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助GPT提供的數據,分析一下自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對中美產業格局的影響,重點對比貿易戰以來各項經濟指標的變化。分析的範圍包括:企業轉移、美國企業回流、企業的倒閉數量和新設數量,GDP和進出口的變化,對產業鏈和雙邊投資的影響。
一、企業轉移、關閉和新設
1. 外資企業搬離與進入中國
結論:貿易戰和疫情影響確實促使部分企業外遷,但大規模撤出未發生,同時不少外資(主要大企業)選擇繼續增資擴產或進入高技術及新興領域。
2. 中國企業新設和倒閉情況
結論:企業生命周期加劇分化,低端製造與小微企業生存挑戰大,但新興領域創業依然活躍,部分行業新陳代謝現象鮮明。
二、對華投資和美企回流
1. 投資趨勢
-
對華直接投資:
- 2018-2022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額趨於平穩,每年約130-160億美元之間;相較於最高峰略有下降(榮鼎谘詢Rhodium Group)。
- 2023年有企穩回升跡象,但高科技行業被嚴格管控(芯片、通信、AI等)。
-
美企回流/本地化投資:
- 美國提出製造業回流(reshoring),據Reshoring Initiative統計,2022年宣布回流新項目數超過1,800個,比2017年翻倍以上,但總體回流產值占比仍有限。
- 投資新建、高技術製造(半導體、汽車電池)是重點(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三星德州工廠、特斯拉等)。
2. 新設與倒閉企業
- 2022年美國新設企業總數約540萬家(以企業號申請數計,不全為實際運營公司)。
- 2022年企業關閉約98萬家(美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
結論:產業高質量投資和數字經濟領域最具吸引力,部分傳統製造業重回美國本土,但全球供應鏈依賴依然部分存在。中國加速由世界工廠向世界製造中心+創新中心演變,保持中高端產業鏈主導地位,但低端環節加速外溢。
三、GDP和進出口
1. GDP(經濟增長)
中國
- 2018年GDP增速6.7%;2019年為6.0%;2020年因疫情僅2.2%,但2021年反彈至8.4%,2022年3.0%,2023年約5.2%,2024年5%(IMF數據)。
- 貿易戰加之新冠疫情,使得GDP增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尤其2019-2020年明顯下滑。2023-24GDP增速5%以上,相比2018有所減低,但降低不多。
美國
- 2018年GDP增速2.9%;2019年為2.3%;2020年因疫情為-2.8%,2021年為5.9%,2022年2.1%,2023年2.5%,2024年2.7%(IMF數據)
- 雖然貿易戰對美國GDP有壓力,但消費和科技行業表現支撐總體增速。2024年GDP增速比2018也有所降低。
結論:兩國皆因此受到一定負麵影響,但美國總體韌性較強,中國則受累於出口和全球環境變化,增速放緩。
2. 進出口(對外貿易)
中國
- 2018年出口總額2.5萬億美元,2023年上升至3.4萬億美元。
- 對美出口2018年4,190億美元,2023年為4,276億美元,小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數據)。
- 貿易戰期間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出口美國商品被抑製,但中國對歐美以外國家(東盟、非洲等)出口大幅增長。如2023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躍升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美國
- 2018年對華出口約1,200億美元,進口5400億,2023年約1,573億美元。進口4300億。對華貿易逆差從4300億減少到2600億;
- 美國貿易逆差總體情況,2018年9460億,2024年1.11萬億;
-
結論:貿易戰雖然減少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但是增加了總體貿易逆差。所以美國這一輪的關稅戰針對世界各國。
四、貿易戰對產業鏈的影響
1. 產業轉移相關企業與資產:數據與趨勢
企業轉移規模:
- 根據榮鼎谘詢(Rhodium)、麥肯錫、AT Kearney、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第三方和行業報告估算:
- 2018-2022年,約4-6%的在華美企部分或全部產能外遷,日企韓企比例略高,德資企業轉移比例較低;
- 以東南亞、墨西哥熱門,主要行業為電子、紡織、服裝、製鞋、部分組裝製造業;
- 以規模計,2018-2022年約1,500-2,000家外資企業調整產能/搬離(全部撤出較少,多為部分生產線/工廠外移)。
資產與行業占比:
- 麥肯錫2019年《中國+1》策略報告:美資企業約300億美元產值/資產轉移,較中國製造業總量僅3%以內,多數為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行業。
- JETRO:2018-2021年日本企業計劃或已外遷產能占其在華產值約5-7%。
- 對GDP影響有限,高端製造遷出極少。
就業影響:
- 清華-布魯金斯2021年報告:2018-2022年,東南亞新吸收的中國轉移產業勞動力約70-120萬人;
