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短篇小說《傷痕》發出新時期文學第一聲呐喊的盧新華,新近推出了他的縱論財富諸相的《財富如水》(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版)。30多年來,他沒有放下手中的筆,但其新近的鋒芒所向,卻由文學轉向了經濟。這種寫作的跳躍,興趣的轉換,內因是什麽、又意味著什麽,這在許多人心中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疑惑。
其實,這跟他不斷地輾轉騰挪的經曆有關,也與他一直關注社會生活的演變與走向有關。《傷痕》之後的盧新華,先是在記者的職位上離職下海,後又赴美攻讀文學碩士。在幾起幾落的人生沉浮中,他做過3年的旅遊三輪車車夫,當過7年的賭場發牌員。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曆,使得他習慣於“從賭桌上看人生”,並從中得出“財富如水”的最初感悟。還有另外一個方麵的原因,那就是盧新華一直是人生精神現狀的敏銳觀察者,文學隻是他借以表達人生感受與人性審察的一個注腳。他早期的《傷痕》,通過一個知青學生不堪重負的親情割裂與內心傷痛的雙重創傷,揭示了“文革”對於普通人的深重戕害;之後,他寫的小說《紫禁女》,又經由石玉這個女性的生殖通道的“幽閉”與“洞開”,隱喻了社會婚戀意識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今,他又寫出《財富如水》,用“水性”、“水患”、“理水”的係統思索,給貪戀錢財、沉溺物欲的人們敲響了警鍾。三次寫作,三次診斷,觸及的都是社會的痼疾、精神的病灶。而寫作中切近現實的思考,作品中直抵人心的呼喊,在他都是一以貫之的。
我讀《財富如水》,起初多少有一種看熱鬧的心態,因為覺得自己既沒有什麽財富,也無斂取財富之心與之能,財富如水不如水,與我關係不大。但讀了書之後,卻意外連連,收獲多多。《財富如水》縱論財富,自有很多獨到的體悟與深湛的見地,讓人耳目為之一新;而它由財富生發開來的言論,涉獵廣泛,新見迭出,更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概要地說,《財富如水》因為具有三性合一的特點,使得它既可讀,又耐讀,成為切合當下需要的一本重要而奇特的作品。
其一,親曆性。作品開首就由自己在美國洛杉磯撲克牌賭場的觀感說起,從“籌碼”如“水滴”,賭桌如“荷塘”,到賭場如“湖泊”,文學性描述的背後,是一種立足於真切實感的自然聯想。“水患篇”中越南女同事提芬妮在偷渡途中遭遇狂風巨浪以扔金條終獲自救的故事,中國畫家白舟因三千美元的賭債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的故事,都以其典型而真實,給人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這種由自己的觀感說起,以自己身邊的故事舉例,使有見地的看法與豐富的事例相得益彰,使作品既具親和力,又有說服力。
其二,人文性。這部作品是講財富流、財富觀的,題材分類上應是屬於金融、財經類,但其實是由財富說起,一再地生發開來,不斷地引申出去,揭示財富與人生、財富與人性的種種勾連,講述財富與曆史、與社會的種種關係,因而具有很強的人文色彩。尤其是有關猶太人的財富觀念,有關美國人的財富製衡製度以及佛教思想中的財富觀點,等等,都有很精彩的解讀與化用。在這個意義上,作品思路開闊,知識豐盈,幾近於一部財富知識的小型百科全書。
其三,警示性。作品由“水性”、“水相”的角度看待財富,既是文學的,又是獨到的;以“理水”的思路為治理財富出招,也是新奇而切當的;尤其是“泡沫”與“深流”、敬畏與反省、看破與放下、“節能”與“減排”幾章中的辯證思維與真知灼見,都把人們引入到一個更高的理性層麵上去認知財富。理解財富和駕馭財富,其要把人們從貪欲的桎梏中、財富的泥淖中解救出來的良苦用心,溢於言表,殷殷可感。這些文字,要言不煩,卻又秉要執本,確實能使人從中得到應有的啟迪,獲得必要的警示。
我覺得盧新華的《財富如水》與早年寫的《傷痕》,確實有著某種內在的聯係。他的呼喊同樣豁人耳目,振聾發聵。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是“驚世”的,又是“醒人”的。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來源: 人民網 作者:白燁 編輯: 呂若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