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校園槍擊案及其他 2007

(2007-04-20 11:54:53) 下一個


2007416日,23歲的韓籍青年趙承熙在製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後飲彈自盡。這次事件,導致32名受害者包括他自己死亡。 

 

這幾天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沸沸揚揚。各種電視、報紙,無一例外地在報道。這起校園槍擊慘劇的背後是什麽?盡管官方還沒有確定其原因,各種猜測不斷,但大多數都認為和精神健康有關。 

 

趙承熙,十歲時隨父母來美定居。與所有新移民一樣,他要經受克服語言障礙、生存掙紮、文化溶入(Fit in)等過程。這個過程,對成年人尚且不易,對孩子則更加難過。 

 

成人的世界,盡管虛偽,但嘲笑、輕視藏在心裏。孩子的世界,表露則比較直接,對心靈的打擊則更大一些。這時,家庭的適時引導、愛護、鼓勵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新移民家庭的父母,本身為生存掙紮。關心更多的是解決孩子的溫飽、住所問題,對心理關心則不夠。 

 

也許,有人會提出反證:來自同樣一個家庭,姐姐和趙承熙卻有著天壤之別。不僅畢業於名校普林斯頓大學,還擁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 

 

我想,即使來自同樣的後天環境(社會、家庭),個體差異和文化對性別的要求的差異也對孩子自身的成長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麵表現出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於他人的特點。每個人,其先天的基因或遺傳因素不同,對外界環境的承受能力、敏感程度等也不同。有的人喜歡群聚,有的人則比較喜歡獨處;有的人活潑外向,有的人則孤獨內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 

 

亞洲的文化,對男孩和女孩的要求迥異。‘男兒有淚不輕彈’、‘內斂深沉’、‘含而不露’一直是對男子的教育。對於壓力,女孩子可以痛哭、述說,而男孩子則要自己消化吸收。在韓國,男子要擔當養家縱世的責任。從小就被要求象男子漢一樣堅強。 

 

在美國,亞洲男孩麵對人高馬大的歐洲男孩,身體上就不占優勢。重學習、重內斂的文化使他們不夠活躍。很多人認為亞洲的男孩子普遍比較‘quite’,讓人很難揣測。比較孤僻、不善表達的男孩兒自然就不大會受歡迎。久而久之,便更加孤僻,以至於用暴力解決問題。 

 

美國雖然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但在我看來同時也是一個極度喜愛、熱衷於渲染暴力的社會。曆史上,屠殺驅趕印第安人、持槍挺進西部牛仔硬漢、到今天武力入侵伊拉克;體育上,美國人最喜愛的Football充滿蠻力、頂撞;政治上,現任總統本身便一意孤行,蠻橫無理。電視、新聞、書籍、甚至學校到處充斥著暴力。對思考力尚不健全、成熟的孩子,這些都有意無意的灌輸著強者的哲學。而槍支的易獲,便讓思維輕易地轉向行動。

槍殺校園案引發了一係列方麵的思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親情及友情的作用、社會環境的影響、移民原有文化和現有文化的衝撞。

周圍有很多家庭的孩子們是快樂的、成功的。其中匯聚了很多因素。父母之間相互傳遞心得,注意孩子的心理動向,關心他們的成長,是不是會減少這樣極端的事發生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