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德公司2016年發布一份113頁的預測中美戰爭的分析報告:
War with China --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這份報告的幾個主要結論:
1. 軍事方麵,中美雙方都會遭到損失,但中方損失遠大於美方;
2. 戰爭的持續將顯著拉大美中損失的差距;
3. 如果2025年發生戰爭,那麽中美損失的差距會遠小於2015年發生戰爭;
4. 在經濟方麵,中國遭受的損失將遠遠大於美方。
顯然,這樣一份分析報告對美國而言,會增加美國鷹派在近年內挑起對華戰爭的的可能性,增加中美戰爭的風險。從中國角度看,應該盡量避免在近年內發生戰爭。另外,美國也可能利用它在軍事方麵的優勢,迫使中國在其他國際事務上做出讓步。
另一方麵,該報告承認戰爭評估非常困難,而且也沒有詳細說明它的分析依據,而且缺乏數量型指標。很多地方僅僅是猜測性地列出了分析結論。比如,下麵是報告中對雙方空軍損失的預測:
這部分認為,美國有可能損失一艘航空母艦,而中國空軍力量會遭到嚴重損失。
由此可見,雙方的實力對比具有很強的數量性特征。美國方麵可能會認為,隻要投入多艘航空母艦,就能夠對中國產生壓倒性優勢。
反過來,對中國而言,如果增加軍事設備的數量,同樣也可能扭轉戰場上的實力對比,從而壓製美國發動戰爭的動力。
美中雙方的軍備競賽,對雙方而言都是危險的遊戲。增加軍事開支所消耗的國力可以使一個國家像前蘇聯那樣自動崩潰。而且,大量的軍事設備會產生高昂的維護費用。因此,中美雙方都需要在增加軍費和維持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
對中國而言,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是在發展高技術的同時,大規模增加低成本軍事設備以及假目標的數量,把高價值軍事設備隱藏在大量假目標當中。中國鋼鐵製造業過剩,很多鋼鐵企業被迫關閉甚至銷毀。其實可以讓這些企業生產的鋼鐵用於製造大批低成本導彈和無人駕駛飛機,采用鋼海戰術對抗美國的技術優勢。同時還能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目前國際上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均處於低價位,有利於中國大批量生產低成本武器。未來國際局勢緩和之後,再將這批武器熔煉之後用於民用。因此,中國需要開發可回收利用的軍事設備。
藍德公司報告認為戰爭的持續對中國不利,這一斷言值得懷疑。美軍對華攻擊的主要裝備是航母,而航母能夠承載的武器彈藥裝載量是有限的。二戰時期太平洋戰爭是航母之間的對抗,一天之內一方的航母擊沉另一方航母戰鬥就宣告結束。如果現在發生中美戰爭,美國的航母將同整個中國大陸的武器庫對抗,中國可以用無窮無盡的導彈,無人機,有人機,艦艇等等不分晝夜對航母密集進攻,即使航母擁有很強的反導能力,也架不住連續幾周的飽和攻擊。部分導彈裝上航母方位探測器,在進攻的同時把航母的位置信息傳遞回來,萬一衛星被破壞,依然保證能夠找到敵方航母的位置。
所以中國需要建立的防禦體係應該具備同時針對十艘航母編隊進行持續數周以上連續攻擊的能力,迫使美國徹底放棄發動對華戰爭的妄想。