- 國內如廣東、江蘇勞動密集型生產工人減少,具體測算遷出企業人力占沿海製造業就業總數的2-4%。
結構影響:
- 搬離企業多為下遊組裝、低端工藝,對金屬、裝備、自動化、原材料等上遊影響較小;
- 中國在手機、家電、光伏、動力電池等高端流程仍占全球絕對主導位;
- AI、汽車(含新能源汽車)、通訊裝備等中高端集群轉移極少。
2. 對產業鏈完整性的具體影響
- 中低端製造環節快出清,高端製造集聚更加突出;
- 海外遷出逆向拉動中國自身產業鏈升級(如更多行業加大自動化、智能製造投資,以抵消人工成本上漲和外遷壓力);
- 新興經濟體難以承載全產業鏈配套,轉移後的生產多依賴中國半成品、部件供應。
五、先進技術國產化替代與受封鎖影響的數據
1. 科技封鎖下的企業受影響數據
直接受製裁/封鎖企業:
- 2018-2023年,美國將600多家中國實體和個人納入出口管製實體清單(如華為、海康威視、中芯國際、大疆、人工智能和超算公司等);
- 華為2019年被列入後,2020年智能手機全球出貨跌出前五,年營收由2019年8588億人民幣降至2021年6368億人民幣(減少約25%);
- 中興2018年差點因被斷供而破產,一度停產兩個月,2020年後逐步恢複。
營收與就業影響:
- 華為、海康等被限製企業合計損失出口市場約20-40%,造成崗位調整、業務轉向國內及新領域;
- 受限企業員工安置比例仍高,華為2022年研發超10萬人,未見大規模裁員,但轉型壓力大。
科技創新新企業增速:
- 2020-2023年,芯片、半導體、AI、新材料、量子通信等領域中國新創科技企業數量年均增速高達20-35%(IT桔子,投中研究院等);
- 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注冊新增達52,900家(含初創和分公司),同比增30%;
- 硬科技相關創業公司獲融資總額據IT桔子,2022年達2000億元人民幣+,2023年略減,但超1500億人民幣。
發展規模:
- 2022年中國半導體市場總規模超一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占比達~34%;
- 國內TOP10芯片企業年銷售額普遍超200億元,龍頭中芯國際營收逾500億元。
2. 美國對中國科技依賴程度數據(以半導體等為例)
- 2018年美國自中國進口高科技產品總額約1670億美元,2023年降至略高千億美元;
- 2022年美國進口電信設備、有色元件、動力電池等中高端產品主要來源地:中國依賴度仍在40-60%+,但部分(如手機、筆記本)降到不足40%;
- 芯片領域,美國自中國進口芯片占其總芯片進口量不足12%,但手機、IoT成品核心部件依賴度仍高。
六、雙向投資流入/流出具體數據(2018-2023)
1. 投資流入/流出中國(FDI、ODI)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FDI):
- 2018年外資實際流入中國1,350億美元;
- 2022年達1,892億美元(商務部),創曆史新高;2023受多重因素壓力,全年FDI降至約1,635億美元,但仍居全球第二。
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ODI):
- 2018年1,300億美元;2022年1,469億美元,2023年微增至1,497億美元(商務部)。
2. 投資流入/流出美國
全球對美直接投資(FDI):
- 2018年FDI2,516億美元,2019年降至1,564億美元,2022年約2,854億美元(美國經濟分析局BEA);
- 中國對美投資縮減明顯:2016年巔峰465億美元,2019年跌至51億美元,2022年約30億美元。
美企在華投資(榮鼎/Rhodium 2023):
- 2022年美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新發項目(greenfield)數量約60件,總金額87億美元,為五年低位。
核心總結(含數據說明)
-
產業鏈完整性:
- 外企搬離中國以低中端製造為主,涉及數千家企業、數百億美元產值,但相對於中國整個產業體量占比有限(5%);
- 就業影響在數十萬至百萬級,但多數被高端製造和新興產業吸收。
-
先進技術:
- 600+中國科技企業/機構被美限製,部分(如華為)營收大幅受挫,但轉型新創公司和高新投資高速增長(芯片產業鏈3年淨增5萬家企業,年投融資千億級);
- 美對中高技術產品(動力電池等)依賴度總體緩慢下降,仍有不少關鍵領域高度集中於中國。
-
投資流動:
- 中國外資流入2022年創高,2023年下滑顯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美國總體吸引力回升但來自中國資本大減。
-
全球產業鏈格局:
- 生產和創新環節更趨於分化與專業化(中國中高端製造、東南亞組裝、歐美創新);
- 被封鎖與貿易壁壘倒逼中國創新與產業升級,全球化並非終結,而是重構與提升。
-
總結點評
- 中美貿易戰促使全球投資和產業鏈結構調整,但並未導致中國脫鉤或外資大量撤離,相反中國高科技和新經濟企業創新活躍。
- 外資企業轉移以部分為主,大規模撤離未見,反而新技術、新能源方向吸引力上升。
- 中國企業新陳代謝加劇,倒閉與新設並存,結構性升級凸顯。
- 美國產業政策推動高科技戰略回流,但勞動力、配套與效率瓶頸短期存在,全球化格局依舊複雜。
- 產業轉移導致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製造業崛起,但低端為主,全球價值鏈分工進一步細化。
- 全球產業鏈去中心化趨勢明顯,但中國中高端製造和創新力仍具綜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