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中國古代傑出的旅遊家—司馬遷 (5)

(2005-09-06 21:35:59) 下一個

閑話中國古代傑出的旅遊家司馬遷 5

 

要說司馬遷首開中國文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風尚,您可能會覺得有那麽點兒突兀,這種說法也多少有點兒武斷。您一定會舉出很多比司馬遷歲數大得多的老前輩,如秦始皇,蘇秦,張儀,孔夫子,等等等等,他們也都是到處周遊的名人,去過很多地方,怎麽能輪到司馬遷來開創這一傳統風尚呢?

 

很多人都有可能提出這個問題。要說單純的遊山玩水,或者出於某種目的周遊列國,的確有很多名人排隊可以排在司馬遷之前。但是,把“行萬裏路”作為“讀萬卷書”的補充,作為一種獲取知識手段的文人遊曆風尚,則是非司馬遷莫屬。

 

盡人皆知的秦始皇,曾五次出巡封禪,先後到過許多地方,所到之處,刻石留念,不但記下他曾到此一遊,還大張旗鼓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然而,他的這些遊曆活動不同中國古代文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傳統,他的出巡遊曆實際上是帝國皇帝的政治性視察,是一種顯示權威的活動;他的封禪求仙等迷信活動同漢武帝一樣,與文人遊曆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

 

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等人,遊說列國,名噪一時,行蹤甚遠。但是,究其動機,都是為了影響各國外交政策的活動,很難把他們歸納到文人旅遊的行列。因此,他們都被後人看作是外交家,而非文人學者,他們的遊曆活動同中國古代文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傳統也無法同流。

 

春秋時的孔夫子,亦曾周遊列國,然其目的在於出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說白了就是到各國政府去麵試找工作,一個國家不行,咱再上另一個國家,路沒少走,去的地方也不算少,可他無暇顧及山水名勝,也沒什麽遊記一類的文字流傳。他的遊曆活動應該說是一種典型的宦遊,和專門為了尋求知識的文人遊曆多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他晚年聚徒講學也還是在老家的事。盡管他不能算個旅遊家,作為一個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聲和影響在中國曆史上是無人可比的。

 

其實,中國古時候的文人早已把司馬遷當成文人遊曆風尚的開山鼻祖了。挑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文人,看看他是怎麽看待司馬遷的。宋代文學家蘇轍,蘇老泉的兒子,蘇東坡的弟弟,北宋嘉祐時和他哥哥蘇東坡同登進士。這人大家都挺熟的,他就毫無疑問地把司馬遷當成“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領軍人物,並且曾經比較具體地談過他向偉大的司馬遷同誌學習的深刻體會。為了使大家更好了解蘇先生對司馬遷的敬仰之情,我覺得有必要把他寫的一段話原封不動地抄錄於此: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轍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鄰裏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裏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誌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官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從蘇先生這段自述當中,我們大致可看到古代文人學士對於出門旅遊,吸收山川靈氣,結交賢達豪傑,增長學問見識是非常看重的。而司馬遷就是他們的楷模。

 

如果說,司馬遷首開文人旅遊之風,那麽,這一風尚在中國是曆久不衰,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司馬遷的影響下,曆代學者,競相出遊,從而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成為有誌學人的一個人生目標。

 

東漢時,著名經學家鄭玄曾漫遊“周秦之都,往來幽並兗豫之域”,在長達十年的遊曆中,沒忘了跟司馬遷學,那就是遍訪名儒,遇上高人,虛心求教,不迷信書本,“聽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以至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在中國文學史上開創了山水派的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則是一個肆意遨遊於山水之間的文人。他雖然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文字功夫與顏延之並稱江左第一,但在政治上一度頗不得誌。既然官當不好,那咱就不當;於是,把心思放在遊山玩水上,既沒得抑鬱症,還把作詩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要不是他縱情山水,細心觀察,能寫出“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這樣優美的詩句嗎?

