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的霧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正文

你是正常的傻瓜嗎? ZT

(2008-06-17 06:02:18) 下一個
先出一個題目:如果某日,你下班後照常等公車,但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它還沒來,很顯然路上出了什麽事情。這個時候,你的同事小白也過來等車。他看到你的狀況就提議一起打車回家。你覺得這未嚐不是個好主意,但是細說下來才發現自己的方向和小白恰好相反,一起是不可能了。小白猶豫一下,然後決定自己打車走了。你呢?如果從這裏打車回家要花30元錢,乘公交車需要2元錢,你會如何選擇?

  看看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否和你一樣。通常大家會來計算,我既然已經等了很久,也不差這一會兒,所以繼續等下去。也許真的10分鍾後,車來了。你和一起等待了很久的人群擁擠地回到家裏。雖然時間很晚,你也擠得比較疲憊,但是你仍然為自己節省了28元錢而感到高興。

  你的答案是這樣的嗎?如果是,那麽你就是被奚愷元先生稱作“正常的傻瓜”的那些人之一。你遵循著自己非理性的感受,卻忘記了理性地計算自己的生活。

  別不服氣,先介紹個概念給你——“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但又不可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錢、時間、精力等。行為決策理論專家發現,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僅看此事對自己有無好處,還要看過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過投入,這被稱為“沉沒成本誤區”。

  比較常見的例子是,一個家庭希望
孩子學鋼琴,花了不少錢給孩子買了鋼琴,結果沒幾天小家夥就厭倦了,不願意再動手摸琴。家長看到投資要成為廢品,很焦慮,於是找來家庭教師,同時,又給孩子報更貴的班,並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後孩子對鋼琴的態度變成了反感,甚至對音樂也充滿怨恨。我們看到,家長們因為衝動投入而陷入了沉沒成本的深淵,甚至不惜犧牲掉孩子的興趣和快樂,沉沒成本誤區讓他們完全忘了自己當初買鋼琴的初衷——促進孩子健康快樂的發展!

  再想想上麵的乘車事件,你是不是有所感悟呢?既然前麵已經投入了那麽多不可以收回的時間,你完全可以結束這樣不確定的等待,讓自己舒服地盡快回家去。但是,你和小白不同的,偏偏是前麵的付出。所以,你更容易因為前麵的等待而繼續等待,而不是根據現實的情況來作出選擇。

  當然,我也是“正常的傻瓜”之一。前段時間去做名片,圖近,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店。結果印出來一看,背麵色彩花成一片,顯然印刷的機器有問題。老板一再道歉,表示可以幫我重印,雖然對這家的服務已經很有懷疑,但是想到自己已經在這裏印了,也就同意了。等了兩天,去店裏看,老板說印刷的機器壞了,很快就好。我心裏不高興,但想到已經到了這一步,就等下去吧,反正也沒幾天的工夫,所以警告了一下就走了。又過了兩天,我再去詢問,老板說修好了,但剛剛又壞了,我的名片隻印了一半。我火冒三丈,卻也沒有辦法,隻好再等。終於,在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名片印好了。雖然看起來,還是不那麽如意,但是我已經不打算再和他們耗下去了,就這樣我拿著一盒別別扭扭的名片結束了我的“沉沒成本”噩夢。

  每個正常的人都有過“正常的傻瓜”的一麵,一邊看著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邊盤點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種種,我感慨不已!

  前一段股票狂跌,一個朋友堅持不住,終於在低點清倉。他賣完之後不久,股市又出現了回暖的跡象,朋友懊悔不已,立即建倉,又買回原來的股票。我很奇怪,問他為何又投資原來的股票?他說自己其實很看好這幾股,隻是當時下跌太快……

  損失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往往比因等值收益而獲得的快樂更大。“損失規避”使我的股民朋友就是在麵對損失的時候失去了理性,放棄了自己本來看好的股票。雖然他很崇拜巴菲特,雖然他常常宣講長線投資,但是在損失麵前,他仍然沒能保持住自己的理性。

  人生裏這樣的故事太多,有時候人生本身就是這樣的一種投資決策。一個大學同學,上學的時候就不喜歡自己的專業
,就業時迫於壓力還是從事了相關工作。從上班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說跳槽,可是至今,8年過去了,他還在那個職位上痛苦著、抱怨著。每當我問起他為什麽不走的時候,他的理由都會是“已經做了這麽久了”、“年齡大了”!

  人們總是會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損失上,卻常常忽視自己的機會成本。在等待的歲月裏,其實許多機會都已經過去了,人生的激情也慢慢耗盡,更不要說那些不痛快的情緒。

  又是新年,新的起始,在新的一年裏,你是打算做“正常的傻瓜”,還是理性的決策者呢?

  當然也要說明一下,我們那些“正常”的感性有時候也是可以利用一下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比如:一次性地交一個月的健身錢,促進自己堅持鍛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