壞詩情畫意。前些天在唐人街碰上賣鮮荔枝的,看著忒新鮮,水靈。老板說是剛從國內空運來的,就買了些吃。一嚐,還真鮮!身在美國,能夠吃到如此新鮮的荔枝,不由得想起楊貴妃,想起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當年,六百裏加急快馬把荔枝從嶺南運到長安也得幾天吧。現而今,十幾個時辰,飛機把荔枝運美國來了,咱比楊貴妃還有造化。 

嘴裏嚼著荔枝,默誦完這兩句,突然覺得哪兒不對勁兒,一琢磨,原來無人知是荔枝來有問題,既然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杜牧是不是人?這不是邏輯不通嗎?把這事兒跟太太一說,招來一句,嘁,吃飽了撐的你 

一提起吃飽了撐的,我又想起郭老在《李白與杜甫》中對李白一首詩的解釋,說什麽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手頭沒書,記憶可能有誤,網友若有此書,期望更正),是開山造田,引水上山,整個一歌頌農業學大寨的架勢。這話要是李白喝醉了時候說的,準有喜劇效果。可大家都知道,郭老寫這本書的時候沒喝醉,挺清醒的。這沒喝醉的人說出的話就不如醉話好玩兒,甚至讓人覺著別扭。雖說讓人感覺別扭,郭老他就非要這麽幹。讀者心知肚明,不就是因為主席抑杜楊李,想讓老人家高興嗎?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悲哀。 

讀詩寫詩都是一種藝術活動。作為一種欣賞,對詩的解釋實際上是一種個人感悟,即在詩裏尋找自己心裏需要的東西。您瞧,馬上到中秋了,又是月亮又是酒的,寫詩的,貼畫的,中文博客一下子都熱鬧起來了。這說明好多人都想家了,思念親人了,愁緒飄起來了,該小資一下了。通過這些詩這些畫,人們的思念親人的愁緒能夠得到消解,在尋找共鳴的過程中獲得某種藝術享受。當然,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酒。在酒精的作用下,這種藝術活動可以在朦朧中產生更好的效果。詩酒不分家嘛! 

現在的互聯網還沒有傳播液體的功能,等以後有了的話,到中秋節就會更熱鬧了。試想天南海北親朋好友,舊雨新知在網上灌酒,一個個飄飄欲仙,通宵達旦地吟詩作畫,酒仙加詩仙定然大量湧現。 

您也甭抱怨現在的人酒喝得愈來愈多,像樣的詩人愈來愈少,其實,寫詩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在今天這種物欲橫流的浮躁社會裏,誰還敢承認自己是詩人呀?這年頭兒,您說誰是詩人,他準跟您急,這不是罵我嗎?當然,像詩人趙麗華那樣的勇敢精神,還是令人欽佩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