 

直接受到司馬遷《河渠書》啟迪的北魏酈道元,仕途坎坷,常有懷才不遇之歎,精力過剩,得幹點什麽呀!咱學司馬遷,出門旅遊去。他一生翻山越嶺,以溯河窮源為樂事,一路上大量搜集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厚積薄發,終於寫出了記載一千多條河流,令人百讀不厭的《水經注》四十卷。這部書文字雋永,所描寫的山川大河綺麗多姿,讀之若身臨其境。它不僅是一部地理學著作,也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山水散文集,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聞名中外的大和尚唐玄奘是不折不扣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苦行僧。他勤奮好學,十三歲出家,到二十三歲時,開始漫遊。從佛教中心之一的成都泛舟而下,遊曆講經,譽滿吳楚荊蜀。他是個非常認真的人,對於假冒偽劣的漢譯佛經非常不滿。為了取得真經,他於公元六二九年,出發前往天竺(印度)遊學,為時十七年,行程五萬裏,渡沙河,越蔥嶺,過險穀,涉激流,遊曆了一百一十多個國家,最後取回真經。回到長安後,他埋頭翻譯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經,為豐富中國文化作了貢獻,也為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立了大功。他還抽空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南亞中亞地區古代曆史地理及考古的重要資料。中國老百姓深知玄奘去西天取經之不易,特地給他配備了警衛員和勤務兵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並由吳承恩老先生執筆編出膾炙人口的《西遊記》。

 

由於唐代社會經濟又一次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麵,旅行遊曆風靡一時。唐朝盛產詩人,而詩人又都比著雲遊四方,好像窩在家裏就寫不出詩來。您還甭說,凡是有名的詩人,都有遠遊的經曆。詩聖杜甫年輕時曾“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李白更直截了當地宣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年紀輕輕就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了。如果不是大自然的熏陶,很難想象他能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複回”這樣驚天動地的詩句。正是因為大自然的神奇和酒精的威力,才使這位詩仙加酒仙渾身散發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明代有個醫藥學家叫李時珍的,也是一位大學問家。科舉時代的儒生看不起行醫的郎中。當醫生的父親非要他考個功名,給咱李家爭口氣。可李時珍對勞什子功名就是提不起興趣,屢考不中,遂立誌學醫。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終成名醫。在編寫《本草綱目》過程中,他“博覽群書”,但有些難題仍然無法解決。就說那些藥名吧,好多書本用字不同,倒把人給弄暈了。後來,他終於恍然大悟,光靠“紙上猜度”是遠遠不夠的,“讀萬卷書”固然重要,“行萬裏路”對於編寫《本草綱目》更是必不可少。於是,“拜訪四方”,遍遊了湖廣一帶的深山峽穀,足跡踏遍江西,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省,認真考察各種植物,並與之同書本相印證。他還虛心求教於各地老農,親嚐草藥,這才寫出那部劃時代的醫藥巨著,從而贏得比諾貝爾醫學獎還崇高的世界性聲譽。

 

明代萬曆年間的徐霞客,更是一個癡迷於旅遊的文人。他一生專事旅遊,棄絕官宦,專心致誌於探索大自然。早年他在遊曆中偏重搜奇訪勝,結交奇人。隨著近代科學知識傳入中國,他那個時代的知識界已經開始注意到自然科學的奇妙,於是,他就將自己的愛好鎖定在地理學的研究上麵。他以司馬遷為榜樣,自費遍遊名山大川,足跡踏遍華北、華東、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等十七省,“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苦沒少吃,罪沒少受,但也看到不少好景。王安石不是說嘛,“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要想看好景,您就得舍得吃苦才行。徐霞客不但喜歡到處旅遊,他還有個寫日記的好習慣,所見所聞,按日記載。因此,他逝世後,季夢良才得以根據他的日記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一書。這本書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科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讀萬卷書而足不出戶,可能皓首窮經,難成大器;行萬裏路而不讀書,也會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司馬遷將“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結合起來,是他總結出的一條有效的治學經驗。更由於他自己身體力行,獲得巨大成功,才為後世學人競相模仿,終成風尚。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也是一個遊曆頗廣的人,他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您聽他是怎麽說的:“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所能幾也”。這話說得很有水平,他點出了司馬遷作為首開風氣的一代大師的曆史地位和影響,也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咱給司馬遷戴上的這一頂帽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旅遊家,是非常合適的。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