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稅。第三世界國家加入WTO,一開始允許合法使用高關稅,這在經濟上是合理的,否則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馬上就會被衝垮。比如南非就是因完全放開自由貿易,經濟一下被搞垮。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關稅也要逐步降低。中國的關稅其實一直處在逐年降低的過程中。隻是經濟發展太快了,大家覺得降稅的速度不夠快。這方麵是可以進行貿易協商的。但是,這不是美國的主要目標。
2)國企。中國的國企隻占經濟領域的一部分。這部分對穩定經濟和保障就業很重要。有這些國企做支撐,中國才能應對08年金融危機這樣的大波動,也能吸收大量就業。如果一個國家陷入經濟混亂,大批失業,整個國家經濟就垮了。國企並不是沒有問題,國企改革也一直在進行。美國的施壓沒有什麽意義,因為國家經濟調整本身要有自己的節奏,不可能拔苗助長。對西方公司構成挑戰的,實際上不是國企,而是大量中國的私企,比如華為,騰訊,小米,阿裏,大疆等等。外國公司在技術上競爭不過中國公司,轉而打壓中國,這就是貿易戰的本質。
3)低工資。所謂中國靠血汗工廠經營的說法已經過時了。現在中國企業員工的工資一直在逐步提高,有些地方已經同美國員工可以比拚了。員工工資的提高也給外國公司在華經營帶來困難,但這不是中國的錯。
4)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方麵的問題有正規渠道可以走,對於具體案例,可以去走法律途徑。但是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的指控,很多都是空穴來風,沒有實際證據。中國大部分進步,主要來自自主技術研發。不管有沒有貿易戰,中國都會在知識產權逐步改進。知識產權的管理是由大量的法律和執法措施構成的,本身就有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根本就不可能在一次談判中完成,而且同貿易談判的結果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不管貿易戰什麽結果,中國都會逐步去改進自己的知識產權管理。
最近幾年中國發展速度太快,美國企業感覺錢不那麽好賺了,產生了挫折感,誤以為打壓中國就能解決問題,這就是貿易戰的原因。實際問題是美國企業對市場反應過於遲緩,跟不上中國的發展速度。中國處在大發展時期,創造了大量的商業機會,有沒有本事抓住這些機會,完全是企業經營能力的問題。
美國對中國社會製度有嚴重的偏見,這種偏見影響了美國社會對中國發展的判斷能力,因此才會產生貿易戰。對中國而言,這種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隻有通過這樣的貿易戰,中國才能認識到那些基礎性產業對於中國是重要的,才能擺脫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對於美國而言,隻有通過貿易戰之痛,才能理解原來的發展模式其實就是自然形成的雙贏模式。
那個評論講意識形態的,是灣灣麽?僵化的冷戰思維,或者故意為之。
說穿了,就是利益。所以沙特是美國的好朋友。LOL。
華為最後會和中興一樣,被收拾的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