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蘭閣

文學城裏一條街,風光雪月映樓台,欲知窗外塵中緣,街坊故事道出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千人計劃”海外引才係列報道之二--“千人計劃”還能更好

(2012-08-31 17:44:36) 下一個
 “千人計劃”自2008年年底實施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尚留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千人計劃”實施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如何解決?怎樣才能讓“千人計劃”發揮更大的價值?3位入選“千人計劃”的專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千人計劃”(創業)  第五批入選者——  戴立忠  湖南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新產品需新型物價審批政策  “目前,‘千人計劃’還存在著一些關鍵問題沒解決,比如醫療器械行業中民族品牌定價受歧視的問題。”戴立忠表示。  戴立忠分析道,國內醫藥界目前的定價體係存在“創新產品按老產品定價、國際水平產品按國內普通產品定價”的問題,難以保證高質量產品獲得較高的利潤,以維持新產品的研發。這不利於創新型企業以及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  對此,戴立忠認為,“千人計劃”應為創新型行業的專家,製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對物價審批的環節進行適當調整,而不能僅依靠投入資金給企業“打強心針”。  入選專家需更多參政議政平台  在戴立忠看來,要想國家製定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創業者就必須參與到決策中來,“千人計劃”專家當仁不讓也責無旁貸。  “政府官員來視察工作時我也反映過一些問題,但收效有限。”戴立忠表示,目前高端創業人才表達政治意願和經濟訴求的渠道仍待拓寬,政策製定者與企業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尚未完全通達。“建議人大、政協等會議的代表  委員指標能適當向‘千人計劃’專家傾斜。”戴立忠認為,“千人計劃”專家若能進入參政議政的平台,能使行業領軍人物獲得政治上的歸屬感,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  “千人計劃”(企業創新)  第六批入選者——  畢文剛  杭州納晶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評審職能需細分給基層單位和評審專家  “‘千人計劃’評審主要依據學曆、論文和專利等硬指標,這就容易出現學術造假現象。尤其有些‘千人計劃’的評審專家與入選者研究領域不同,可能對於入選者掌握的核心技術及其發展空間不甚了解。”畢文剛認為“千人計劃”的入選評審存在需要完善之處。  為此,畢文剛表示,評審職能應細化到相應層級。在審批過程中,牽頭組織單位必須發揮“基層力量能夠接觸到材料原件”的優勢,反複核實入選者提交的證明材料,必要時要求其提供相關原件。“在評議環節,最好按研究領域選擇評審專家,成立更專業的評審小組,這樣才能對人才水平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產品推廣需政府政策牽頭引導  “‘千人計劃’專家將自己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引回國,並應用到產品中。這種高新技術產品投入市場,民眾會對產品是否與廣告宣傳相符持懷疑態度,因而產品被市場接納需很長時間。”畢文剛認為,這給企業繼續研發和開展業務“拖了後腿”。  對此,畢文剛建議政府發揮引導作用,鼓勵推廣新產品,使企業及其產品打開市場,穩妥“落地”。“如果有政府的支持推廣,無疑能縮短產品與市場結合的過程,也減輕了企業承擔的風險和壓力。”畢文剛說。  “千人計劃”(創業)  第六批入選者——  薑國輝  青島美中天然生物製品公司董事長  創業、創新人才生存環境差異較大  “‘千人計劃’創新與創業人才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區別。”薑國輝認為,創新人才絕大多數就職於高校、研究院所、國有或民營大型企業,其科研平台、生活條件、個人待遇相對較好,開展工作遇到的困難較少,一般情況下多數人能延續原有的科研工作或開創新的專業研究。但作為創業人才入選的“千人計劃”專家遇到的問題相對較多。由於多數創業人才是自主創業,缺乏科研平台和創辦資金,需要自行解決創業中遇到的生活條件、個人待遇等問題,在捉襟見肘的資金麵前,隻能在艱苦條件下生存。  創業人才回國初期普遍融資困難  薑國輝認為,創業人才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融資難。“特別是生物醫藥這樣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行業,由於缺乏中長期資金支持,回國3至5年內,許多‘千人計劃’創業型人才處境窘迫。”   為此,他建議有條件的省地市應成立科技金融風險基金,支持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特別是創業人才。同時“對引進的人才給予寬鬆的環境,不以成敗論英雄”。(轉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2年08月16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