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秋的心情 2010
(2010-10-15 10:52:41)
下一個
愁,從心,秋聲。字亦作“愀”。本義:憂慮,發愁。
愁,憂也。——《說文》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禮記•哀公問》
見善愀然。——《荀子•脩身》
哀而不愁,樂而不荒。——《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胡。——辛棄疾《菩薩蠻》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愁,秋天的心情。
常常歎服中國文字的精深,就如此時。古代文人杜撰此字時,一定是在描繪自己看叢林盡染的盛裝後,一片片枯葉飄然而落時的心情……。
的確,秋天蕭瑟淒涼的審美特征很容易與人的愁苦之思產生共鳴。秋風慘淡、秋雨淒涼、萬物凋零,這些秋的特征不就人愁思時的心情寫照嗎?秋天的心情,多少有些揮之不去的悵然和無奈。
但秋也有其兩麵性,它即蕭瑟淒涼又明朗高清。秋高氣爽也是描寫秋天。所以,對秋,人們的感覺除了淒‘愁’,也有清高的‘闊’意。能欣欣然地接受秋景,重其清朗擊缶而歌的人是奇者;對自然的一切熟視無睹,按部就班的人是多數;而唯見淒冷,多愁善感的人則以文人居多了。
我不敢自居文人,卻偏偏喜歡在多愁善感時為文。無形中文字裏便帶了些無病呻吟的色調。似乎我一直很敏感。其實,人都善用自救、自我排解的手段。總會適時地把自己的負荷卸下來,把自己的感情宣泄出去。
日記和博客的好處是:它們都默默地接受你的情緒、思想、感情,而毫發無損。
如果宣泄的對象是人,哪怕是你最親密無間的人,你都沒有那麽容易倒出。是否能夠理解是一個問題,理解了要幫你開解也會成為一種負擔。何況有些情緒來無影去無蹤,犯不上叨擾別人,需要的隻是時間而已……
就像今天,我無端地看著窗外殷紅的秋葉發呆,隻想靜靜地自己獨處,去體會這涼涼的秋意。而愁就這樣悄悄地襲來,默默的離去,然後恢複一個平常的自我。
秋天,真象中年人的氣質,孤獨、寂寞、明靜、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