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閑談博愛、公益 2007

(2007-08-03 07:52:05) 下一個


忙一上午,中午才空閑下來。
 

 

給自己泡一杯意大利LAVAZZA咖啡,好香。據說這種品牌是意大利人最愛和最流行的咖啡。 

 

特別喜歡這樣的時刻。可以很從容地邊品咖啡、邊吃零食、邊和同事聊天。 

 

辦公室的空調打得極低,在酷暑披一件秋衣,仍忍不住瑟瑟發抖。熱熱的咖啡,餘霧嫋饒,慢慢地捂熱了雙手,熏香了整個辦公空間,溫暖了心情。於是,嘴邊便有了燦然的笑…… 

 

總想美國人是被富足寵壞了。室內有空調,汽車有空調,即便是拿政府救濟的窮人,也有人募捐供他們度過炎炎夏日。常年都有的冷熱水,讓他們可以每天隨時洗澡。想到伊拉克沙漠上的美軍,空有最先進、強力的武器,遇到戰事,還是‘紙老虎’一個…… 

 

所幸,一般的美國人並不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事剛從意大利回來,談到那裏的生活,認為同美國比,還是相差一大截。很多家裏沒有空調,洗澡也沒有這裏方便,私家車更不是必需。但有一點,她極其喜歡,那就是因為每天都要步行,即使食物可口、吃很多,胖子也不多。 

 

除了‘知福’,美國人的‘公益’、‘博愛’和‘慈善’意識也很強烈。常常聽同事很誇口的說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卻時不時的在月末抱怨銀行帳目透支。即便如此,她每個月都要自動捐出$30美元資助窮國的孩子(一對一)生活。接到孩子的來信,便忍不住讀給我們聽。自自然然,沒有一絲的造作。

 

有時候想,博愛、公益意識的產生,其實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從女兒的小學教育中,便可窺見一斑。女兒會定期和小朋友們一起去各家征集食物(can food)送給救濟中心;聽到重大災難,會自發的擺攤賣leman juice ,將所得交給學校;除了領回一些小動物,也會常常把自己積攢的零花錢捐給‘Humane Society’(動物救護中心)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奉行的是典型的由內及外的圓心定理,它以親親為起點,也多是以親親為終點。缺乏美國人那種無論親疏與遠近均推崇愛人如己的博愛理念。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升官發財,是為了光宗耀祖、蔭及子孫’;為什麽可以‘一人得道,雞犬生天’;為什麽再婚時,對別人的孩子總是不能接受。即便接受,也認為是施恩於他,而絲毫沒有覺得其實也是一種得到。 

 

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一代無法改變太多,很多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跟同事們聊天,有時候常常會發現與我們觀念截然不同的東西。好的,便象他們學習,不好的,便丟掉。 

 

我想,通過聊天,他們對中國人也開始了解很多。看到老板興致勃勃的購買收藏‘中國熊貓銀幣’;同事開始進出中國店買茶品茶,喜歡上中國的綠茶;開始憧憬著到北京一遊,我便知道,一個中國同事還是給他們帶來了些許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