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之路

健康有路樂為徑;快樂無涯善作舟。
正文

開心保健就是生活(八十四)【轉貼】

(2008-06-11 20:57:44) 下一個



開心保健就是生活(八十四)

第五,要與信仰不同的人講“四個和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談判、和平演變)與“五個互相”(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我本人沒有研究過宗教,也沒有研究過太多的“主義”。但從我的內心深處來看,似乎存在著一種永恒的需要,當我遇到困難、不幸和災難時,總希望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物質的或精神的力量)會幫助我脫離苦難。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會有這種需要,都會產生這種意識和情感,也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存在廣義的宗教的神秘的信仰,隻有一部分人存在具體的宗教信仰。前幾年我看過一本雜誌,報導了近現代科學家有92%的人信神,不知是否屬實。普朗克在《因果性與自由意誌》中指出:“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在他們的天性中同時也是具有深沉宗教信仰的人”。在我國《開國大典》的電影中毛主席不隻一次講過“天佑紅軍”。因此,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人的本性的需要。一開始是生存的需要,是趨吉避凶的需要,到後來主要是消除心靈的空蕩感、孤獨感和失落感的需要。宗教意識、宗教情感、宗教實踐的產生原因,也許是人類屈服於自然界的壓力和社會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人類遇到災難時感到無知、無援、無力而產生的。在我看來,產生宗教信仰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六種基本需要(吐故納新、傳宗接代、趨吉避凶、社會交往、求知審美、自我實現或創造性勞動等需要)遠不能得到滿足,且匱乏獲得滿足的有效手段。此外,產生宗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自身存在著某種氣功功能或特異功能,能感應或體驗到某種未知的神秘的力量。人們不知道這種力量是自然物質(主要表現為潛物質)的力量,而不是神的力量。但宗教實踐有時會激活和突顯這種人體功能。由於對這些所謂神秘的東西不能正確解釋,於是宗教迷信便產生了。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宗教不等於迷信,宗教不是迷信的代名詞。在宗教觀念、宗教行為和宗教情感中還是存在著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的。在中國,佛教的許多觀念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

有人提出,“宗教的實質就是人們為了逃避現實的貧乏與約束,在精神世界中獲得滿足與自由”。我也有同感。雖然神和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它能給人以某種精神的慰藉,還能勸人做一點善事,還能給人以某種有益的啟示。萬信(仰)歸一歸真氣(自然的本原)。所謂的神和上帝,都是人們對真氣的不同顯現形式的體驗,對真氣所造成的客觀世界的反映。不過,這常常是一些不正確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從本質上講,這些反映是屬於唯心主義範疇的。因此,我們不能否認宗教的某些正確的組成部分,更不能迷信宗教所宣揚的消極的成分。

習練開心保健的樂友可以在唯物論辯證法指導下虛心學習宗教中的一些正確觀念。但絕不可以參加宗教中的一些迷信活動。(待續)

提醒:各位樂友、各個康樂場都要按照新修訂的《先天健康法(開心保健)簡介》開展各種活動。要以談心交流為主要形式,不宜組織樂友大喊大笑。謝謝大家!

潘朝東 2008 6 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