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組圖】zt

(2008-01-19 13:50:40) 下一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麵八方。我國古代橋梁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1——趙州橋: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趙州橋隻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裏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傑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2——洛陽橋: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入海處,即古萬安渡的地方,故又名萬安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曆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複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複;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597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薑誌禮修複;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複;民國二十(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麵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一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複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曆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詞,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裏”、“深不可址”,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麵建造船形墩。同時采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麵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個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人的作用。

3——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聯拱石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兩代曾經修繕,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橋全長212.2米,有11孔。各孔的淨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全橋有十個墩,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橋麵兩側築有石欄,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共有485頭。石柱間嵌石欄板,高85厘米,橋兩端各有華表、禦碑亭、碑刻等,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蘆溝橋久已聞名中外。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土的開始,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曆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
4——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曆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隻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